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技術
臺灣山高、坡陡、流急,年降雨約有80%直流入海,宜有適當的農田水利設施盡力保留水資源及涵養水源,協助農民取得穩定灌溉水源以提升農民收益,並可直接達成減緩洪峰、降低逕流、涵養地下水、維護生態多樣性、保存農村文化、維護農村地景及促進社會安定等多面向效益。
當今環保意識抬頭、循環經濟發展快速,食衣住行育樂各方面多有綠色訴求產生,其中食物是重要且最為基礎的項目,人類面臨各種動物疾病、自然資源消耗、溫室氣體排放、健康保養需求等衡量,肉類替代品的市場日益增加。薏仁為東方食用歷史悠久的穀類,因其營養成分豐富、機能性研究完備且加工應用層面廣泛。本文針對國產薏仁的發展概況、肉類替代品市場及未來發展趨勢,探討薏仁做為植物肉產業原料的潛力與契機,盼鼓勵企業進行產品研製,提升國產薏仁的經濟價值與產品獨特性。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農田水利署(簡稱農水署)於2020年10月1日成立,依據《農田水利法》及其各項子法所賦予的公權力,農水署積極維護用水秩序與落實灌溉水質保護,除了延續農田水利會的服務效能,持續興設、維護、改善農田水利設施,提升在地灌溉品質,亦針對原農田水利會灌區外的農地,因地制宜地逐步擴大灌溉服務,提供質優量足的灌溉用水,藉由農田水利基礎建設結合農糧政策,改善農村的農業生產環境。
北部地區甘藷重要危害有蟻象、白絹病、基腐病、病毒病等及長期乾旱造成食葉性害物如斜紋夜蛾、鳥羽蛾等。現行防治甘藷病蟲害以化學藥劑為主,近年氣候連續乾旱適合甘藷蟻象及螟蛾等害蟲發生,連續降雨又使田區無法及時排水,引起甘藷白絹病及基腐病等病害好發,單靠化學藥劑難以有效控制,應建立IPM防治方法,控制病蟲蟎等有害生物,減少作物損失、穩定生產。
原本主要生長在日本島根縣宍道湖的「日本黑蜆」,目前列為瀕危的生物,臺灣水產養殖業者力大生技引進國內後,在臺東知本的水產養殖園區,以虱目魚、白蝦和日本黑蜆生態混養的方式成功復育,用東部純淨的海水混合淡水,加上全程無添加人工飼料及不用藥無抗養殖,不但拿到全國第一家的「有機水產養殖認證」,也獲得「清真認證」。日本黑蜆製成的蜆精及蜆錠,因為營養價值豐富,成為購物臺熱銷的保健營養品,現在日本業者積極接洽要將日本黑蜆回銷日本,力大生技將開啟一頁另類的臺灣黑金傳奇。
鳳梨富含多種營養元素,如維生素A、B、C、E、胡蘿蔔素及膳食纖維,並含有鳳梨蛋白酶(bromelain)和神經醯胺(ceramide)等機能成分。其中鳳梨蛋白酶經研究指出有助於調節生理機能,例如鼻竇炎、骨關節炎、消化問題、癌症和其他醫療疾病。由於鳳梨富含的營養元素具有多種健康益處,目前除了常見的休閒食飲品應用範疇外,也廣泛被應用於醫學領域,使鳳梨素材突破既有傳統農業和食品行業,拓展農業素材加值應用的機會。
青蔥為石蒜科蔥屬作物,原產地在中國西北部及俄羅斯西伯利亞貝加爾湖一帶,為華人最重要的香辛蔬菜,在中國已有3,000年以上的栽培歷史,臺灣是由早期的移民傳入,各縣市普遍皆有栽培,近年栽培面積約四千餘公頃,可週年供應消費市場所需,中華料理中的炒、煮、蒸、炸、燜、滷,樣樣少不了青蔥,是臺灣不可或缺的調味用材料。
臺灣酪梨的品種,可用會轉色與不轉色兩類來做區分,會轉色的酪梨又因品種、後熟環境不同,而有不同的轉色情形。但一般市售酪梨不太會標示品種,所以大眾對於酪梨品種的認識較不足,常常不知道買到的酪梨是什麼品種?會不會轉色?
為了協助生產者以非破壞性方式準確分級,現在已開發出利用聲波、超音波、近紅外光線、植物葉綠素螢光、核磁共振等原理進行測量,再搭配傳統檢測方式,建立相對應糖度、酸度、硬度、成熟度等品質指標的模型,來做為後續非破壞性檢測的依據。
洋桔梗為龍膽科多年生草本植物,是近年來最熱門的切花作物,原因是花色種類多且切花觀賞壽命長,受到市場歡迎。臺灣栽培面積每年約100公頃,年產量約3,000萬枝,並且在冬季外銷日本市場,占日本進口洋桔梗總量的90%以上。洋桔梗是需要高技術的產業,臺灣專業花農能生產優良品質的切花,然而近年來,洋桔梗栽培常發生種植後植株生育緩慢、植株矮小、花朵數少等品質不良的現象,在連續栽培多年的溫室發生的狀況更是嚴重,這種生育不良的現象是連作障礙所造成,而且是前作洋桔梗的殘體所導致。
小白菜(Brassica rapa L. var. chinensis)為國內夏季設施栽培重要葉菜類之一,主要食用部位為幼齡期植株地上部的葉片與葉柄,在收穫適期的葉片數約為8~12片,育苗移植栽培約15~18天即可收穫,直播栽培約21~24天,是夏季高溫多溼與颱風豪雨災後復耕的重點蔬菜。產業上,為求穩定產量與提升品質,逐漸從傳統露地生產,轉變為遮光網或網室栽培。
天牛在分類上屬昆蟲綱、鞘翅目、天牛科,全世界約2萬種以上,臺灣已知有289屬,超過800種,但並非每一種天牛都會危害果樹;其中主要危害果樹枝幹的天牛種類有斑星天牛、皺胸深山天牛及桑天牛,目前公認危害最為嚴重者是「斑星天牛」。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臺東區農業改良場(簡稱臺東場)研發友善環境的果樹斑星天牛防治技術,以降低果農損失,維持產業永續發展。本文以常見且較熟知的斑星天牛為例,進行防治技術說明。
蕎麥為蓼科蕎麥屬一年生草本植物,常見的栽培種有普通種(common buckwheat)及韃靼種(tartary buckwheat)兩種,在臺灣的栽培時期為每年11月至隔年2月。根據研究顯示,蕎麥含有芸香苷(rutin)及多種有益人體健康的成分,日益受到消費者重視,此外也兼具糧食、景觀、綠肥、保健及蜜源等功能,故臺灣蕎麥除作為穀類加工外,常配合景觀花海營造,為重要冬季裡作推廣作物。
花蓮紫錐菊農友黃嘉銘,從一個毫無務農經驗的社會新鮮人開始,以生物研究學者的精神,大膽實驗、小心求證。他投入10年時間,以微生物防治方式,讓菌相平衡發展,種植出數種有機中西草藥,優異的品質吸引多間生技廠商採購,實現自己最嚮往的歸田人生。
有機農業是較不汙染環境、不破壞生態的永續農業耕作模式之一,可提供消費者健康與安全的農產品,在藥用植物栽培上尤其重要。紫錐菊(Echinacea purpurea)又名松果菊,為菊科紫錐菊屬多年生宿根草本植物。紫錐菊屬包含9個種,其中以E. purpurea、E.pallida及E. angustifolia等三種具保健成分。本文介紹紫錐菊有機栽培技術與常見病蟲害的非農藥防治資材,提供有興趣的有機栽培農民參考。
番荔枝屬(Annona)果樹在臺灣主要經濟栽培的種類有番荔枝(釋迦)及鳳梨釋迦兩種,總栽培面積為5,394公頃,產量約5萬5,426公噸。番荔枝引進臺灣栽培已超過350年歷史,目前栽培品種以「台東2號」(大目釋迦)為主,該品種具有產期早、大果、果肉率高及較耐儲運等特色,缺點為冬期果遭遇低溫易發生裂果,常造成極大損失;鳳梨釋迦則是1965年自以色列引進,正常產期的夏期果在採收後果實軟熟前容易裂果,不具商業價值,故改以生產冬期果為主,但近年來受氣候暖化影響,冬季氣溫上升,高溫使得果實採收前生理落果情形日益嚴重。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種苗改良繁殖場,因鄰近臺中產區,為強化國產馬鈴薯品質,並擴大馬鈴薯應用價值,投入育種研發工作,除了育成馬鈴薯「種苗2號」與「種苗4號」外,近年推出兼具高產、高品質、鮮食與加工特性外,更可供製成洋芋片的優良品種「種苗6號」,以期提高農民收益與建立國產優質馬鈴薯品牌。
近年來保健養生及身土不二的觀念逐漸成為風潮,本土可食用野菜逐漸成為消費者的新寵兒,尤其原住民部落自古以來具有利用野蔬的文化特殊性,又能適應在地環境,再搭配休閒農業的發展下,這些具有原鄉特色的野菜,亦為原鄉地區吸引遊客消費的特色之一。
紅龍果濕腐病防治雖然以田間衛生管理為重要的防線,但防治用藥仍不可或缺。目前關於本病害的用藥闕如,因此,本文以行政院農業委員會(以下簡稱農委會)農業試驗所的田間藥劑篩選經驗,期望提供防疫單位及農友在選擇藥劑防治時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