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長牛年新展望─農水署長蔡昇甫】下篇 農水署強化非灌區供灌 智慧灌溉讓作物口渴水自來

有水、有地才有農業,灌溉設施健全與否影響農業發展。(圖片提供/農水署;攝影/廖哲賢)

020年農業面臨武漢肺炎疫情衝擊、氣候變遷缺水危機等挑戰,在農業部門及所有農漁民的共同努力下,臺灣的韌性農業被世界看見。2021年我們將更大步向前行,在農村、漁村、山林、海邊、畜牧、農田果樹間,將注入一股新生的希望;新政策到位,物產豐收、農民收入增加,更多安心優質農產品提供給消費者,臺灣農業扎根永續經營。以農為本的《農傳媒》策劃2021「首長牛年新展望」系列專訪,由農委會主委陳吉仲及一級首長帶來新春新期許。

在因應乾旱的長期策略上,農水署將透過科技計畫布建智慧灌溉系統,讓水資源能自動地滿足不同田區、作物需求,既省水、作物還長得更好。農水署並持續擴大灌區外農地供灌服務,引導產業發展,加速灌排設施更新改善,提升用水效率。

問:面對乾旱問題,農業用水長期的調適規劃及願景?

答:農業用水從管路灌溉到精準灌溉,都是在做田間水資源管理,長期來說,農業用水將布建智慧灌溉系統,將水資源進行跨田區、甚至溯及水源的管理。水從圳路閘門放出來,不同田區、不同作物需水量各不相同,未來進入5G農業,可藉由物聯網、大數據等技術,經過複雜的運算後,自動調控給水。

過去灌排溝渠管理維護均仰賴水利工作站人員。(攝影/謝佩穎)

過去稻作灌溉靠水利工作站同仁、掌水工操作管理,水要怎麼放都是靠日積月累的經驗,但在氣候變遷下,人的經驗需要校正,卻往往無法改變得這麼快。未來智慧灌溉將由田間的感應器收集環境資料數據,經過系統進行大數據水理計算,自動給水。灌溉不僅自動化,更省水,作物還能長得更好;農民也不需要再到田間看水,只要透過手機,就能對田間缺水、供水狀況一目了然。

現在部分灌溉溝渠已建置有智慧水閘門等設施,未來就是智慧灌溉系統的一環,農水署預估以10年時間,透過科技計畫進行智慧灌溉研究及推動。此外長期調適策略,農委會的林務局、水保局及各改良場試所,也將做好森林水源涵養、研發耐旱作物品種等工作,讓農業面對乾旱更有韌性。

農田水利署剛成立就面臨到農業缺水極大挑戰,署長蔡昇甫細談就任以來心路歷程。(圖片提供/農傳媒)

問:現行灌區外37萬公頃農地納入供灌服務,為農水署重大任務之一,未來如何做?

答:農水署持續針對灌區外農地,協助修築圳路,引取河川水源,並針對當地作物產業需求,設置蓄水及噴灌設施,強化供灌。農水署去年已啟動南投草屯平林里灌區外農地擴大灌溉服務,協助當地引取烏溪水源灌溉平林里225公頃農地,讓300戶農友有水可用,其中「十股公圳導水路等圳改善工程」預計農曆年後可完工,目前基本取水設施都已做好,只剩供水、調蓄池用地須跟不同單位移撥,比較花時間,預計兩年內可以完全做好。

平林里主要栽培葡萄、荔枝等作物,相關產業年產值約1.4億元,未來有穩定水源供灌,預估產值可提升至2億元,若能進一步成立高經濟作物專區,產值可成長至3.5億元。

桃園龍潭高低揚灌區1970年代因抗繳水租被石門水利會劃出灌區,當地水源短缺,農民一直想再重新納入灌區,農水署未來也將提供其供灌服務。當地農民種植水稻等作物,但國內水稻產量過剩,反而龍潭的氣候適合茶樹生長,茶葉也是進口替代作物,又可以加工貯藏,未來農水署將導引其發展茶產業。

農水署持續擴大灌區外農地供灌服務,扶植產業發展。(圖片提供/農水署)

問:農水署成立以來,希望藉由更新老舊灌排設施提升用水效率,但公務機關行政程序繁冗,颱風災損搶修也怕緩不濟急,農水署將怎麼做灌排設施更新?

答:以前農田水利會屬於民間公法人機構,灌排設施修建都是會長說了算,可能可以快速決行,但也比較缺乏監督。《政府採購法》民國88年施行,早期可能因為法規繁瑣,讓依法行政變得沒有效率,但經過20多年修正演進,現在已經有許多彈性。

包括颱風造成的緊急災害等不可抗力因素的緊急搶修,都可以用採購法修正條文做緊急搶修,並沒有完全不能做。並且,農水署內部也會設定逐級授權,一定規模以下的工程,就會由各地方管理處處長決定,管理處接獲農民反映就可立即處理,不會沒有彈性。

農水署盼更新老舊灌排設施以提升用水效率。(攝影/陳建豪)


【延伸閱讀】
【首長牛年新展望─農水署長蔡昇甫】上篇 氣候變遷乾旱頻仍 農水署十年大計保農業用水
【首長牛年新展望─農水署長蔡昇甫】農水署成立百日大挑戰 署長蔡昇甫揭心路歷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