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智慧灌溉
設施葉菜生產需耗費相當人力,桃園區農業改良場根據設施葉菜產業需求,組成包含作物栽培、農業機械、有害生物防治、問題土壤管理及智慧農業等專家之跨領域產業輔導小組,根據田間作業之規劃、生育、採收及採後等不同時期,盤點農場技術需求,建立一套可複製且可隨環境變動調整之栽培技術套組,供設施葉菜栽培者參考。
南投埔里鎮大坪頂是全臺7成百香果的產地,然因地形因素,該地長期缺乏穩定灌溉水源,農民用水代價高昂,農產收穫亦不穩定。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農田水利署(簡稱農水署)南投管理處(簡稱南投處)經盤點調查後,積極推動大坪頂擴大灌溉服務工作,逐步建立大坪頂620公頃的灌溉供水系統,並輔導農民布設管路灌溉設備,使農民不再為「水」所苦、收入提高,也吸引青農回流帶動農村翻轉。南投處處長王俊雄強調:「我們把水拉進海拔600公尺的高臺讓農民共享,大坪頂的成功案例,是農田水利服務的典範,在國際間都很少見!」
農業設施主要目的在保護農作物,避免受到天候與病蟲危害,營造良好栽培環境,提高作物產量跟品質,在氣候變遷威脅下,設施栽培已成為農耕重要趨勢。臺灣農業設施產業雖已有相當基礎,卻面臨內部溫度偏高、夏季運用效率差、耐風性不佳與颱風季節易受損等瓶頸,又因多數是成本較低的簡易溫室或網室,硬體設施結構簡單,栽培技術參差不齊,導致品質不易控管、銷售不穩定。也因此,透過智慧農業跨域整合,利用環境感測精準預測,使農業設施與栽培技術參數化,實施標準化生產與數位化產銷,精簡作業項次與資材過度投資,提升農業生產效能,減緩對環境衝擊,成為農業領航產業發展重要課題。
臺灣山高、坡陡、流急,年降雨約有80%直流入海,宜有適當的農田水利設施盡力保留水資源及涵養水源,協助農民取得穩定灌溉水源以提升農民收益,並可直接達成減緩洪峰、降低逕流、涵養地下水、維護生態多樣性、保存農村文化、維護農村地景及促進社會安定等多面向效益。
在因應乾旱的長期策略上,農水署將透過科技計畫布建智慧灌溉系統,讓水資源能自動地滿足不同田區、作物需求,既省水、作物還長得更好。農水署並持續擴大灌區外農地供灌服務,引導產業發展,加速灌排設施更新改善,提升用水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