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小吃
臺南也有鼎邊銼,就在善化市場的老得師攤位,是由胡永得及胡玉真兄妹2009年開始經營,不同於北部鼎邊銼在將米漿在鍋邊煎熟,胡玉真說:「因為懷念小時候吃過北部鼎邊銼的味道,我們自己研發。」他們用在來米浸泡三小時,磨成米漿,蒸煮成形後,再切成薄片,口感Q彈滑嫩。
基隆人為什麼有這麼多麵店?為什麼能吃到那麼多好吃的麵?我想或許可以歸功於福州移民。許多基隆人的一天就是從吃麵開始的,基隆市孝三路一帶尤其聚集了多家麵店,這些店家不一定有招牌,但一定各有擁護者,三角窗麵店、長腳麵店都很具代表性。
「魚漿」常見於生活中,在臺灣被用於製作各式美食小吃,但教育部辭典卻沒有收錄「魚漿」一詞,究竟「魚漿」一詞從何而來,又如何藉由人類的巧手被製成一道道料理,經過哪些演變才成為現今應用廣泛的魚漿家族?本文節錄自《一午二紅沙,三鯧四馬鮫:台灣海產的身世》,將帶你一同認識魚漿的百變面貌。
為分享臺南市場百年歷史及展現「老市場好人情」經典故事,臺南市市場處今(19)日發表《臺南好呷市》職人專刊,透過26位市場職人口述分享其經營經驗與匠人精神,以及介紹市場專屬隱藏版美食,帶領民眾體驗各式各樣的美味古早味小吃,另外專刊中還有各項店家優惠訊息,持專刊截角至指定店家消費,最多可享8折優惠!
隱身在臺南康樂市場(舊名沙卡里巴)的榮盛點心店,是一家傳承三代專賣米糕,還上過國宴的臺南知名小吃攤,許多人都衝著「國宴米糕」慕名而來。在臺灣民主化的進程中,小吃也隨著登上大雅之堂,因為國宴加持,讓更多人知曉臺灣傳統的老味道,以及小吃職人的功夫手藝。
意麵和臺南幾乎劃上等號,每個臺南人心目中都有一碗意麵,已傳承百年四代的阿瑞意麵更被許多人認為是臺南意麵的原型。老闆葉瑞文在麵攤爐灶前「站攤」煮麵,不但動作熟練,身體還配合著韻律微微擺動,從下麵、瀝水、盛碗到澆汁,動作一氣呵成。50多年來他守著老麵攤,堅持做出最正統、健康的臺南意麵。
專賣香腸熟肉及蝦卷的老店「阿財點心」,開業至今近百年,攤頭上有豬心、豬肝、豬肺、豬舌、豬腸和豬皮,一盤黑白切吃得到全豬料理;再加上花枝、鮪魚、鯊魚及魚卵等漁鮮,還有傳承古早味的蝦卷、蟹圓、粉腸和米血,以及鮮蔬素菜,名義上是吃點心,但山珍海味都有。
新開張的阿倫虱目魚,年輕的老闆李銘倫全神貫注在爐火與鍋子裡的食物,不一會兒,他卻又突然走出攤位,穿過走道走進對面的鮮魚攤,拿起刀子熟練地處理起虱目魚肉。李銘倫家在水仙宮市場經營生鮮虱目魚批發零售已經有三代人的歷史。
炒飯極度講求火候的控制與時機的掌握。吉嫂的兒子許慶嘉說,客人來這裡要吃的不是普通蝦仁炒飯,而是媽媽烹煮的蝦仁炒飯。大份量的蝦仁毫不吝嗇地投入炒鍋中,加上的老練廚藝,鑊氣十足又粒粒分明的炒飯配上鮮甜有彈力的蝦仁,也就是臺南小吃常見主角——火燒蝦,真的很容易讓人吃上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