鄉間小路
《鄉間小路》2024年9月號 秋旬甜美

時而熱浪、雷雨,時而天高氣爽、涼靜有風,夏秋轉換間,總莫名需要耗費點體力與精神適應時節變動;也或許,這便是食慾之秋的來由,美食入口,才能重新振作懶憊身心,特別是那種帶點熱量罪惡感的甜蜜沉溺,才足以感到幸福。

日語「旬(しゅん)」字,意喻「當令」;旬味,即指符合季節時令的味道、物產。這一期,我們挑選了三種初秋該嚐的旬味食材,邀請長駐左營眷村的「文學甜點師」江舟航,以龍眼煙燻成的桂圓、栗子與無花果,設計專屬《鄉間小路》的甜點。

鄉間小路
【餐桌上的產地】山頂壯圓:時間換來悠長煙燻香

龍眼在臺灣是有著超過百年種植歷史的古老果樹;被叫作「桂圓」、「福肉」的龍眼乾,在日常生活中亦有深刻的文化意涵,廟裡敬神、結婚沾喜、中醫養氣、家裡坐月子,它都是要角。隨時代轉換,家家戶戶門口都有一棵龍眼樹的景象日漸消失,原本以土窯柴焙慢燻而成的桂圓,也逐漸被低價的進口龍眼乾替代。不過,在龍眼的大產區東山,出生龍眼世家的「山頂壯圓」創辦人陳昀鎂,是以成立自家品牌,進而致力異業合作,凸顯臺灣桂圓的獨特。

桂圓
鄉間小路
【旬味印象】從龍眼到桂圓,秋日最佳綠葉

關於桂圓,我是從龍眼開始喜愛的。龍眼在臺語裡又分成「粉肉」和「水肉」,一開始不懂得分辨,只感覺有些龍眼香氣四溢,非常甜蜜且令人口內生津,而另一些龍眼則汁水飽滿,才擠開便四處噴濺,吃起來清爽微甜,用飲料糖度來比喻,粉肉的香甜是全糖,而水肉的多汁則是半糖吧。

無花果
鄉間小路
【旬味食材】品嚐指南

無花果
含膳食纖維與鈉、鎂、銅、鉀、鈣、磷、錳等礦物質,葉酸及各種維生素、胺基酸。


有「生命之果」之稱,產季為每年六月至十二月,臺灣各地皆有農民投入種植。品種眾多,其中以「波姬紅」最常見。無花果之名,源自它是隱頭花序,果實內絲狀部分即是花蕊。

新聞
龍眼、荔枝不開花釀「盜蜂」 農業部增訂蜂群損失天災現金救助條件

農業部日昨預告修正「農業天然災害救助辦法」第6條,增訂蜜源不足導致蜂群受損,可獲現金救助蜂群每群(箱)450元。國內登錄養蜂蜂農計有1,346戶,總計21萬箱蜂箱,約已占全國實際養蜂人數9成以上,此次修法適用日期回溯今年1月1日,將可彌補今年受損蜂農的損失。

臺灣栽培龍眼已有300年歷史,栽培面積僅次於香蕉、芒果、鳳梨。(圖片提供/陪灶事物所)
豐年雜誌
盛暑啖龍眼 「肉似玻璃,核如黑漆」

單粒龍眼的果實外形圓滾,皮青褐色、革質彈脆;去皮後呈現晶瑩剔透偏漿白,隱約可見內裡黑色果核、極似眼珠。早期華夏諸邦常拿它作貢品以呈獻帝王,得找個好的名字,可能因此稱它為「龍眼」。此外,龍眼不只提供我們甜美的果實,其花與木皆為可用之才,值得眾人細細品味。

《豐年雜誌》2023年8月號立體書封面。
豐年雜誌
《豐年雜誌》2023年8月號 神奇寶貝 臺灣文蛤揭密

臺灣文蛤證實是原生種的新聞,引發網路廣泛的「蛤?」熱潮,對於豐年編輯群,更多是對現代文蛤養殖究竟怎麼一回事的想像。待實際踏上富含水、陸資源的「倒風內海」沙灘,在退潮中的海水中「摸蛤兼洗褲」,想到文蛤從生長、被挖掘,最後上桌成為美味佳餚,驚嘆:臺灣文蛤,真正神奇寶貝!

影音
桂圓料理超簡單 達人手把手教學 5分鐘光速做出養生補氣超營養桂圓餐|柴燒龍眼達人 陳昀鎂來加菜|《名人來加菜》EP61|農傳媒

聽到桂圓,腦中浮現的食譜應該是各種甜食 不管是八寶粥、甜米糕還是桂圓蛋糕 或者泡成一杯養生的桂圓枸杞茶 你以為 […]

新聞
年初多雨開花率不佳 龍眼今年產量估減近半 「生食都無夠」果乾更稀少

7至9月是國內龍眼主要產季,但今年是果樹「小年」,且年初冬季雨水偏多、開花率不佳,農委會農糧署預估今年產量相較常年減產達47%,幾乎砍半。龍眼農表示,龍眼烘焙做果乾,「3斤龍眼只得1斤帶殼龍眼乾」,循古法還得烘上六天五夜,做龍眼乾是賠本生意,可預估今年龍眼乾的產量會減少非常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