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龍果花與幼果期發生濕腐病怎麼辦?施用建議的篩選藥劑,做好確實的田間防治

受濕腐病感染而出現黑心的火龍果。

文.圖/林筑蘋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農業試驗所植物病理組助理研究員 蔡志濃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農業試驗所植物病理組研究員 謝廷芳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農業試驗所植物病理組研究員 安寶貞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農業試驗所植物病理組退休研究員

紅龍果濕腐病防治雖然以田間衛生管理為重要的防線,但防治用藥仍不可或缺。目前關於本病害的用藥闕如,

紅龍果濕腐病是由真菌(Gilbertella persicaria (E.D.Eddy)) Hesselt.所引起,後簡稱「濕腐病菌」,為臺灣紅龍果最重要的病害之一,尤其在夏季產季時,為害特別嚴重。濕腐病會造成花苞水浸狀腐爛而折損;授粉完結果大約1週的幼果,也常因先前花器受感染,導致幼果前端果皮與果肉褐化腐爛,極少數狀況下,可能直接遭感染,或者授粉受影響而出現果實黑心病徵。以上被稱為「紅龍果花期與幼果濕腐病」。

值得一提的是,目前田間觀察發現,多數授粉成功的幼果並不會進一步被感染,往後各發育時期的果實也未發現罹染濕腐病;直到果實轉色、完全成熟後,才會再次出現感染濕腐病的果實,尤其在採收常溫儲藏期間,若罹病果在切口或鱗片周圍出現水浸狀病斑,則被稱為「紅龍果採後濕腐病」。

紅龍果的幼果腐爛。
紅龍果濕腐病出現在花苞和花瓣的病徵。

更防不勝防的是,此病害發展快速,可在3~7天內造成田間大量花苞與初期幼果折損,若未妥善防治、降低田間感染源濃度的話,在後續採收時,更有機會經由傷口再感染成熟果實,發展成「紅龍果採後濕腐病」,造成另一波損失。

紅龍果濕腐病防治雖然以田間衛生管理為重要的防線,但防治用藥仍不可或缺。目前關於本病害的用藥闕如,因此,本文以行政院農業委員會(以下簡稱農委會)農業試驗所的田間藥劑篩選經驗,期望提供防疫單位及農友在選擇藥劑防治時參考。

濕腐病讓紅龍果成熟果實腐爛。

紅龍果常見病害的施用藥劑面面觀

在農委會「植物保護資訊系統」(https://otserv2.tactri.gov.tw/ppm)中,僅針對紅龍果炭疽病提供推薦用藥,包含了三氟敏、亞托待克利、甲基多保淨、百克敏、克熱淨、得克利、免得爛、賽普護汰寧、亞托敏等,而後於2017~2018年陸續增加三氟派瑞、扶吉胺等藥劑,共11種紅龍果合法用藥。這些藥劑的作用機制,依照「殺菌劑抗藥性行動委員會」(Fungicide Resistance Action Committee, FRAC)分類多元,雖然這些藥劑不是直接推薦用在紅龍果濕腐病,但若從這些紅龍果合法用藥中,找到可同時抑制濕腐病菌的藥劑,便可延伸使用在紅龍果濕腐病的防治。因此,本研究選擇以上藥劑,以及其他不同作用機制的「化學合成藥劑」,探討其用於防治紅龍果濕腐病的可能性。

本所開發多種植物萃取物與精油製劑產品,例如「沒食子酸水溶液-活力能」、「香茅精油微乳劑-銹躲®」、「黴挫®」、「肉桂精油微乳劑-黑修羅」和「炭無蹤」等(「活力能」、「黑修羅」和「炭無蹤」為農試所配方,商品名暫定。),此類「非化學合成藥劑」具有抑制病原菌孢子發芽及菌絲生長等功效,同樣有抑制紅龍果病害的潛力,因此本研究將之納入,連同其他常見的非化學合成藥劑(如:波爾多液)一起測試,篩選出適合紅龍果濕腐病的防治藥劑。

紅龍果濕腐病藥劑的試驗效果與建議用藥

在培養基測試時,化學合成藥劑方面,以「賽普護汰寧」的抑制效果最佳,在低濃度下(1 ppm)即可同時高度抑制濕腐病菌孢子發芽與菌絲生長;而其他藥劑,如百克敏、得克利等紅龍果炭疽病的推薦用藥,效果則是次之。

非化學合成藥劑方面,「波爾多液」及「肉桂精油微乳劑-黑修羅」可同時抑制孢子發芽與菌絲生長,具防治潛力。然而,施用「波爾多液」後會殘留少許藍色硫酸銅與石灰錯合物藥斑在後續成熟果表面,造成收成果的外觀品質不佳。綜合以上考量,田間防治效果測試以「賽普護汰寧」與「黑修羅」為優先。

第一年田間防治測試結果顯示,在紅龍果濕腐病的好發季節,於開花期各別施用1~2次的賽普護汰寧或黑修羅,皆可有效降低花苞與初期幼果的折損率,罹染率為14.2%±6.2%與14.5%±8.0%,與對照組24.9%±7.0%相比,呈現顯著差異(p<0.05),罹染率降低了將近5成,效果顯著,而兩藥劑之間並無顯著差異(p>0.05)。然而,本病害的病原菌,除了感染花苞外,亦會感染成熟果實,在開花時期施用藥劑,是否也能降低後續採收後果實的罹病率,值得再深入探討。

根據筆者觀察與推測,紅龍果花期與幼果發生濕腐病,是由於開花時受到大量濕腐病菌孢子傳播與發芽入侵,進而造成花器嚴重感染,若能抑制孢子發芽,對於防治花期濕腐病可能有所助益。因此,本研究特別於隔年測試扶吉胺田間實際防治效果。而「扶吉胺」雖然抑制濕腐病菌菌絲生長的效果普通 (要到100 ppm才有稍高於50%的抑制率),但在低濃度下(1 ppm)抑制孢子發芽的效果,為所有供試藥劑中最佳。結果顯示,扶吉胺的防治效果與賽普護汰寧的防治效果相似,罹染率分別為11.8%±4.5%與11.1%±2.3%,與對照組18.7%±1.3%呈顯著差異(p<0.05),罹染率降低了近4成,而兩處理藥劑的防治率相似,無顯著差異(p>0.05)。推測抑制孢子發芽,確實為防治紅龍果花期濕腐病的重要關鍵之一。

「賽普護汰寧」為「賽普洛」與「護汰寧」的複合藥劑,作用機制分類為FRAC D1, 9複合FRAC E2, 12,而扶吉胺屬FRAC C5, 29,屬於不同作用機制藥物。雖然未實際測試賽普護汰寧加上扶吉胺是否具加乘效果,但因兩藥劑的作用機制不同,複合使用時病害也不容易產生抗藥性,筆者建議可直接在田間搭配使用防治紅龍果濕腐病。

左圖為嚴重罹患紅龍果濕腐病的果園;右圖為正常、健康的果園。

田間施用安怎做?不同藥劑誰優誰劣?

在第一年田間防治測試中,一度遇過極端狀況,施藥後連續大雨,造成藥劑包括賽普護汰寧及黑修羅的防治效果皆不顯著。因此,在第二年賽普護汰寧與扶吉胺的防治比較試驗中,施藥時機調整為開花後或開花前夕1次,7天後再噴1次(此時大約是果實剛結果1週內),期間若是遇下雨則立即再補充1次藥劑。

另外,在後續測試中,施藥後若遇下雨,則扶吉胺、賽普護汰寧及黑修羅防治紅龍果濕腐病的效果降低,尤其以黑修羅更容易受影響。推論雨水可能會沖刷掉藥劑,或者雨勢有助濕腐病菌侵染花器,因而降低了藥劑防治效果。綜合以上結論,藥劑最佳的使用條件仍有待進一步測試,目前已知,下雨過後應盡速再補充噴施藥劑,以增加防治紅龍果花期與幼果濕腐病的效果。

至於非化學與化學藥劑的優劣比較,由於濕腐病菌也會造成成熟果實腐爛,因此,果實採收後,藥劑使用的安全性常被高度關注;除了合理用藥以避免食安問題,毒性較低且安全的鹽類或精油製劑,亦是可考慮的防治選擇。可直接抑制濕腐病菌孢子發芽或菌絲生長的非化學合成藥劑,包括香茅精油製劑、肉桂精油製劑等,能否用於防治採收後紅龍果濕腐病,應進一步評估。

針對肉桂精油製劑,本研究中的製劑黑修羅及炭無蹤的肉桂精油成分各為36%與40%,培養基測試結果顯示,黑修羅抑制濕腐病菌菌絲生長的能力較高;初步田間試驗中,亦是黑修羅防治濕腐病的效果較佳(未發表的資料)。目前初步推論,黑修羅成分中除肉桂精油外,可能還有其他可抑制病菌的有效成分,值得進一步評估。黑修羅目前已技術轉移給廠商製造生產,而農委會動植物防疫檢疫局預行公告肉桂油納作免登記植物資材清單,相信很快即可正式對外銷售,提供農民一般慣行農藥之外的選擇。

遇雨加強施藥 用藥注意安全採收期

目前已篩選出可用於田間、防治紅龍果花期與幼果濕腐病的化學合成藥劑,包括了「賽普護汰寧」及「扶吉胺」,非化學合成藥劑則有「肉桂精油微乳劑-黑修羅」等。建議於開花時期施用藥劑1~2次,開花時期遇下雨,則加強施藥。

當選擇以藥劑進行化學防治時,應交替輪用、避免產生抗藥性。另外,因為紅龍果屬連續性採收,產季期間常常「正在開花」、「結果中」、「已成熟」等3批次的果實同時掛在果樹上,因此,在施用化學合成藥劑時,應注意其他批次果實的安全採收期的時間。

完整文章請見《豐年雜誌》2021年2月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