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藷有害生物整合管理 掌握病源全貌、多向提升植株健康

甘藷是臺灣重要的雜糧作物(攝影/陳彥尹)

文.圖/陳巧燕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桃園區農業改良場助理研究員    
莊國鴻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桃園區農業改良場副研究員

新竹縣竹東鎮主要種植水稻,近年以春季「水田轉旱作」模式,轉作低需水性的雜糧作物,以甘藷作為先期示範,目前耕作面積近24公頃。2020年選定0.2公頃的春作甘藷田區,定植臺農57號及臺農66號甘藷,做有害生物整合管理(integrated pest management, IPM)檢核點操作及示範推廣,以預防為基礎,強化清園管理、水分管理、健康種苗、合理化施肥等等栽培管理。配合田間長期監測病蟲害密度,以治療性的生物防治及藥劑防治,降低化學農藥使用,確保生產質優安全的甘藷產品,達到環境及產業永續經營。未來將推行北部地區甘藷無病毒種苗驗證及生產,並持續推動甘藷IPM技術。

北部地區甘藷以金山、三芝、石門、大園、新屋及竹東栽培面積最多,占全國甘藷生產面積5.5%,集中於春夏作,產期與中南部主要產區有別。各鄉鎮推廣優質甘藷,舉辦甘藷節、評鑑比賽及體驗活動,甘藷產業形成在地特色,北部甘藷栽培區其氣候、土壤及生育期異於其他產區,又緊鄰大臺北地區,銷售及市場具地緣關係,品質與價格具優勢,為北部重要雜糧作物。

病蟲害不能只靠噴藥 IPM觀顧栽培全局

北部地區甘藷重要危害有蟻象、猿葉蟲、螟蛾、白絹病、基腐病、病毒病等及長期乾旱造成食葉性害物如斜紋夜蛾、鳥羽蛾、潛葉蛾及葉蟎等爆發,近年以甘藷蟻象Cylas formicarius、甘藷白絹病菌Sclerotium rolfsii、甘藷基腐病菌Phomopsis destruens及病毒病害sweet potato virus為關鍵害物。蟻象幼蟲蛀食藷塊呈黑褐色木質化,產生萜類terpenoids物質,致使塊根具苦臭味不能食用,農友俗稱「臭香」,鮮藷被害率可高達50%以上;白絹病主要病徵為藷塊上產生黃褐色圓型凹陷病斑,於甘藷生育後期罹病率逐漸提高,可達40%以上;基腐病造成甘藷葉片黃化枯萎、藷蔓基部黑褐化乾枯,農友俗稱「黑頭」,嚴重時造成藷塊褐化腐敗,2014~2015年新北市金山區及萬里區平均罹病率為10~30%。在臺灣可危害甘藷的病毒種類以甘藷羽狀斑駁病毒sweet potato feathery mottlevirus,SPFMV、甘藷潛伏病毒sweet potato latent virus, SPLV及甘藷捲葉病毒sweet potato leaf curl virus, SPLCV最為普遍,若栽植帶有病毒的種苗,會造成至少24%減產。

現行防治甘藷病蟲害以化學藥劑為主,近年旱澇現象日益明顯,氣候連續乾旱適合甘藷蟻象及螟蛾等害蟲發生,連續降雨又使田區無法及時排水,引起甘藷白絹病及基腐病等病害好發,單靠化學藥劑難以有效控制,應建立IPM,利用耕作防治、物理防治、生物防治及藥劑防治等多種防治方法,有效控制病蟲蟎等有害生物,減少作物損失、穩定生產高品質作物,同時兼顧消費者健康,保護生態環境的作物管理方法。

甘藷蟻象幼蟲蛀食藷塊。
甘藷蟻象幼蟲蛀食藷塊。(攝影/陳宇軒)
白絹病造成藷塊出現黃褐色圓型凹陷的病斑。
白絹病造成藷塊出現黃褐色圓型凹陷的病斑。

IPM的三原則和三階段 預防勝於治療

IPM三項基本原則為:一、將害物族群控制於經濟危害水準之下,而非趕盡殺絕;二、以非化學製劑的防治方法為優先;三、精準用藥,將對人類、環境及有益生物之影響降至最低。IPM操作分為三個階段,分別為預防、監測及防治,奠基於「預防勝於治療」概念,透過監測判斷作物是否需要防治,再以耕作防治、物理防治、生物防治及藥劑防治等多種防治方法控制病蟲害,其中耕作防治,包括清園、淹水、輪作、健康種苗、清除中間寄主及中耕培土等栽培期間可導入的預防方法;物理防治為利用燈光、熱能及覆蓋等方式除滅或阻隔病蟲害;生物防治為運用天敵或使用微生物、植物源等生物製劑防治害物,以及搭配性費洛蒙誘殺雄蟲;藥劑防治為IPM的最後手段,在進行前述多種防治方法後,於關鍵害物最適防治期進行精準用藥。

清園管理是甘藷IPM第一項且最為重要的步驟。
清園管理是甘藷IPM第一項且最為重要的步驟。

甘藷IPM六大檢核點

從栽培管理到害物控制,每個檢核點皆為執行甘藷IPM的成功關鍵,缺一不可,若一檢核點無確實,則會影響到下個步驟,成為害物發生的缺口。以下為6個檢核點的實施重點:

一、清園管理
採收後即早耕除田區殘存的藷塊與藷蔓,以及拔除旋花科雜草等中間寄主,種植前進行淹水或水旱田輪作,可大幅降低甘藷蟻象來源,並減少前作潛伏的病蟲害發生,如螟蛾、猿葉蟲、白絹病及基腐病等。

田區殘留的藷塊、藷蔓及中間寄主如牽牛花,都可能是甘藷病蟲害的來源。
田區殘留的藷塊、藷蔓及中間寄主如牽牛花,都可能是甘藷病蟲害的來源。


二、水分管理

土壤過度乾旱產生的裂縫,會增加甘藷蟻象在藷塊產卵機會,但若是田區排水不良造成積水,則會加劇基腐病及白絹病發生,需在整地作畦時建立給排水系統,並進行中耕培土、兼作除草及追肥,增加土壤通氣性,有利塊根肥大。IPM組於種植前以怪手挖溝整地,於試驗期間遇大雨,雨後可即時排水,改善田區排水不良問題。

土壤乾旱產生的裂縫,會增加甘藷蟻象在藷塊產卵機會。
土壤乾旱產生的裂縫,會增加甘藷蟻象在藷塊產卵機會。
竹東大雨後,試驗田區於 5月25日的排水情形。
竹東大雨後,試驗田區於 5月25日的排水情形。

三、健康種苗

採用無病毒病、無基腐病、無蟲體及蟲卵的健康甘藷種苗種植。甘藷健康種苗驗證以SPFMV、SPLV、SPLCV等3種常見病毒為檢測項目,相關規範可於行政院農委會動植物防疫檢疫局網站「甘藷種苗病害驗證作業須知」查詢。自行留藷發苗的農友,應注意育苗期的甘藷蟻象及甘藷螟蛾防除,可將藷苗浸漬藥劑、陰乾後再插植;若前作病毒病及基腐病等病害嚴重,建議不留種苗至下期栽培。

四、合理化施肥

土壤肥培管理首重「土壤健康檢查」,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桃園區農業改良場提供轄區農友土壤肥力分析服務,可於前作物採收後或甘藷施肥前一個月採取田區土壤檢驗,檢測酸鹼值、有機質含量、大量元素及微量元素等是否不足或過量,根據土壤檢測報告調整施肥種類及用量。植株生長後依其葉色的濃綠程度來判斷追肥時機,於甘藷生長期前(藷塊肥大前)適度給予氮肥幫助葉片生長,施用鉀肥促進甘藷塊根肥大。北部地區土壤多為酸性土,此次試驗田區為弱酸性,鈣肥略為不足,鉀肥足夠,但甘藷為高鉀需求的作物,試驗採用過磷酸鈣及鉀肥比例高的複合肥料作為基肥,後期不再追肥。

桃園場提供轄區農友土壤肥力分析服務。
桃園場提供轄區農友土壤肥力分析服務。

五、精準用藥

田區可使用甘藷蟻象性費洛蒙搭配誘蟲盒,監測其害蟲發生,若誘蟲盒出現蟻象雄蟲即可開始進行化學藥劑防治。依據「植物保護資訊系統」甘藷象鼻蟲推薦用藥,可使用稀釋1,000倍的43%佈飛松乳劑(安全採收期12日)或稀釋1,000倍的50%培丹水溶性粉劑(安全採收期10日);如遇到生育後期的危害,此時不宜施藥,建議提早採收。有機防治可於甘藷定植後及塊根形成時噴施微生物製劑-白殭菌(Beauveria bassiana)於畦面及甘藷葉蔓上,可防治甘藷蟻象成蟲;白殭菌適合於陰天或傍晚施用,並可於施用前1~ 2日進行灑水,保持土壤溼度,有利白殭菌於田間存活,提高防治效果。

甘藷白絹病菌是以罹病殘體及菌核潛伏土中伺機發病,其危害地下根時並不易由外觀察覺,應加強田區清園管理及水分管理。罹病田區應於發病初期及甘藷生育後期進行施藥防治,推薦使用稀釋3,000倍的50%福多寧可溼性粉劑(安全採收期21日)。

甘藷基腐病主要藉由風雨及帶病藷苗傳播,病徵自種植後4~6週開始出現,可於發病初期施用稀釋1,000倍的40%腐絕可溼性粉劑(安全採收期9日)或稀釋750倍的5%菲克利水懸劑(安全採收期9日)。此外,清除土壤中罹病植物殘體可減少感染源。

甘藷蟻象性費洛蒙搭配誘蟲盒,作為蟲源監測及防治使用。
甘藷蟻象性費洛蒙搭配誘蟲盒,作為蟲源監測及防治使用。

六、操作記錄

IPM是需要長期規畫和週年進行的工作,詳盡記錄作物栽培過程、肥料施用、有害生物發生、病蟲草防治資材使用及成本效益分析,除了有利於農友進行田間管理,未來若要導入產銷履歷認證,此紀錄可做為佐證資料。

桃園區農改場舉辦甘藷IPM示範觀摩會。
桃園區農改場舉辦甘藷IPM示範觀摩會。

更多內容請見《豐年雜誌》2021年10月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