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圖/陳明吟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高雄區農業改良場植物保護研究室助理研究員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高雄區農業改良場於2014~2015年間,於屏東縣內二處可可果園進行週年田間病蟲害相調查,結果顯示,常見病害種類包括炭疽病及黑腐病,而害蟲則有粉介殼蟲類、蚜蟲類、粉蝨類、盲椿類及蝶蛾類幼蟲等。
屏東可可果園常見病害
一、炭疽病
炭疽病病原菌為Glomerella cingulata(Stoneman)Spauld. & H. Shrenk(有性世代);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Penz.)Penz. & Sacc.(無性世代)。葉部病徵可分為三種,包括葉穿孔、葉枯及葉片不規則斑。葉穿孔病徵主要是葉片上出現許多斑點,病斑持續擴大後,與鄰近病斑癒合成較大的病斑,後期時,葉片乾枯,甚至會落葉。葉枯病徵常會由葉尖或葉緣開始發展,並有黃暈圍繞。而葉片不規則斑病徵會在葉片上造成圓形或不規則狀的小型黑色斑,並由較寬的亮黃色暈圈所包圍,病斑中心呈暗褐色至黑色,後期則呈灰色。
果莢受害時,多由果柄開始發生,尤其是果柄與果莢連接處,之後逐漸向下擴展。受害處形成深褐色凹陷壞疽,外圍有擴散狀的黃暈。病原菌也會沿果柄向上,侵染枝條的部分樹皮,受感染的果柄嚴重皺縮。幼果受害後,病原菌可向內擴展至豆仁,最後整粒果莢皺縮。但成熟果莢受害時,病原造成的褐化狀病徵只會被侷限在靠近果莢表面的組織,而不會擴展至豆仁,溼度高時則會產生橘紅色孢子褥。
炭疽病菌具有潛伏感染的特性,可感染幼果而不表現病徵,待果莢收穫後才快速發病。病原菌主要靠雨水、霧水傳播。潮溼的環境有助於病原真菌的傳播與感染,因為在溼潤的天氣中,葉片及果莢上的孢子堆較為鬆軟,孢子極易飛濺到環境當中。
二、黑腐病
黑腐病病原菌為Botryosphaeria rhodina (Berk. & MA Curtis)Arx(有性世代);Lasiodiplodia theobromae(Pat.)Griff. & Maubl.(無性世代)。幼果染病後,會產生乾枯、皺縮及木乃伊化病徵,並垂掛在枝條上。而較成熟的果莢受感染初期,果莢表面會出現褐色小點,隨後轉為黑色,斑點之後會不斷擴大,直到整粒果莢全都黑化,使果莢像木炭一般,因此也稱「炭腐病」。果莢內部可可豆也會黑化,組織腐壞,失去採收價值。
本病原菌寄主相當廣泛,部分間作植物同樣容易遭受黑腐病病原菌的侵染,可能進而成為可可黑腐病的感染原。本病原菌全年皆會感染可可,尤其以夏季最為嚴重,且不論幼果或熟果都有可能受到感染,其感染途徑主要由果莢傷口入侵。
三、病害友善防治建議
炭疽病與黑腐病皆可感染許多作物,故良好的田間衛生及適當的栽培管理方式可以減少病害發生。田間衛生方面,例如修剪枯枝、清除落葉及病果,以掩埋或焚燒方式可防止病菌持續散播。另外,選擇在乾燥的天氣採收,且採收時儘量不摘除果梗也不損傷果莢,可以減少病菌由傷口入侵。此外亦可參考使用石灰硫磺或無機銅劑做為病害防治的藥劑,例如波爾多液,效果佳且藥效速度快,且免訂殘留容許量,但需注意若使用不當或濃度過高時,都有可能對作物產生藥害。
更多文章請見《豐年雜誌》2020年5月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