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藷栽培改噴灌節水7% 產量反增約8%

甘藷栽培用噴灌取代溝灌,節水還能增產。(圖片提供/桃園區農業改良場)

氣候變遷影響下,水資源短缺成為農業的艱困課題,農委會桃園區農業改良場與農業工程研究中心合作,試驗以節水管路灌溉栽培旱作甘藷(地瓜)「臺農66號」,相較傳統溝灌栽培,可節省用水約7.5%,但因搭配甘藷生育期準確給水,每公頃產量反而提升2,300公斤,增產約8%。

國內甘藷主要產區在雲林、彰化、臺南等地,北部產區則集中苗栗、新北、桃園,因氣候條件不同,南部產區甘藷主要為秋作,北部甘藷則是春夏作。北部種植甘藷又以「臺農66號」為主,占6成以上,傳統上會直接利用主供稻作使用的灌溉溝渠引水灌溉,但溝灌常有給水不均的問題,為了讓水源從入水口遍及末端田區,常見過度給水造成浪費。

桃園農改場助理研究員林禎祥表示,甘藷栽培在扦插定植及塊根生長期最需要給水,桃園農改場試驗去年4、5月以扦插方式種植甘藷,生長120天,8月開始收成,期間特別在定植完畢、生長30至60天的生育初期及60至90天的塊根肥大3個階段灌溉給水,其他時間則仰賴自然降雨。

試驗結果顯示,以管路加壓(1至2.5公斤/平方公分)輸送水源至田間,以噴頭向空中均勻撒布的噴灌方式給水,總用水量每公頃587.5公噸,相較溝灌每公頃可節省約47.8公噸,節省用水約7.5 %;噴灌雖然用水較少,但甘藷塊根產量每公頃達3萬1,500公斤,比溝灌產量還多2,300公斤,增產約8%,可以做為農民田間灌溉模式新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