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百香果的故鄉敢生孩子 擴大灌溉服務滋潤大坪頂,助攻地方創生

百香果青農陳政毅

擴大灌溉服務解決三代人的用水困境,青農陳政毅提到,如今百香果產值提升、政府補助管路設備,對他幫助極大,最希望盡快全線通水。

文/楊雋珩 攝影/黃毛

南投埔里鎮大坪頂是全臺7成百香果的產地,然因地形因素,該地長期缺乏穩定灌溉水源,農民用水代價高昂,農產收穫亦不穩定。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農田水利署(簡稱農水署)南投管理處(簡稱南投處)經盤點調查後,積極推動大坪頂擴大灌溉服務工作,逐步建立大坪頂620公頃的灌溉供水系統,並輔導農民布設管路灌溉設備,使農民不再為「水」所苦、收入提高,也吸引青農回流帶動農村翻轉。南投處處長王俊雄強調:「我們把水拉進海拔600公尺的高臺讓農民共享,大坪頂的成功案例,是農田水利服務的典範,在國際間都很少見!」

座落在埔里盆地西北邊,大坪頂地區為丘陵臺地,傳統看天田農業灌溉水源不足的問題,長期困擾在地三代農友。在地人分享,大坪頂很多人起初是因政府興建機場,60年前從臺中清泉岡移民至此開墾,受限水源,最早從爺爺、父親到他們這一代,多種植根莖類如甘蔗、菜頭、生薑,後來才逐漸改種瓜類、百香果等高經濟作物。然而未有專責單位協助灌溉供水,大坪頂缺水問題嚴重,百香果產量與果粒大小、色澤、甜度等品質受到極大影響,且用水又貴又不方便。

大坪頂灌區
大坪頂灌區是將能高大圳水源,透過16公里管線穿越隧道、山谷,引至大坪頂站下方蓄水池,再加壓輸送到農民田區。圖中左側即為工作站和連接的黑色管線。

缺水影響產量品質 排隊用水灌溉到天明

當時農民取得水源的方式,除了往返河邊載水,主要透過集資鑿井抽取地下水和向水車買水。青農陳政毅分享:「以前跟供水業者買水,每噸水要20~30塊,若是用井水,挖一口井則要花約150萬,加上抽水馬達送水的電費等,一噸水平均要8塊。」更心酸的在執行面,水井水源有限,除了遇上旱季地下水位低時常常枯竭,平時農民皆得分時段輪流取水,排隊排到晚上都不見怪。

陳政毅感嘆,「我有8分地種百香果,半夜12點才輪到我開始站在田裡灌溉,3寸大的水管噴出來又只有一半水量,一次只能噴1分地,水小到像老伙仔放尿,整個晚上從月亮升起到太陽升起,我都還在那裡,你說可不可憐!」

陳政毅再提起他的另一塊糯米椒田也很辛苦。除了同樣因為水量小、不穩定,必須長時間守在田裡顧水,經常他還得騎著摩托車,從水頭巡到水尾,確認同一條管線沿路其他15處取水開關,有沒有中途被他人切走或忘記關閉。他苦笑,此番日日夜夜巡視散落在不同山坡農地的管路開關,有農民甚至1個月就得換一次機油。

自能高大圳專管引水 兩階段擴大灌溉服務

為解決大坪頂農民缺水之痛,南投處積極尋找對策,經歷歷任首長如前南投水利會(改制前)會長洪國浩、林庚辛與現任處長王俊雄等人擘劃執行,設法利用北港溪能高大圳、源自合歡山融雪的潔淨水源,埋設15公里隧道及16公里管路專管專送,搭配蓄水池、蓄水塔及農戶管路灌溉設備,逐步建立起大坪頂的管路供灌體系。

南投處處長王俊雄表示,大坪頂作為全國擴大灌溉服務的示範區,在篩選時即符合多項優先推動的條件。包括第一,水源確認不會與民生、工業用水競用;第二,百香果是低耗水、無產銷失衡的作物,大坪頂海拔600公尺日夜溫差大,高達8成面積種植百香果、產量也占全臺7成,灌溉需求大,品質優良的農產品競爭力強,都值得政府挹注資源。

他說明,大坪頂擴大灌溉服務的推動歷程可分為兩個階段。第一階段因經費籌措不易,當時僅能服務鐵枝尾、羊咩寮、鐵塔頂等周邊田區,總計約230公頃。第二階段由於擴大灌溉服務政策上路,大坪頂地區獲專案計畫補助,便開始分4期逐年延伸管路至更偏遠、地勢更高的北寮、太平國小、松柏崙與大雁頂灌區,總計約390公頃。兩階段相加,從無到有共供灌全區620公頃。

大坪頂工作站灌溉區域
大坪頂工作站灌溉區域共涵蓋大坪頂、北寮、太平國小、松柏崙和大雁頂灌區共620公頃。(圖片提供/農水署南投處)

以試驗區說服茭白筍農 真誠付出解決用地難關

談到推動過程中的困難,南投處副處長陳明儀提到,首先是對水源運用的共識。「我們評估過,能高大圳取水量每日可達約37萬噸,利用夜間和灌溉剩餘水源引灌至大坪頂,每日僅約1萬噸,旱作用水量其實不高,不會影響原灌區1,600公頃茭白筍農友的用水權益。」為了消解疑慮,南投處曾辦理多場地方說明會與農友充分溝通,並利用鐵枝尾50公頃農地做試驗區,一兩年後確認供水無虞,農民皆慢慢接受此供水模式,才繼續拓展服務範圍。

再者,王俊雄點出:「擴大灌溉服務推動最大的考驗就是土地,都是工程用地的事情,必須慢慢磨。」首先管路幹線的施工得克服萬難穿山越谷,將水引至大坪頂工作站底下的調整池,工程的技術難度和經費可觀。工作站再藉加壓及重力流方式,輸送水至各灌區蓄水池供農民使用,「但南投處的利用地有限,包含分線管路、水錶組布設,及考量蓄水池應施設在制高點、灌溉效果才大,這些建設幾乎都會使用到私人或其他機關用地。」如何徵得眾人同意配合施工?關鍵有賴第一線同仁長期經營在地關係的用心。

從臨時營運站到增設大坪頂工作站,大坪頂站站長李炫德等3人,經常主動邀請農友、里長、產銷合作社開會溝通,處理施工現地勘查、分區灌溉秩序等疑難雜症,盡力為大家安排最妥善的管路路線配置,也積極輔導每戶農友申請每公頃最高40萬元的管路灌溉補助和新灌區的用水登記。

陳明儀分享,「一開始農民也認為我們只是來做一做就走,但像李站長在大坪頂蹲點超過10年,我們抱著純粹服務而不是營運賺錢的心默默做,到後來民眾也能感受到這份熱忱,態度漸漸轉為信任和肯定。」大小事宜日漸順暢運轉,供灌成效良好,甚至讓農民開始主動提供用地。

南投處處長王俊雄與副處長陳明儀
從0供灌、230到620公頃,南投處處長王俊雄與副處長陳明儀強調,大坪頂的成果是歲月累積和前後同仁共同的努力。

智慧灌溉點線面 架水錶+自動控制系統

實踐擴大灌溉服務「把水留住、灌溉大地」的使命,目前大坪頂幾近全面設置蓄水池、加壓池與鋪設管路,落實「蓄豐濟枯」和「引水廣布」的方針,在「智慧灌溉」部分,成果同樣卓越。

陳明儀表示,目前大坪頂比照自來水公司分點架水錶,錶前的管路供水設施由管理處負責維護管理,錶後至田間的農民部分,工作站也幾乎輔導完成每戶的管路灌溉建設。如此一來,再結合李炫德悉心建置的網路遠端監視及自動控制系統,工作站同仁不須到現場,就可操控水閘門啟閉、掌握調蓄水池水位等即時資訊,農民也大大降低過去反覆開關管路配水,耗費的人力和時間成本。

蓄水池及節水管路
田區比照自來水公司供水模式抄錶計價,錶前歸屬管理處,錶後由農民負責,搭配蓄水池及節水管路進行灌溉。

「智慧灌溉讓供灌效率更高、更省水,擴大灌溉服務能做到如此大規模和細緻程度,大坪頂是全臺第一。」陳明儀補充,現階段南投處除了正在拓展最尾端的大雁頂灌區,隨灌溉面積擴張、儲水量需求增大,他們也預計在今明年新建2座3萬噸的蓄水池,繼續強化大坪頂的供水韌性。

如今水源穩定,大坪頂農民更能將心力放在精進本身的栽培管理技術,省下的用水成本,也可轉投資產銷加工和智慧灌溉設備、擴大種植面積或改種高經濟作物提高收入。王俊雄自豪:「2013年大坪頂的作物年產值大約是4億5,000萬,2020年已超過12億,而2016年百香果每公頃收成量是1萬8,000公斤,隔年也快速翻到4萬1,000公斤。」

遠端操控蓄水池馬達和電動閘閥
大坪頂站站長李炫德結合科技優化機電系統,在站內電腦上即可遠端操控蓄水池馬達和電動閘閥,掌握即時存量和供水量等資訊。

產業活絡吸引青農返鄉 永續共管放眼精準灌溉

擴大灌溉服務使百香果的產值和產量倍增,連帶提振農業資材、機具、運銷等相關產業的就業機會,令人振奮的正面效益還有,「收益穩定又逐年增加,年輕人回來的就多了,也敢生孩子。」原本在外工作的青年看到未來,紛紛返鄉扎根,為地方產業傳承注入活水,也緩解農村的人口老化。

最有力的指標,王俊雄指出,就是當地合成里太平國小的入學人數顯著增加。相較其他農村小學的減班趨勢,近年太平國小小學部學生從65人增至79人,附設幼兒園從25人增至34人,身為家長會會長的陳政毅附和,「我女兒從中班到今年讀小四,幼兒園從一班變兩班,她的同學增加,老師也增加,就是因為年輕人慢慢回來了,現在這裡20~40歲的農友算一算超過50個!」他肯定擴大灌溉服務真實切合在地人的需要,「錢省很多又很便利,我一定會繼續投資下去。」也期待未來供灌更完善,「大坪頂的水可以保持像水龍頭,隨時開隨時有水。」

感受到農民的殷切期盼,未來如何立足現有基礎往上躍?農水署農田水利建設組科長張光耀提到,「擴大灌溉服務是臺灣農田水利事業發展400年來,第一次有公部門不分灌區內外,運用公共資源來協助農民用水。」

截至2021年底,全臺辦理擴大灌溉服務的受益面積達2.6萬公頃、受益農戶3萬2千多戶。包含大坪頂在內,張光耀說:「目前17個管理處推動中的案例超過20處,各區域條件和要解決的問題都不同,一面因地制宜執行,現在我們也定出第四個新策略『永續共管』。」加入農民的概念,希望藉由深化與地方間的知識連結和互動,並導入科技做到資訊公開,達成真正的精準灌溉。

他舉例,如在大坪頂地區,如何清楚揭露公共蓄水池到個人蓄水池即時的水源存量,和選擇示範田研究估算百香果產業最少和最佳需水量等數值,方方面面都仍有努力空間。推展擴大灌溉服務和擬定各個案例的管理計畫沒有終點,但一步一腳印落實,終將日臻完美。

大坪頂百香果
大坪頂的百香果品種主要為果肉飽滿香甜的「台農1號」,隨著收益穩定上升,越來越多青年返鄉投入栽種。(攝影/尤國峰)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農田水利署 廣告

更多文章請見《豐年雜誌》2022年5月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