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路灌溉
農業技術
管路灌溉推廣成果 讓每滴水滋潤每寸田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農田水利署(簡稱農水署)於2020年10月1日成立,依據《農田水利法》及其各項子法所賦予的公權力,農水署積極維護用水秩序與落實灌溉水質保護,除了延續農田水利會的服務效能,持續興設、維護、改善農田水利設施,提升在地灌溉品質,亦針對原農田水利會灌區外的農地,因地制宜地逐步擴大灌溉服務,提供質優量足的灌溉用水,藉由農田水利基礎建設結合農糧政策,改善農村的農業生產環境。

新聞
埤塘蓄水保住桃三灌區 農水署:中南部輪灌將可度旱災

農委會農田水利署為確保一期作能完成供灌,引桃園地區老街溪、新街溪溪水蓄存埤塘,替代石門水庫水源供灌「桃三灌區」;中彰投至雲嘉南地區,也透過河川引水輪灌,可確保穗期最晚到6月下旬前供灌無虞。

新聞
甘藷栽培改噴灌節水7% 產量反增約8%

農委會桃園區農業改良場與農業工程研究中心合作,試驗以節水管路灌溉栽培旱作甘藷(地瓜)「臺農66號」,相較傳統溝灌栽培,可節省用水約7.5%,但因搭配甘藷生育期準確給水,每公頃產量反而提升2,300公斤,增產約8%。

新聞
【首長牛年新展望─農水署長蔡昇甫】上篇 氣候變遷乾旱頻仍 農水署十年大計保農業用水

去年水情不佳,連帶影響今年嘉南、臺中、桃竹苗等地區7.4萬公頃農地一期作須停灌休耕。農委會農田水利署去年10月1日成立,就遇上56年來首度汛期沒有颱風帶來降雨,應變時間有限下,仍為全臺31萬公頃灌區內農地,保住23.6萬公頃順利供灌;但面對氣候變遷衝擊,乾旱頻率愈來愈高,農水署得立即著手準備。

新聞
豐年雜誌「極端氣候灌溉學」入圍2018《全球華文永續報導奬》

2018《全球華文永續報導奬》今天公布第二屆入圍作品名單,共計95件入圍,其中豐年社出版的《豐年雜誌》5月號封面主題「極端氣候灌溉學」,探討臺灣如何在旱澇不均的氣候變遷下,更有效利用水資源,獲評審肯定,入圍專業組平面類。

新聞
轉型管路灌溉,非灌區擺脫缺水看天田,穩定作物品質

2005年建置水文自動測報系統,是南投農田水利會水資源管理上的利器。水文自動測報系統有效控管各圳渠水文資料,亦兼具防洪、防盜功能,因應大坪頂地區納入灌區,大坪頂營運站亦設置了監控系統,以精準、合理分配水源。藉由各種軟體、硬體的建置,大坪頂地區的每一滴水,將更有效率地轉化為甜美果實。

豐年雜誌
轉型管路灌溉,非灌區擺脫看天田—省水省能只是基本,連帶省工提升生物安全指數

來到距離桃園市鬧區不到10公里的桃園市八德區蔬菜產銷班第3班,一棟棟散布在田野間的白色溫室映入眼簾,這裡是供應北臺灣蔬菜的重要基地,第3班種植面積將近30公頃,百分之百都是設施栽培,避免蔬菜受到惡劣天候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