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故事
當臺灣農產品販售通路逐漸從農產品批發市場、販運商等傳統通路,而轉移至量販店、超市等大型實體通路及電子商務通路,產地到餐桌間的分工日趨精細,為了確保各端點作業流程維持產品品質,每個環節都有保鮮需求
同時具備熱帶與亞熱帶氣候的臺灣,擁有富饒的自然環境,得以孕育出種類多樣的作物。根據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農業統計資料查詢網站〈貿易統計表〉,2017年臺灣農產品出口總值約美金49億8千萬元,主要出口國家以鄰近的中國為最高,約占20.7%
自從2005年以來中國電子商務風起雲湧,在2017年阿里巴巴集團宣布以美金28.8億元投入大潤發(RT-mart)、歐尚(Auchan)為主的中國「線下實體賣場」體系
臺灣擁有將近61%森林面積及豐富生態,不僅是重要的社會資產,同時也是各界極為關注的綠色產業寶庫。政府為了維護森林功能鼓勵造林,但農民僅靠林木收入往往不足以維生,間接導致許多國有林租地造林地疏於管理。
屏東科技大學森林系教授-陳美惠
臺灣大學森林學研究所博士,專長為社區林業、生態旅遊、里山倡議。現任屏東科技大學森林系教授、社區林業中心主持人、財團法人農業科技研究院董事。曾任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林務局保育組技正、屏東科技大學森林系森林系助理教授、副教授、系主任、林場主任。
林下經濟,在臺灣是一個新穎的名詞,但從過往原住民的採集、在山區進行的小規模農作,到近年漸漸受到重視的林下養蜂、大武森雞,其實都可說是林下經濟的一種型態。
走進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農業藥物毒物試驗所生物藥劑大樓,一間又一間的實驗室正繁忙地進行菌株培養、蟲體實驗、防治效果試驗等工作,行政院農業委員會在2017年9月推出的10年化學農藥使用量減半政策,這項政策促使產官學界積極投入生物農藥研發與生產,加速生物農藥商品化。
近年全球對於「雜草防除」的理念,已逐漸轉變為「雜草管理」,經由調控雜草的生長環境,抑制雜草的萌芽與競爭力,將雜草的負面影響降至最低。
生物農藥可分為天然素材農藥、微生物農藥、生化農藥三大類,應注意的是,可用於生物防治的微生物如蘇力菌、枯草桿菌等僅是泛稱
化學農藥的速效與價廉,解決不少飢荒,但也帶來環境的破壞與抗藥性問題,在全球高喊保護自然生態的今天,世界各國對生產和使用化學合成農藥,莫不更加謹慎。
謝奉家
中興大學生物科技學研究所博士,專長為生物農藥、生物技術。現任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農業藥物毒物試驗所生物藥劑組副研究員兼組長、中華農藥協會秘書長。曾任行政院衛生署藥物食品檢驗局藥物生物學組薦任技士、助理研究員。
以色列被稱為流奶與蜜的應許之地,然而全國年雨量超過300毫米、具有耕地價值的地區僅約三分之一,衝突頻繁、缺水是對以色列的普遍印象,但面對這樣惡劣的環境,以色列卻能在沙漠中開花,甚至有歐洲蔬菜園美名。
(UAV,簡稱無人機)成為時下最熱門的高空拍攝器材,各國皆嘗試將其結合人工智慧(AI)創新技術,朝向更精準、智慧化且安全的方向發展,臺灣也不例外,而在無人機於各產業的實際應用中,在農業相關領域更有顯著表現。
農作物對農民來說就像自己的孩子,巡田是每天例行公事,但是當你有100多公頃甚至上千公頃的田,要怎麼知道哪些孩子已經喝過水、吃過肥了呢?
近幾年,極端乾旱及暴雨現象,讓臺灣農業受氣候影響甚鉅,雖然人們很難改變氣候變遷,但是能決策農場如何管理得更精準化、智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