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長牛年新展望─農水署長蔡昇甫】上篇 氣候變遷乾旱頻仍 農水署十年大計保農業用水

氣候變遷下乾旱發生頻率愈來愈高,農田水利署長蔡昇甫細談農水管理政策。(圖片提供/農傳媒)

2020年農業面臨武漢肺炎疫情衝擊、氣候變遷缺水危機等挑戰,在農業部門及所有農漁民的共同努力下,臺灣的韌性農業被世界看見。2021年我們將更大步向前行,在農村、漁村、山林、海邊、畜牧、農田果樹間,將注入一股新生的希望;新政策到位,物產豐收、農民收入增加,更多安心優質農產品提供給消費者,臺灣農業扎根永續經營。以農為本的《農傳媒》策劃2021「首長牛年新展望」系列專訪,由農委會主委陳吉仲及一級首長帶來新春新期許。

去年水情不佳,連帶影響今年嘉南、臺中、桃竹苗等地區7.4萬公頃農地一期作須停灌休耕。農委會農田水利署去年10月1日成立,就遇上56年來首度汛期沒有颱風帶來降雨,應變時間有限下,仍為全臺31萬公頃灌區內農地,保住23.6萬公頃順利供灌;但面對氣候變遷衝擊,乾旱頻率愈來愈高,農水署得立即著手準備。

去年農委會已擬定農業部門因應乾旱調適策略,農水署長蔡昇甫將以十年大計顧好農業用水。短期輔導農民強化節水技術、補助設置管路灌溉設施、建立節水示範場域。中期強化興建引水、蓄水設施,輔導農民精準灌溉;針對耗水最多的稻作產業,規劃「大區輪作」制度,最快明年起輔導桃園地區先行試辦。

農水署並計畫長期推動智慧灌溉系統,持續擴大灌區外農地灌溉服務、加速老舊灌排設施更新改善。以下是蔡昇甫訪談紀要:

問:中研院研究顯示北部灌區農業用水缺水率將達40%,農業用水短缺高風險區有哪些?農水署如何調適農業缺水困境?

答:今年一期作停灌區域就是水資源短缺風險比較高的地區。農水署今年啟動因應乾旱調適策略,短期一年內會著重果樹、蔬菜等作物農民,加強輔導節水技術,提供每農戶最高40萬元補助設置管路灌溉設施;並且,去年農委會已盤點所有乾旱敏感作物,根據其所在區域水資源供需狀況,評估挑選建立節水示範場域,藉此推廣農民應用。

農水署今年加強推廣管路灌溉設施。(圖片提供/農水署)

根據經驗,通常是產值較高的作物,投資管路灌溉設施比較容易回收,農民運用的意願比較高,但農水署則會以水資源競用地區優先推廣。以桃園進行蔬菜栽培試驗來看,使用管路灌溉節水率可達58%,因為給水針對作物需求,產量還能增加5%。

灌區農地因使用水庫水源而有停灌風險,但農業灌溉用水實際只有10%來自水庫,以河川直接引水占約6成最多。水庫集水區小,雨水沒下在集水區,水庫就沒有進帳,但河川則是上中下游都有集水區,因此容易有水進帳;臺灣降雨是全世界平均2.6倍,但有80%水資源是直接逕流入海,中期四年計畫,農水署將加強興建引水蓄水措施,將溪流的水引進農田,入滲涵養地下水,或是以埤塘等多元蓄水設施,蓄存水資源,降低農業用水風險。

此外,管路灌溉初期只能做到定時給水,中期將於田間裝設感測器,根據不同區域、作物及作物生長期提供澆灌,做到精準灌溉,節水效率可望再提升。

桃園地區以埤塘蓄水,降低農業用水風險。(圖片提供/農水署;攝影/陳鄭德)

問:農糧作物中以水稻最為耗水,水稻產業又要如何調適?

答:農糧署今年起推動「稻作四選三」政策,輔導農民兩年四個期作中最多三個期作種水稻,最少一個期作須申報種植水稻以外作物,有助減少稻作總產量,但因農民是自由選擇四期作中任一期作轉作非稻作,大多農民會選擇產量較少但水資源較豐沛的二期作轉作,實際對減少水資源壓力的幫助有限。

農水署推動稻作「大區輪作」,111年將在桃園先行試辦。(攝影/王志元)

農水署將在四選三基礎上推動「大區輪作」,尋求農民共識,集結完整區域農民,每區最少50公頃以上,在缺水的一期作轉作其他旱作,每兩年輪一次,將有限的水資源供給部分農田耕作,計畫性用水,以減少停灌的風險。大區輪作預估可節省農業用水20%,今年開始規劃,最快111年起優先在停灌風險較高的桃園試辦。

因為大區輪作有助經濟部水利署降低國內用水調配壓力,因此配合大區輪作地區農民,除了有農糧署提供「對地綠色環境給付」轉作獎勵金,經濟部也將再提供一筆額外的獎勵金,鼓勵農民配合政策。


【延伸閱讀】
【首長牛年新展望─農水署長蔡昇甫】下篇 農水署強化非灌區供灌 智慧灌溉讓作物口渴水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