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泥表示,施作漁電共生案場的養殖用水池,皆合法施工配置光電板與基樁,無太陽光遮蔽魚塭的問題。(圖片來源/台泥提供)
新聞
台泥嘉謙綠能義竹光電場被撤照 台泥盼有差異化裁量基準與補救機制

台泥子公司「台泥嘉謙綠能」位於嘉義縣義竹鄉的漁電共生場域,因其中一養殖戶遭嘉義縣政府判定無養殖事實,已於去年12月9日廢止義竹一期漁光案F區農業用地容許作農業設施使用許可。台泥昨(13)日發布重訊表示,為維護另外3位養殖戶的權益,已於今年1月9日依法向農業部提出行政救濟程序,並向仲裁協會提起2,000萬元損害賠償請求。

臺灣養殖水產已有品質保證,不遜於過去市場偏好的捕撈野生產品,受歡迎的高價值海魚黑䱛(黑喉、黑口)也有望很快加入養殖魚種行列。
豐年雜誌
紅媠烏大範、青的擱卡讚 臺灣水產豐盛上桌:養殖創新帶動產業提升 魚鮮與漁業都能永續發展

臺灣水產品種類繁多,相對同屬動物性蛋白質的禽畜奶蛋來說,水產品隨四季更迭展現豐富多樣、豐儉由人,且千變萬化的料理與風味表現,成為日常三餐、路邊小吃或三五好友聚餐,餐宴酒席及年節團圓的美味佳餚。多樣的食魚文化,來自臺灣豐富漁業資源與先進的水產養殖技術,近年海魚人工繁殖突破,可望協助復育資源,為明日餐桌添增新海味。

豐年雜誌
《豐年雜誌》2024年11月號 養殖新活水 高經濟海魚上陸

今年10月30日,臺灣龍虎斑在歷經8年協商後,成功獲准銷日,成為繼青斑、龍膽石斑後第三種可以外銷日本的養殖石斑魚種。臺灣養殖技術先進、分工精細,有「養殖王國」之稱,與沿近海漁業互補供應國人水產需求。近年臺灣持續開發新養殖物種、精進技術,包括產業成熟的午仔魚、新興發展而漸有突破的黑喉、紅喉、土魠魚等,滿足市場需求也讓漁業邁向永續。

榮豐養殖場一早便開工,網工將魚苗捕撈上搬運車,送到室內暫養池準備出貨。
豐年雜誌
全國首家午仔種苗登錄場「榮豐養殖場」:種魚是產業基礎 溯源管理更有保障

魚苗是養殖產業根基,臺灣水產養殖分工精細,專門的種苗業者為產業鏈下游及消費者提供保障,近十餘年發展興盛的四絲馬鮁(午仔魚)養殖產業在今年迎來第一家種苗登錄場,也就是屏東縣佳冬鄉的榮豐養殖場。雖然各魚種繁養殖皆有所不同,但已步入成熟階段的午仔魚產業及其種苗場,恰足以讓人窺見養殖流程中的細微撇步和鋩角,以及產業未來可能面對的挑戰。

水試所團隊與澎湖地區漁民合作,捕捉土魠進行人工受精。(圖片提供╱朱永桐)
豐年雜誌
土魠魚資源萎縮 水試所拚復育「白金」:野性強卻嬌貴 克服習性是養殖考驗

康氏馬加鰆俗稱土魠魚,是具高經濟價值的魚種,每年秋冬時節會洄游到臺灣沿近海,為漁民帶來可觀收入,近年卻面臨資源萎縮、漁獲量低迷的危機。水產試驗所從2021年展開沿近海資源復育計畫,並在去(2023)年首度完成土魠魚人工繁殖。然而土魠魚生性兇猛,又有不能離水過久、魚苗不耐高溫、遭遇擠迫易死亡等「嬌貴」特性,都是復育路上的挑戰。

高單價魚種黑喉(黑䱛)近年漁獲量下滑,農業部水產試驗所開發人工養殖技術,將黑喉種魚與紅目鰱(大棘大眼鯛)混養在養殖池中。(圖片提供╱水試所)
豐年雜誌
深海魚上岸!水試所開發低溫黑喉、紅喉養殖:全球唯一黑喉明年挑戰「完全養殖」里程碑

黑喉與紅喉是我國沿近海漁業捕撈的深海魚種,屏東東港稱黑喉為「月子魚」,紅喉在日本則有「白身のトロ(白身鮪腹肉)」的美譽,均是肉質細緻、營養佳的魚種,市場需求旺盛。農業部水產試驗所克服深海魚捕撈難取得活魚的障礙,成功建立人工繁養殖技術,其中又以黑喉最快明年有望達成「完全養殖」里程碑,將為養殖產業增添生力軍。

對養殖業者,使用益生菌有提升育成率、飼料效率等優點,需人工或機器機拌等問題也有望突破。(圖片來源:123rf)
新聞
魚蝦投餵益生菌將會更便利!即開即食的「水產益健飼料」

益生菌的好處多多,利用它來預防與控制養殖生物疾病日愈受到重視,在臺灣也早有養殖業者將益生菌加入飼料中投餵,然而多以人工或使用攪拌機拌和方式,不僅費工費時亦不利於保存,最重要的是根本無法確認益生菌在添加後的活性。水產試驗所有鑑於此,自2021年開始研發拆封後就可立即投餵的水產益健飼料,希望能夠解決益生菌添加上的現行缺失。

新聞
這不是泰國蝦!原生蝦種「青鬚仔」刺足沼蝦 幼苗培育技術初步建立

刺足沼蝦為臺灣原生種淡水蝦,生長適應臺灣氣候的環境,野生種原豐富,而刺足沼蝦的肉質也比羅氏沼蝦來的Q彈扎實鮮甜,且肌肉表面紋理具有花紋。因此刺足沼蝦除了體型大,兼具觀賞及食用性等優勢外,是極具成為臺灣新養殖物種的潛力;水產試驗所嘗試建立刺足沼蝦保種及種苗繁殖初步技術,期望刺足沼蝦能成為重要的淡水蝦養殖物種之一。

康氏馬加鰆性情兇悍,活力旺盛。(照片提供/水產試驗所)
新聞
海上受精技術成功 水試所獨步全球 完成土魠魚人工繁殖首例

作為傳統小吃美食的土魠魚(康氏馬加鰆),滋味鮮美,深受消費者喜愛。農委會水產試驗所研究團隊今(30)日宣布,繼去年完成黑䱛人工繁殖首例的技術,今年更順利以海上受精技術成功完成康氏馬加鰆人工受精,進而孵化魚苗,為臺灣的水產養殖漁業突破全新進程。

(照片提供/林嫩鳳)
新聞
【漁電共生期中考】光電蓋了,誰會養魚?光電屋頂型室內養殖調查報告

光電板下的漁業養殖不論國、內外,成果尚未有長期科學證據,農委會水產試驗所提出十大物種在「日照40%遮蔽率下不會影響養殖產量」的初期驗證,採模擬遮蔽試驗,太陽能光電板下的養殖尚在試行中。另外,搭建光電板的室內養殖示範場域,準備後年在臺東、彰化及澎湖落成啟用。在光電板下的試驗報告還沒有正式出爐前,不少漁民已經按政策推動轉型,發現傳統養殖技術已不適用,但也沒有實際光電養殖成績與相關技術配套,讓漁民直言:我不知道怎麼養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