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經營
2018年臺灣超過65歲人口占比超過14%,正式進入高齡社會,總人口預計於明年(2021)達2,361萬4,000人後逐年下滑,估計在2026年65歲以上人口占比超過20%(達488萬7,000人),屆時將邁入超高齡社會。
農業缺工是過去幾年各大媒體的熱門關鍵字,這個議題描述了臺灣農業與農村所面臨的世代更替窘境。從農林漁牧業普查可知,2010年臺灣從事農林漁牧業的經營管理者平均年齡為62.04歲,至2015年已增加至63.52歲;而超過65歲的經營管理者從2010年的44%提升到2015年的52.19%,在在顯示國內農業人口老化問題日趨嚴重。
可可(Theobroma cacao Linn.)是錦葵科可可樹屬的熱帶常綠小喬木,與咖啡及茶並列為世界三大無酒精飲料作物。近年來由於檳榔產業逐漸凋零,農民遂將農地全區改種可可或於檳榔樹下兼作可可,以提升經濟效益,目前屏東地區可可栽培面積粗估超過200公頃。
可可(Theobroma cacao Linn.)是錦葵科可可樹屬的熱帶常綠小喬木,與咖啡及茶並列為世界三大無酒精飲料作物。近年來由於檳榔產業逐漸凋零,農民遂將農地全區改種可可或於檳榔樹下兼作可可,以提升經濟效益,目前屏東地區可可栽培面積粗估超過200公頃。
第二次綠色革命主要目的在於運用國際力量及現代生物技術,在促進農業生產及食品增長的同時,確保環境可以持續發展。科學界陸續提出各種面向的改善倡議,其中包括參與式育種的概念。
近年隨著全球健康及環保永續意識持續發酵,加上消費者追求新鮮有趣的五感體驗,促使各項產品不斷演繹與創新,從而發展出不同特色與訴求重點,以差異化產品帶動市場活絡。
日本作為大豆的消費大國,同樣與臺灣面臨小規模生產、供給不穩
定,以及生產及加工者間需求落差等問題,故提出2025年自給率從
7%提升至12%,平均產量達每分地215公斤的目標。他山之石可以
攻錯,日本的經驗將可作為臺灣推廣國產大豆的借鏡。
農業在人類社會的角色不但是食物的生產者,在現代社會更是心靈寄託,有著精神上的慰藉,在農地上耕作者的價值觀,就愈發珍貴。在全球經濟大蕭條中,此時,只有農人、務農的人,以及在山林間的勞動者不受影響。這個本質也體現出萬物自然的價值,農人遵循生命法則與養成的堅毅性格,正是時代精神,很能鼓舞眾生。
當環境不斷變化時,疾病發生模式與疾病對人類及動物族群的影響也會改變,因此這門新興研究領域連結了不同學門,範圍包含人類健康、動物健康及生態系統健康等相關學門,希望了解它們之間的相互影響,並解決在生態環境中所發生的疾病相關問題。
無葉檉柳防風林帶與硓?石牆是澎湖地區並存的農地特色人文景觀,見證了先人智慧的傳承與現代永續發展的理念,勾勒出具有三生功能(生產、生活、生態)的澎湖特色農業與景觀。
2019年,澳洲發生了十年以來最嚴重的森林火災,大火吞噬了超過三個臺灣的面積,至少26人失去性命,超過2,300間房屋遭到破壞,超過5億隻動物死亡。臺灣森林面積為219.7萬公頃,森林覆蓋率為60.71%,加上地狹人稠,森林與民眾生活息息相關,森林火災的預防及災害發生的處理,是林務機關重要工作之一。
養鴨為臺灣第二大家禽產業,傳統上鴨隻飼養無論舍飼或戶外養殖均離不開水源池塘,又因鴨隻集中圈飼,密集飼養的結果,形成大量排泄物造成環境汙染。如何提供高品質的產品並防止環境汙染,以求養鴨產業永續經營,乃時勢所趨。
近年來受到氣候變遷、棲地環境破壞及漁撈技術精進等因素,影響沿近海漁業資源。除減少漁船漁撈能力、保護棲地環境及建立國人保育觀念等措施,海域增殖放流是增裕漁業資源最直接的方法之一。
鵪鶉產業年產值大於臺灣第四大家禽的火雞。但此產業也有未列入家禽、產業資訊不透明、飼養管理技術有待提升等缺漏。藉由飼料配方改進、光照計畫實施、育種制度建立、產銷履歷等食品安全認證,將可創造出更多利潤。
臺灣棗果實碩大、甜脆多汁,且含豐富的維生素,享有「臺灣蘋果」美稱,惟在產業發展上仍有天然災害風險導致產量及品質不穩定、品種不抗(耐)生物與氣象逆境……等等問題,有待在品種改良及栽培法改進上加以解決。
石虎米是傳承棲地保育、永續利用的概念,當環境被友善對待的同時,也維護了棲地的完整及生物多樣性的生態風貌,這其中,人是重要的一環,這是里山精神的概念,也是苗栗淺山的珍貴資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