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婉婷 攝影/羅文莞
舊稱「大窩口」的湖口鄉,是新竹縣人口第三大行政區,也是全臺人口第二大鄉,不過,實際居住族群仍以年長與年幼者居多,在社會經濟結構改變下,農業式微,勞動人口多離鄉就業,近年,公私部門嘗試諸多方式,積極尋求農村再生、地方創生的解方,在湖口土生土長、深耕十年的「木酢達人」即提供了一個創新的循環經濟產業,運用廢棄林材再製各領域產品,賦予高經濟價值,創辦人陳偉誠說:「我就是靠這樣在家鄉幸福的生活著。」
「不只是湖口,整個臺灣林業發展幾乎停滯了30年。」返鄉創業近20年的七年級生陳偉誠侃侃而談他對於林木產業的觀察,早年,陳偉誠的父親初中畢業後便學做木工,50、60年的木作經驗如今已是臺灣少數頂尖的木匠師傅。當時臺灣林業資源豐富,原料取材不受任何限制,家家戶戶、裡裡外外幾乎可見在地木製的建築、門窗、家具等,就連嫁妝也需木匠幫忙製作,木工業甚至流行一句話:「呷中秋,臉憂憂(臺語)。」意指中秋過後是嫁娶旺季,木匠師幾乎得日夜趕工,讓師傅們非常憂愁,陳偉誠接著解釋,木作過程中,會先將大型原料木材剖成適合做家具的樣態,其間便會產生大量的剩餘木屑廢料,而這些廢材其實可以成為很好的炭來源,也因此,臺灣林木業發展的同時,炭產業亦隨之長成,1983年,陳家在湖口做起了傳統的木炭生產。
直到1991年,政府以行政命令宣布禁伐天然林後,連帶影響的是臺灣木匠、木雕傳統技藝與文化的凋零,各式大型木作、家具仰賴進口,碳足跡成本高昂,整個林產業及周邊衛星產業30年來萎靡停滯。2006年,當陳偉誠回鄉接手家業時,便不斷尋找各種讓木作和炭產業升級的可能,10年後,他終於找到轉型契機,自創「木酢達人」品牌,並在地方成立「森林循環湖口創生地方青年工作站」,為湖口注入新活水。
廢料也是資源 開闢循環經濟產業鏈
對於林木及炭產業有諸多想法與想像的他,捨棄國產材與進口材,選擇以更環保的回收廢棄修枝維持原料供給,陳偉誠盤點後發現,臺灣從校園、行道樹、公園,以及果農廢棄的果樹、修枝等蒐集而來的林業廢材,初估一年可以超過1,000萬公噸,「多數私有林的廢料不是回收進焚化爐,就是私下焚燒,我覺得真的很可惜!」以湖口而言,後山林地資源豐富,陳偉誠從樹木的角度思考,姑且不論天然災害,其生長過程修枝是必然,倘能善加利用修剪下的廢材,即便不砍伐國產材,也能提高林木自用率,毋須增加進口碳足跡。
回收的林材中,大直徑且紮實者當作木作原料,用來生產大型木作家具,以延續臺灣傳統木工技藝,至於剩餘邊角料及細小枝幹則成為製炭的來源,他更進一步想,除了做炭燃料,如何提升其經濟價值;陳偉誠將炭體完整者化身療癒的家飾品「炭盆栽」,薄小炭體可用於日常的除溼、除臭,或結合風水、文創成為另類好玩的產品,甚至生產「生物炭」,做為農用資材原料之一,如種植仙草、草莓等需要的地膜。以生物炭混合製成的環保地膜,汰換時可直接分解進土壤,同時炭的多孔隙又可留住微生物改善土質;另外,他也蒐集成炭過程的水煙,蒸餾成「木酢液」,再調和成各式天然清潔用品,「基本上,我們回收進來的林材廢料,幾乎都全株利用。」他說。從木作、木炭、到木酢液,在陳偉誠眼中,廢材不是垃圾,而是在地珍貴的資源,串起了另一條森林循環經濟的生態產業鏈。
成立青年工作站 分享資源,建立地方創生樣態
有了新創的地方產業,還得要有新血人力,這條永續之路才能長久。為營造青年留鄉或返鄉創業支援體系,行政院國家發展委員會(簡稱國發會)在2021年提出設置「地方創生青年培力工作站」計畫,而木酢達人便以「森林循環湖口創生地方青年工作站」(以下簡稱工作站)參與其中,「我自己本身就屬於地方創生的樣貌,返鄉、然後承接家業,或者成立一個產業,我想透過地方創生的角度,跟臺灣市場的青年溝通,在新竹不是一定只能投入高科技產業。」
陳偉誠說,工作站從基礎門檻相對低的木作出發,以打造零廢棄的森林循環經濟為概念,一週5天長期設有免費的木工坊課程,學員可自由彈性選擇上課時間,材料百分百取自回收廢材,聘僱木匠、木雕師傅技術教授,提供青年學習與傳承技藝的機會,也搭配美學設計、攝影、網路行銷等專業知識,而參與學員需完成兩項自創的大型木作家具,其一可帶回收藏,其二則可交由工作站成立的「REWOOD」品牌協助銷售,並獲得售價20%的收益,「我們把材料、工具免費開放出來,把空間場域也開放出來,賦予他們技能之後,再協助提供閒置空間,這就是一個從返鄉、有技能、有材料、有生產、有銷售的創生樣態了。」他補充道。陳偉誠將工作站視為地方創生的示範點,有了吸引人的條件,優秀人才才有機會回流,甚至複製到各地。
教育讓意念生根 擴展關係人口
目前,木工坊已進行兩期,吸引約400名學員,平均年齡30至50歲,其中,4~5位學員已有能力自行接案,從一開始只有湖口的學員,拓展到來自新竹13個鄉鎮的參與者,如今甚至有桃園、臺北、臺中學員加入,從原有的關係人口到外溢的移動人口,陳偉誠認為,「教育」是地方創生最重要的關鍵,如何看待後山林業、森林資產、甚至農廢、林廢再利用等,都需要長時間的教育過程方能發酵。除了自主性的派遣專業老師至全國有意願的學校進行校園教育,包括國小、國中、技職體系、社區大學等,至今共接觸有15~20間學校,也針對不同對象設計不同教材與主題溝通,年齡層較小者,可以從自然環境、植物愛護與運用等面向分享,建立其環保的意識觀念,年紀稍長則可從創業、創新角度思考。如同木酢達人透過森林循環的概念創業並生活在家鄉,對環境的認同、對在家鄉就業或創業的想望,果真吸引許多新人力的投入,也與國立臺灣大學教授、元沛農坊社會企業共同策畫多場線上工作坊,展示國內外以森林為媒介的地方創生案例,帶領參與夥伴看見臺灣森林產業的可能性。
另外,他說:「做出來的產品一定要銷售出去,才能帶動製造,製造再帶動返鄉人潮,帶動回收林材量,所以要培養自己的客群,透過網路社群的經營與曝光,也是一種教育,不分年紀。」木酢達人從電子商務起家,深耕網路行銷超過14年,相對累積至少超過20萬的高黏著度用戶,近兩年,陳偉誠開始與企業經理管理人協會合作,透過商品展售、教育活動,將循環經濟的精神、地方創生的理念帶進新竹科學園區內的120間公司,不僅拓展地方與地方的連結,同時擴大關係人口網絡與影響力。
不論是木酢達人或森林循環湖口創生地方青年工作站,都為地方和臺灣提供了一個對森林很棒的想像,不僅復甦了湖口林業發展,甚至與自然資源共生循環,也讓青年多了一個返鄉的選擇!
更多文章請見《豐年雜誌》2022年2月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