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再寂靜的春天!專一性生物農藥精準對抗害物—研發、宣導、商品化多管齊下,推動產業普及化

文/謝奉家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農業藥物毒物試驗所生物藥劑組副研究員 攝影/謝佩穎

化學農藥的速效與價廉,解決不少飢荒,但也帶來環境的破壞與抗藥性問題,在全球高喊保護自然生態的今天,世界各國對生產和使用化學合成農藥,莫不更加謹慎。大多數國家都已逐年增加生物農藥產品研發與生產的投資經費與規模,生物農藥的市場逐漸受到重視,已成為近幾年發展趨勢。

生物農藥是指由天然資材產製的農藥,例如動物、植物、微生物,對生物較為無害且專一性高。依據行政院農業委員會2017年3月17日修正發布《農藥理化性及毒理試驗準則》,生物農藥類包括天然素材、微生物製劑及生化製劑等三大類。

關於生物農藥的優點,較傳統化學藥劑危險性少、專一性高;對人、畜、野生動物、害蟲的天敵、有益昆蟲無害;使用少量即有效,分解快速,暴露風險低,無汙染問題;施用後可立即採收,一般不須訂定安全採收日期;可以和化學藥劑搭配使用,用於害物整合管理(IPM),降低化學農藥使用量;不易產生抗藥性、研發費用較低、較容易登記上市等。

年複合成長率高於化學農藥,生物農藥深具市場潛力

依據財團法人農業科技研究院產業發展中心2016年公布資料,當年全球化學農藥市場成交金額約美金549億元,預估於2016~2021年間將以年複合成長率5.16%的速度擴大至美金701億元。對比2015年全球生物農藥市場成交金額約美金15億元,預估於2015~2020年間將以年複合成長率20%的速度擴大至美金37億元。生物農藥的年複合成長率大幅高於化學農藥。

雖然目前整體市場仍以化學農藥為主,但因為抗藥性出現、農藥殘留問題、對人體與環境毒性等疑慮,使得化學農藥相關施用方法與管理規範被一再檢討與改進,且讓使用生物農藥帶來的好處受到重視。跨國農業化學品大廠拜耳(BCS)、巴斯夫(BASFSE)等也已增加生物農藥領域的布局,特別值得關注的是臺灣化學農藥大廠興農股份有限公司,近年也積極技術移轉、開發本土生物農藥產品。

基於環境保護與安全考量,包括臺灣在內的各國政府皆積極鼓勵產業界朝向低毒性的活性成分開發,並提供快速審查的誘因,加速生物農藥及低毒性化學農藥上市。此外,在劇毒性化學農藥禁用、農藥殘留容許量標準日趨嚴格與推廣害物整合管理等政策推動下,也為生物農藥帶來更多發展機會。

生物農藥亦屬農藥管理範疇,製造與登記上市皆須符合法規

依據《農藥管理法》,農藥非經中央主管機關核准登記發給農藥許可證,不得製造、加工或輸入。生物農藥亦屬農藥管理範疇,製造業者須申請農藥工廠登記,申請農藥許可證須辦理農藥標準規格檢驗,並提供毒理試驗、理化性試驗、田間試驗資料等技術資料審核。

近4年來,生物農藥登記已逐步簡化應檢附文件需求,尤其推動審查快軌,改採隨到隨辦模式,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農業藥物毒物試驗所3個月內就會行文通知製造業者審查結果,並副知農業委員會動植物防疫檢疫局,請申請人提供補件資料或通知備查,補件期限若為正式登記審查則為3個月。以正式登記審查為例,全部資料1次審查備查且經農業委員會農藥技術諮議委員會通過,最快可於7~9個月後取得農藥許可證。

農民精準施用生物農藥,可降低農藥殘留發生機率,並能減少對土壤危害。

 

更多內容請見《豐年》2018年08月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