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慧妮
封面故事
莢豆隨風搖曳,豐厚餐桌與土地

深冬時節,東北季風掠過山稜,為新竹帶來寒風,即將收成的樹豆在熟枯的豆莢裡沙沙作響;而同樣的季節,海風為蘭陽平原帶來水氣,得抓緊時機,趁晴朗有冬陽的日子採收樹豆。待過新竹學農,爾後來到宜蘭耕作的鄭慧妮,在兩個氣候迥異的地域種植一樣的作物,更深切感受到因地制宜的務農節奏。

李光平
封面故事
旱季神救援,暗藏地底的深溝湧泉帶

宜蘭是臺灣唯一不需興建水庫,卻終年不缺水之地。占地23公頃的深溝水源生態園區(深溝淨水場),就足以供應蘭陽溪以北共五個鄉鎮的用水量,水源除了仰賴地面溪流,暗藏於地底下豐沛的伏流湧泉,更像一座地下水庫,於旱季適時補位。深溝淨水場的資深志工李光平形容:「如同腎蕨,冬季將水分儲存至地下球莖,夏季雨水不豐時就能派上用場!」

煙燻鴨賞的傳統大鍋
封面故事
蔗甜鹹香,鴨賞燻出宜蘭養鴨風情

蘭陽平原河川密布,水源豐富清澈,養鴨人家於焉產生。這些統稱「鴨母主」的養鴨人家把受精鴨蛋賣給孵化場,花費28天的工夫孵出小鴨,因誕生率很高,漸漸鴨子成群。傳統農家因物資缺乏,發展出「逃冬」的養鴨方式──大清早就趕鴨子進收割完畢的稻田,啄食掉在地上的穀子,傍晚再把鴨子趕回鴨舍。一大群鴨子怎麼趕?其中自然會出現一隻「鴨母王」,整群鴨子都跟著牠走。鴨母王怎麼認?農民也說不出一個道理來,應該是心電感應吧?

青蔥 蘭陽5號 田間生長情形
農業技術
夏季產量我最棒!蔥白長且適合宜蘭全年栽培的「蘭陽5號」

青蔥為石蒜科蔥屬作物,原產地在中國西北部及俄羅斯西伯利亞貝加爾湖一帶,為華人最重要的香辛蔬菜,在中國已有3,000年以上的栽培歷史,臺灣是由早期的移民傳入,各縣市普遍皆有栽培,近年栽培面積約四千餘公頃,可週年供應消費市場所需,中華料理中的炒、煮、蒸、炸、燜、滷,樣樣少不了青蔥,是臺灣不可或缺的調味用材料。

新聞
「烟花」未至菜價先漲 農糧署估供應穩定但宜蘭三星蔥恐受衝擊

「烟花」(IN-FA)颱風即將襲臺,臺北果菜批發市場蔬菜拍賣價格聞聲見漲,今(20)日平均交易價每公斤39.3元,比前一個交易日(7月18日)32.9元,上漲6.4元,漲幅高達19.6%。農委會農糧署表示,菜價上漲是受到預期漲價心理影響。

新聞
莫閣來呀! 人潮聚集哈密瓜產地 農會員工看了都害怕

6月正當宜蘭壯圍新世紀哈密瓜產季,近日不少北部民眾直接驅車前往產地選購,壯圍鄉農會總幹事陳玉華表示,「這幾天北部來客數量多,農會員工自己看了都怕」,請消費者以網購宅配取代親臨購瓜,農會除了線上商城「米花農創館」開放訂購,也可為消費者轉介優質農家。

新聞
公糧重金屬未超標 農委會:嬰幼兒食品業者選原料須高標

農委會15日澄清,農委會持續針對農地、作物抽檢重金屬汙染,公糧有完善衛生安全管控措施,食安無虞,惟公糧銷售是給一般消費者,製作嬰幼兒食品使用原料有更高的檢驗標準,相關業者應慎選原料,農委會樂意協助。

新聞
復刻記憶中的漁村藍圖 青銀共學傳承在地文化技藝

從蘇澳東澳社區開往南澳朝陽社區的娛樂漁船上,一老一少的聲音交疊,臺語、國語穿插流竄,東澳里里長一句一語教導年輕人如何介紹東澳海面上的各處特色景致;青澀不輪轉的臺語被捲進漁船引擎裡,偶爾幾處發音不準也無人嘲笑,里長偕著社區居民感到欣慰,年輕人能夠走入漁村。漁船駛過粉鳥林漁港,留下一條漫行的水痕,沿著航行軌跡回溯先進討海的記憶,復刻說法、傳承語言文字的溫度,字句疊行的重量領著一眾乘客徜徉在東澳沿岸的美麗海景,盼這片風景也能在每一個來訪的遊客心中激起漣漪。

飲食
【田野保存食】紅心芭樂的天堂

在鄉下農村東奔西跑期間,有一件非常有趣的事情,就是晃來晃去看到別人家門前有好玩的事情時,可以立刻把頭伸進去他們家的庭院,或是走進人家的守備範圍問東問西,會受到非常和善的招待,有時還會大包小包的收到一些禮物。這個經驗是我在都市生活的時候完全沒有過的。

飲食
【田野保存食】嬸婆長眼睛沒見過的晒蝦米

常常在村子裡結交老一輩朋友的結果,是日常的問候不是「醬油做了嗎」就是「炊粿了沒」,都不是什麼浪漫的語言,但是充滿了食物的元素,也充滿了季節感。醬油一定是熱到爆的仲夏,菜頭粿肯定是冷到發抖兼有過年氣息的隆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