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心善念石虎米,尋回人與土地情感的連結

石虎米是傳承棲地保育、永續利用的概念,當環境被友善對待的同時,也維護了棲地的完整及生物多樣性的生態風貌,這其中,人是重要的一環,這是里山精神的概念,也是苗栗淺山的珍貴資產。

文.圖/林錦坤

傻人傻福共同體 與石虎生活在一起

石虎是食物鏈的頂層消費者,鼠類等小型哺乳類是牠主要食物來源,在生態平衡上扮演重要的角色,早期全臺的淺山地區皆有牠的蹤跡,後因人為開發、棲息環境的變異,族群數量銳減而瀕臨滅絕,目前分布僅剩苗栗、臺中、南投等縣市。苗栗地形多屬淺山丘陵地,因保有較完整的山林,是人與野生動物都共同喜愛的優質居住環境,同時也是頻頻發生衝突的交界。畫設保護區對保護珍貴野生動物雖有成效,但石虎棲息的淺山多屬私有土地,保護區畫設不易。有鑒於此,長駐苗栗研究的陳美汀博士,先以較方便管理的水稻為出發點,向在地農友溝通並傳達保育理念,說服不施除草劑及化肥、配合環境監測與巡守、生態導覽解說等方式來從事農務,營造生態、生活、生產三生共存的友善環境。

為達成這樣的目標,要如何避免生活在石虎棲息地的居民反對,進而願意投身保育的行列,對環境產生認同與榮譽感呢?在這樣的願景和構思下,萌生「石虎米」的概念。石虎米以客家話發音近似「傻虎米」,意謂傻人有傻福,臺語唸起來則像「祝福你」,石虎米可不是石虎吃的米,也不是利用石虎糞便種出來的米,它的概念是一群想改變現狀的夥伴,包含公部門、生態保育學者、非政府組織﹙NGO﹚、在地農民及民眾,所建構出一種以教育、友善環境、永續利用為目標的生態米,除了提供社會大眾安心食材,同時也提供生態旅遊、綠色給付、節能減碳、親近自然、休閒娛樂等多功能的友善農作模式,讓參與的每一分子成為經營共同體,不僅落實保育概念,同時也提升在地榮譽感。2014年3月9日,一群夥伴種下善念,雖然目前參與的農友不到十戶,栽種面積不足3甲,農地也不在同一區塊,稻作一年二期產量仍有乾穀3萬斤。扣除物料、代工等費用後,盈餘有限,卻能守住安全友善的環境給子孫,這也是讓夥伴近六年來願意持續堅守善念與態度的最大動能。
更多內容請見《豐年》2019年10月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