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歷部落,與自然共榮

滿江紅對水梯田雜草防除效果極佳。

文/詹欽翔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臺東區農業改良場助理研究員
廖勁穎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作物改良課稻作研究室助理研究員
圖/馬佳文

都歷部落族群以阿美族為主,農業為其主要產業。部落族人以擅長編織聞名,現今除種植水稻外,另有小米、紅藜、檸檬等多種作物,更發展小規模養蜂,經營形態多樣豐富,形成另類風貌。

吳筱帆,部落文化重要推手

都歷部落生物多樣性豐富,往昔部落族人為追求作物高產而使用農藥防治病蟲害,使生態環境面臨嚴峻的考驗,外加人口外移,讓部落繁榮不再。為生態永續利用,吳筱帆女士在部落積極推動有機耕作,輔導部落轉型。她表示,有機栽培時的病蟲害防治最令人頭痛,由於缺乏相關知識,導致病蟲害發生時不知如何有效處理,既消耗大量人力,又未能達到預期效果,事倍功半時而有之;另附近慣行農法的農友雖認同有機栽培,但對不使用農藥如何控制病蟲害並維持收入存疑,互相溝通亦為艱難的
工作之一。

都歷部落社區發展協會吳筱帆女士。

農改場輔導有機栽培,復育部落水梯田

為提升有機栽培技術,吳筱帆與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臺東區農業改良場(簡稱臺東場)合作,從水梯田復育開始作起,培養有機理念並實踐,由田區規畫開始,在水梯田上方區塊設置生態池,一來作為多種生物飲水休憩之所,擴大活動面積外,也可用於養殖滿江紅等水生植物,灌溉水流經生態池後再進入田區,將滿江紅帶入水田繁殖,對水稻雜草防治有極佳的效果,且有固氮效果,可促進水稻生長。
水稻品種則選擇臺東場育成的「臺東35號」和「臺東32號」,臺東35號為具爆米花香的品種,米粒外觀透亮,在香米品種中較耐低溫及穗上發芽,白米品質極高;臺東32號具有抗縞葉枯病及褐飛蝨特性,且稻米軟黏,適合碾製糙米食用,符合健康養生需求;兩品種不僅適合當地栽培,更可作為當地特色,可提高商品價值,克服收入問題。栽培上,由整地開始,以二次整地並延長浸水時間,減少田間紋枯病菌核及雜草數量,並在滿江紅未擴大前,以水田中耕除草機擾動防除雜草,且兼有促進水稻生長功效。水稻常見病蟲害中,有機栽培稻熱病發生輕微,紋枯病則能以整地方式減少及避免,白葉枯病因當地為封閉地形,發生情形相對輕微;蟲害如負泥蟲可用背負式施肥機噴除,待天氣晴朗時負泥蟲即會減少,當地以二化螟較為嚴重,初期可用費洛蒙監測及捕捉,並使用大蒜精及辣椒水等防治資材,未來在天敵進駐生物相建立後,發生情形即會降低。

滿江紅對水梯田雜草防除效果極佳。

部落生態體驗,編織技藝和海上漁撈

除農業初級生產外,吳筱帆女士也思考如何提升作物附加價值。她認為部落傳統作物茵陳蒿及列當為兩大極具發展潛力的特色作物,茵陳蒿於部落隨處可見,族人會將其採摘曬乾後,纏繞成束,點燃作為天然防蚊香;列當則常與茵陳蒿共生,為傳統保健植物。茵陳蒿可開發製成防蚊液或萃取精油,列當則可研發面膜及其他美容產品,未來待相關檢驗確立及衛生法規許可後,推廣潛力值得期待。
目前都歷部落已成立接待中心,規畫文化學習教室,經營部落生態導覽、傳統工藝製作體驗等活動,遊客體驗月桃葉編織的技藝及品嘗特色風味餐;都歷附近海域亦設有海洋教室,讓遊客體驗竹筏漁撈,多元的活動已然啟動部落生機。

傳承部落智慧,與時俱進 編織在地特色路

吳筱帆女士確信,族人傳承下來的文化與智慧,皆應受到重視而持續發揚光大,如今都歷部落與時俱進,以友善土地理念為基礎,塑造「生產、生態、生活」三生有機環境。相信都歷部落的未來,能如同Torik原意,紮實穩固地編織出一條具備在地特色的道路,展現原住民族獨具的光彩。

以水稻臺東35號及臺東32號製作的特色料理。

更多文章請見《豐年雜誌》2020年3月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