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樹
封面故事
茶園救旱三重奏 新式灌溉服務引水入田 提振產業生機

花蓮縣瑞穗鄉舞鶴村具有遠近馳名的「蜜香紅茶」,卻因臺地地形而無穩定的灌溉水源。如遇乾旱,對茶樹的生長、茶葉的品質及產量,均有相當大的影響。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農田水利署(簡稱農水署)花蓮管理處(簡稱花蓮處)與農民攜手合作,不但有效改善舞鶴地區灌溉用水不足的問題,也導入便捷的智慧灌溉系統以減輕農事負擔,更帶動了地區茶園復甦的趨勢。

青田有機農場溫棚
封面故事
精準灌溉 抗旱調適 補助管路灌溉設施以發展精緻設施農業

面對極端氣候挑戰,全臺面臨缺水困境,農民無不絞盡腦汁找妙方,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農田水利署(簡稱農水署)持續積極推廣省時又省工的現代化管路灌溉系統設施,祭出農業抗旱調適方案與設施補助,農民可申請補助田間管路灌溉設施、動力設施、調蓄設施及調節控制設施,每一農戶最高補助40萬元,為農民的抗旱工事添加一分助力。

百香果青農陳政毅
封面故事
讓百香果的故鄉敢生孩子 擴大灌溉服務滋潤大坪頂,助攻地方創生

南投埔里鎮大坪頂是全臺7成百香果的產地,然因地形因素,該地長期缺乏穩定灌溉水源,農民用水代價高昂,農產收穫亦不穩定。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農田水利署(簡稱農水署)南投管理處(簡稱南投處)經盤點調查後,積極推動大坪頂擴大灌溉服務工作,逐步建立大坪頂620公頃的灌溉供水系統,並輔導農民布設管路灌溉設備,使農民不再為「水」所苦、收入提高,也吸引青農回流帶動農村翻轉。南投處處長王俊雄強調:「我們把水拉進海拔600公尺的高臺讓農民共享,大坪頂的成功案例,是農田水利服務的典範,在國際間都很少見!」

農水署署長蔡昇甫
封面故事
客座總編輯|農委會農田水利署署長蔡昇甫 擴大服務抗氣候變遷 農水品質監測保食安

水,是人類社會發展的根源,也是農業不可或缺的命脈。臺灣的農田水利系統,從荷蘭統治時期就有雛型,隨著時間演進,民間慢慢形成農田水利會體系,早期採取區內硬性會員制,只有灌區內農民能夠享有灌溉水源,卻也因此造成灌溉渠道難以延伸灌區外的偏遠或困難地區。2020年10月1日,農田水利署揭牌成立,農田水利會由公法人組織升格為公務機關,隸屬農水署,除了維護現有農田水利設施外,也擴大灌溉服務,並透過跨部會、跨領域的合作,替臺灣規畫更全面的農業用水政策。

農田
封面故事
不整地栽培+水旱輪作 低碳農法激發雙倍減碳效益

什麼是「不整地栽培」?難道農田不需要經過翻耕鬆土,就能直接栽種作物嗎?「『不整地栽培』的正式名稱是『免耕』,屬於低碳農法的一環。臺灣位居熱帶,根據國外研究,不整地栽培在熱帶國家或不同土壤類型下,本身能發揮的減碳效益不大,必須搭配其他低碳農法才有加乘效果。」行政院農業委員會(簡稱農委會)農業試驗所(簡稱農試所)農業化學組助理研究員江志峯說明,他依照臺灣地理氣候量身設計了「節約資源型輪作制度」,歷時4年試驗,如今已有亮眼成果,「和我長期配合的兩位農民,都很支持這套結合了不整地栽培與輪作的綜合農法,不僅作物產量增加,管理成本也減輕很多。和一年兩期作水稻相比,可幫助農民提高總粗收益74%。」

京典奇特柚木老闆廖嘉弘
封面故事
國產材開發木頭新生命 玩文創、做家具,更要邁向綠建築應用

為提高木材自給率、達成森林資源的永續利用,近年林務局積極推動國產材政策,不僅建置溯源制度,也透過森林市集等推廣教育場合,介紹國人認識國產材廠商和產品,目前已拿到林產物產銷履歷驗證標章(TAP)和林產品生產追溯條碼(QR code)的京典奇特柚木,即是其中一家。如何讓各類國產材適才適所,形塑臺灣木材的品牌價值,除了是林產品加工業者現階段必須下苦功的重點,肩負相關驗證與輔導責任的財團法人台灣建築中心,展望未來,也揭示了更多國產材應用於住商領域的可能。

小麥
封面故事
農業與畜牧的減碳乘法 養豬廢水再利用 澆灌跨領域碩果

「畜牧廢水(或稱畜牧沼肥)用於灌溉農地,既能減輕地面水的營養鹽負荷,也能降低畜牧業者處理廢水的成本,減少30~40%的碳排量,以資源循環利用達到節能減碳。」行政院農業委員會(簡稱農委會)農業試驗所(簡稱農試所)農業化學組研究員陳琦玲,談起推動畜牧廢水再利用的歷程,源自多年前赴荷蘭考察化學肥料用量縮減時,發現箇中祕訣為畜牧廢水全面資源化,遂著手一系列研究測試,從安全試驗、肥分轉換與環境影響等各方面進行謹慎評估。

林木
封面故事
拚淨零 林務局發揮森林碳匯最大效益 新植造林、森林經營、國產材多管齊下

臺灣森林面積約219.7萬公頃、覆蓋率達61%,每年吸存約2,140萬公噸二氧化碳,若與整體農業部門每年約500萬公噸二氧化碳的碳排放量相抵,農業部門已達淨零碳排。但為繼續強化森林對增匯的貢獻,行政院農業委員會仍就森林碳匯以外之農業部門排放,宣告將以2040年淨零碳排為目標。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林務局(以下簡稱林務局)進一步提出增加森林面積、加強森林經營管理、提高國產材利用三大策略及政策,要在提升森林碳匯功能、減緩氣候變遷衝擊的同時,兼顧其他森林生態系服務價值與產業經濟。

稻米
封面故事
農糧產業的淨零攻略 聚焦土壤管理、推展負碳農法、研發生物性資源

淨零碳排已成為國際間炙手可熱的趨勢,根據《國家溫室氣體排放清冊報告》,臺灣農業部門的溫室氣體排放量只占臺灣整體約2.22%,相當於500.6萬公噸的二氧化碳。「雖然農業在生產過程中所排放的溫室氣體量,遠不及石化工業,但我們也希望能為生態環境的永續,善盡一份心力。」行政院農業委員會(簡稱農委會)農糧署署長胡忠一表示,如何在確保糧食安全的前提下,達成農委會2040淨零目標,是農糧署接下來的核心要務。

山景
封面故事
農業淨零2040達標有影無 淨零排放辦公室的超級任務

農業近幾年遭受氣候變遷影響甚鉅,更顯農業淨零、紓緩氣候暖化與變遷的重要,事實上,農業是各部門中擁有「極佳淨零體質」的潛力新星。淨零排放辦公室的任務,就是透過部門內協調及跨部門溝通,逐一統合資源並實現目標,讓農業的淨零天賦替自己,也替整個環境貢獻力量。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主任委員陳吉仲
封面故事
客座總編輯|行政院農委會主委陳吉仲 正面迎戰氣候變遷 邁向農業淨零排放

極端氣候為全球永續發展帶來巨大挑戰,已是世界各國必須共同面對的難題,在聯合國提出專案報告(AR6)示警後,全球已有超過130個國家,宣示將溫室氣體「淨零排放」列為國家重大政策目標,更有不少國家已完成立法,提出具體期程和路徑圖,希望達到2050淨零排放。

草鴞
封面故事
棲架新視野守護草鴞 讓猛禽從被毒害變成滅鼠大功臣

草鴞又有猴面鷹之稱,是全臺數量不超過500隻的瀕危一級保育類動物。因為數量極少、觀測不易,過去無論是與牠生活範圍高度重疊的農民或研究人員,都難以具體認識草鴞,進而採行友善草鴞的農事行為與教育推廣。但透過國立屏東科技大學(以下簡稱屏科大)野生動物保育研究所鳥類生態研究室研究員洪孝宇發展出的猛禽棲架研究,結合林務局推動的草鴞生態給付方案,現在已有越來越多農民知道,過去包含草鴞等猛禽經常會因毒鼠藥而死,如今加入友善農耕、保育猛禽的行列,牠們反而可以幫你滅鼠。

水梯田
封面故事
「田含水親像喝一口水含佇喉嚨」 人禾基金會的貢寮水梯田十年經驗

2011年人禾環境倫理發展基金會(簡稱人禾)在林務局的支持下,與貢寮水梯田的農夫們一起埋頭續耕,為保存地方的生物多樣性努力,驗證里山梯田之於環境保育的豐富生態價值。透過「生態系服務給付」概念的落實,支持私有地投入保育公益、用吃來維護環境的概念,逐年受到外界肯定,也促進地方產生更多以環境為本的改變。這段跑在前端的貢寮經驗,走過了十年時光,與政策一同從土地裡慢慢長出來,其中的思維與發展脈絡或許能為接下來的案例提供參考價值。

臺灣副細鯽
封面故事
里山倡議成功案例祕訣 茭白筍護白魚復育生態關係

臺灣副細鯽(俗稱臺灣白魚,以下簡稱白魚)是名列「二級珍貴稀有保育類野生動物」的臺灣原生種魚類,主要活躍於南投埔里溪流。根據行政院農業委員會(簡稱農委會)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簡稱特生中心)調查,因乾旱少雨、河床水位下降,白魚面臨生存危機。南投縣埔里鎮一新社區發展協會(簡稱協會)凝聚農友共識,不僅成功復育臺灣白魚,也擴展了有機茭白筍的種植,締造了農村產業與生態復育兼容並蓄的永續模式,更於2021年成為世界「里山倡議國際夥伴關係」推薦的成功示範案例。

農地空拍
封面故事
全民共享,全民有責 臺灣生態系服務發展與前瞻思考

2020年林務局「瀕危物種及重要棲地生態給付推動方案」正式上路,象徵相關部門、學者和試辦計畫地區,在累積十多年的摸索嘗試後,終於將生態服務給付概念於國內法制化的成果。不過本文採訪長期參與政策研析的國立臺北大學不動產及環境城鄉學系特聘教授洪鴻智、國立臺北大學都市計劃研究所副教授葉佳宗與國立中興大學森林學系特聘教授柳婉郁,三位教授也指出,整體而言,臺灣支持農業生態系服務價值的政策與思維,尚在起步階段,亟需受到各界的重視與推廣。

石虎
封面故事
永續發展的護國策略 林務局生態服務給付政策規畫

「生態環境是人們得以安適生活的『本金』,運用生態環境的資源從事作物生產、文化休閒則是『利息』。惟有生態環境健康、本金充足,我們才能享有豐沛的利息,這就是生態系服務的意涵,也是林務局各項政策的運作核心。為了守護『生態本金』、讓大眾持續利用『生態利息』,生態服務給付(Payments for Ecosystem Services,PES)就是一個兼顧永續生態並照顧農民的策略。」行政院農業委員會(簡稱農委會)林務局保育組棲地經營科科長石芝菁說明,生態服務給付有時被稱作「生態薪水」,用於補貼協助保育生態的農民,給予適度的經濟支持。

石虎
封面故事
心甘情願被石虎收買 三種給付拉近關係,上架家樂福助攻銷售

其中,長期研究石虎的行政院農業委員會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以下簡稱特生中心)助理研究員林育秀形容,在南投縣中寮鄉範圍內生活的石虎比較「好命」,「這個區域救回來的石虎多,追蹤的個體也比較長命。」原因何在?
從2014年開始推廣的「友善石虎農作標章」與2019年起試辦的「友善石虎生態服務給付方案」,功不可沒。

台大生物資源暨農學院院長盧虎生
封面故事
客座總編輯|台大生農學院院長盧虎生 以精準農業平衡生產與生態 全民共同維護生態系服務潛能

一般我們提到生態, 是包含大自然的動物、植物、微生物, 其又受到物理環境:陽光、空氣、水、溫度、土壤、日照等等影響,讓每個生物間彼此相互溝通、作用。微生物分解有機質,變成土壤裡可供植物利用的養分,植物行光合作用而生長茁壯,動物食用植物,或是動物互相掠食獲取能量,最後動植物死亡回到土壤裡面。就像《聖經》講的:「塵歸塵,土歸土」,這是自然的循環,生物之間達到平衡,廣義來講,它就是生物彼此「服務」的狀態。

地方創生團隊
封面故事
以歐美DMO為鏡 地方如何促進觀光發展? 目的地管理組織的吸引力及功用

「地方創生」是行政院2019年正式推動的國家戰略計畫,其目的是要找回地方成長的活力,減少人口外移、解決城鄉發展不均等問題。在面對各區域環境多樣複雜和社會經濟情形不同,想要以一種方式及程序應對處理,確實有困難。歐美各國則藉目的地管理組織(destination management organization,DMO)增進地方的吸引力,其管理範圍可大可小,包括國家、城市或特定地理區域的層級。本文將為讀者介紹DMO的功能與經營模式。

木工
封面故事
森林循環湖口創生地方青年工作站 用廢林材創造地方新價值

舊稱「大窩口」的湖口鄉,是新竹縣人口第三大行政區,也是全臺人口第二大鄉,不過,實際居住族群仍以年長與年幼者居多,在社會經濟結構改變下,農業式微,勞動人口多離鄉就業,近年,公私部門嘗試諸多方式,積極尋求農村再生、地方創生的解方,在湖口土生土長、深耕十年的「木酢達人」即提供了一個創新的循環經濟產業,運用廢棄林材再製各領域產品,賦予高經濟價值,創辦人陳偉誠說:「我就是靠這樣在家鄉幸福的生活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