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座總編輯—生物農藥,永續農業未來趨勢

口述/謝奉家 採訪/何嘉浩 整理/林書帆 攝影/謝佩穎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農業藥物毒物試驗所
生物藥劑組副研究員兼組長

謝奉家

中興大學生物科技學研究所博士,專長為生物農藥、生物技術。現任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農業藥物毒物試驗所生物藥劑組副研究員兼組長、中華農藥協會秘書長。曾任行政院衛生署藥物食品檢驗局藥物生物學組薦任技士、助理研究員。

生物農藥分為3類,第1類是天然素材農藥,包括除蟲菊精、苦參鹼等;第2類是微生物農藥,例如蘇力菌、枯草桿菌、液化澱粉芽孢桿菌;第3類是生化農藥,包括各類昆蟲費洛蒙。有鑑於化學農藥對環境、人體的危害,「高效低風險」的生物農藥,是當前農藥應用趨勢。

臺灣早在20年前就開始研發推廣生物農藥,蘇力菌是其中最早引進的種類,因為效果相對顯著,農民接受度逐漸建立。這10幾年來,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農業藥物毒物試驗所每年都會開辦生物農藥、生物肥料訓練課程,累積起來至少已有2、3千人接觸相關資訊,加上近年青年農民增加,對新做法嘗試意願較高,連帶使生物農藥的接受度逐漸增加。

生物農藥的製作、施用皆有技術門檻,價格也較化學農藥稍高,「研發成果商品化」是生物農藥是否能更加普及的關鍵。當農民需求增加,才會有更多廠商投入,進而降低成本,農民有了價格合理、品質穩定的資材,就不須再冒著汙染風險自行製作。2014年起農業藥物毒物試驗所主導「天然植物保護資材商品化研發應用開發平臺」,並協助行政院農業委員會動植物防疫檢疫局執行《推動生物農藥產業化計畫》,為《推動農業科技產業全球運籌計畫(2014~2017年)》分項計畫之一,就是為了協助研發單位釐清生物農藥的有效成分或指標成分、擴大量產條件,並補齊優良實驗室操作規範(GLP)毒理試驗、理化性試驗及田間試驗等資料,進而順利將技術移轉給廠商。

以往廠商覺得臺灣市場小,部分原因是過去傾向把生物農藥與有機農業連結在一起,而目前臺灣有機種植面積只有1%左右,但農業委員會自2017年起開始推動「10年化學農藥使用量減半」政策,是生物農藥產業發展的契機,尤其2018年6月起鼓勵使用已取得農藥許可證的生物農藥,每年每公頃最高補助5千元,可望進一步推動生物農藥普及化。

生物農藥的未來趨勢,是與害物整合管理(IPM)結合,不再僅限於有機農業。過去生物農藥的研發,常針對某種病害或害蟲,下一步應逐步針對個別作物的病蟲草害,研發全方位解決方案的生物農藥套組,讓有心採取友善環境耕作的農民有更多選擇,最終達成促進農產品安全管理與環境保護的目標。

更多內容請見《豐年》2018年08月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