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路灌溉推廣成果 讓每滴水滋潤每寸田

管路灌溉

文/陳諾威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農田水利署正工程司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農田水利署(簡稱農水署)於2020年10月1日成立,依據《農田水利法》及其各項子法所賦予的公權力,農水署積極維護用水秩序與落實灌溉水質保護,除了延續農田水利會的服務效能,持續興設、維護、改善農田水利設施,提升在地灌溉品質,亦針對原農田水利會灌區外的農地,因地制宜地逐步擴大灌溉服務,提供質優量足的灌溉用水,藉由農田水利基礎建設結合農糧政策,改善農村的農業生產環境。

管路灌溉 精準管理農田的重要方針

全球暖化極端氣候、人口增加及工商業的迅速發展,工業及民生用水逐年增加,各標的用水不足現象日益頻繁,傳統農業灌溉方式耗用水資源較多,在水情不佳期間,採取停灌因應民生及工業的用水需求之方式,影響農業生產與農民生計甚鉅,更使得臺灣水土資源呈現供需不平衡的現象。因應水資源短少及極端氣候的雙重挑戰下,以灌溉管理出發,研擬提升氣候變遷下水資源韌性的可行方案,以不破壞環境平衡、水資源使用更有效率為前提,並兼顧糧食安全與產業發展,成為一項重要的課題。

灌溉水資源為農業發展的根本,是農民最為重視的因素之一。如何提升灌溉用水的效率、提供農民所需灌溉用水,亦是政府近年來的重要施政方針。基於此一理念,在有限的灌溉水資源條件下,唯有積極推動管路灌溉設施、建立完善水源調配機制、加強投資農田水利事業,達成韌性農業的水資源最佳調配,以滿足農民灌溉需求的目標。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農田水利署(簡稱農水署)成立推廣管路灌溉計畫,積極提升農業水資源利用效率,推動噴灌、微噴、滴灌、穿孔管灌溉及其他自動化調節控制設施,輔導農民導入管路灌溉設施,適時精準供水及高效灌溉,以克服水資源不足的問題,提高農業產值。為促使旱作管路灌溉制度更臻完善,並配合農業政策推動、適時反映物價上漲等因素,制定《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農田水利署推廣管路灌溉作業要點》,提升管路灌溉普及率,發展高效灌溉技術,降低缺水衝擊。

花蓮縣壽豐鄉設置的微噴灌溉系統。

管路灌溉持續擴展 讓更多水源流入農地

農水署推廣管路灌溉設施,落實改善營農環境,以提高農業水資源利用效率,由各地管理處及離島縣農會積極指導農民施設管路灌溉設施,每年約以推廣2,000公頃為目標。計畫推動自1983年起截至2020年,總計受益農戶有7萬5,498戶,推廣面積達5萬6,106公頃。以2020年為例,受補助農戶數達2,858戶,施設各式噴灌、滴灌、微噴灌穿孔管等田間末端灌溉設施及蓄水池面積2,042公頃,有效改善水源較不足地區的灌溉條件;統計2016~2019年於原住民地區55個鄉、鎮、市共計推廣2,624農戶設置管路灌溉設施,受益農地面積達1,903公頃,建設偏遠地區韌性農業的水資源調配機制。

全國有68萬公頃適宜生產糧食的農地,其中包含31萬公頃原位於原農田水利會灌區外的農地,農水署採行因地制宜方式,逐步擴大灌溉服務,提供質優量足的灌溉用水。擴大灌溉服務政策自2018年「全國農業會議」後啟動,自2020年10月1日至2021年9月,已改善公共灌溉設施渠道約38公里、水工構造物227座,受益面積為3,628公頃;補助田間管路灌溉設施受益面積計2,320公頃,受益戶數計3,400戶。

透過計畫輔導農民建置管路灌溉設施,穩定供給灌溉用水,達成服務農民、提升農業水資源韌性與增進糧食安全等政策目標,2020年度申請計畫的事業區域內面積為1,368公頃;事業區域外面積為674公頃,約占總申請面積3成,未來將持續加強事業區域外的管路灌溉補助宣傳。

以行政院農委會臺南區農業改良場提供管路灌溉示範場域為例,臺南市白河區0.15公頃綠竹筍農友利用滴水管灌溉系統取代原穿孔管系統,計算田區管路等灌溉材料費用為1萬2,620元,所獲取的灌溉收益每分地達10萬7,250元(以年產量每分地1,300公斤為基準),產量相差約75%,不僅節省灌溉用水,且達到竹叢均勻灌溉之目的。

為提升農業水資源利用效率、突破傳統思維與作為、確保國家糧食安全及服務更多農民,農水署自2017年起推動擴大灌溉服務政策,以推廣管路灌溉使農業水資源最佳化調配,並提供灌溉事業區域外適作農地的灌溉服務,2017至2019年度已有南投、花蓮、臺東、高雄、新竹、宜蘭、彰化等地共4,576餘公頃農地納入農水署管理處服務範圍。未來持續推動擴大灌溉服務範圍政策,藉由農水署各管理處積極推廣管路灌溉計畫,將水源短缺的適作農地逐步提供灌溉服務,將管路灌溉技術推廣至全國適作農地,以回應農民及社會需求,期能逐步解決地方灌溉用水問題,並創造高經濟價值產業鏈。

南投縣埔里鎮設置的滴嘴滴灌系統,讓每個花盆都能均勻獲得水分。

每一滴水都有效利用 讓農業邁入精緻化

推廣管路灌溉有助於農業經營精緻化、免受氣候乾旱的威脅,提升農業競爭力;且具省時、省工、增加農業產量與產值及農民所得等效益,面對不同的地形、作物、水源水量均可適應的特性,有利於邊際土地開發,提高灌溉用水經濟價值,是增進水土資源有效利用不可或缺的工具。在推動的過程中,如何協助廠商開發各式專用器材、輔導管理處建立管路灌溉制度、教導農民對管路灌溉的正確認識等,將為今後必須積極努力推動的方向。

臺北市北投區的水源調蓄及調節設施。

更多文章請見《豐年雜誌》2021年11月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