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創生團隊
封面故事
以歐美DMO為鏡 地方如何促進觀光發展? 目的地管理組織的吸引力及功用

「地方創生」是行政院2019年正式推動的國家戰略計畫,其目的是要找回地方成長的活力,減少人口外移、解決城鄉發展不均等問題。在面對各區域環境多樣複雜和社會經濟情形不同,想要以一種方式及程序應對處理,確實有困難。歐美各國則藉目的地管理組織(destination management organization,DMO)增進地方的吸引力,其管理範圍可大可小,包括國家、城市或特定地理區域的層級。本文將為讀者介紹DMO的功能與經營模式。

木工
封面故事
森林循環湖口創生地方青年工作站 用廢林材創造地方新價值

舊稱「大窩口」的湖口鄉,是新竹縣人口第三大行政區,也是全臺人口第二大鄉,不過,實際居住族群仍以年長與年幼者居多,在社會經濟結構改變下,農業式微,勞動人口多離鄉就業,近年,公私部門嘗試諸多方式,積極尋求農村再生、地方創生的解方,在湖口土生土長、深耕十年的「木酢達人」即提供了一個創新的循環經濟產業,運用廢棄林材再製各領域產品,賦予高經濟價值,創辦人陳偉誠說:「我就是靠這樣在家鄉幸福的生活著。」

福連里里長吳文益(左)與卯澳社區發展協會理事長吳享蓉(右)
封面故事
伴卯澳海女編織里海夢 海大USR團隊幫石花凍換新裝,為寄居蟹找家

石花凍、海女、石頭厝是卯澳三寶,但如何將傳統漁村的地方特色再次發揚光大?借助國立臺灣海洋大學「大學社會責任實踐計畫(University Social Responsibility, USR)」,蛻變中的卯澳從「理」海到「里」海,照顧海洋也照顧到地方經濟,如今微笑海灣正向各方遊客招手中。

森林
封面故事
日本東白川村Forestyle平臺 促進六級產業化迎向年輕客戶

鄉村蘊含豐厚的資源,供應各式食材與原物料,相關加工或服務產業也應運而生。然而,隨著時代的演進,科技的日新月異對於在地產業既可能形成挑戰,也可能帶來新機會。過去的重要產業可能被取而代之,舊有的服務方式可能也不再受到消費者青睞。如何乘風而起?利用網路科技實現一、二、三級產業的整合,聯繫更多遠方的消費者,重新帶動地方的產業發展,便可讓地方再次成為宜居的所在。

南豐社區居民
封面故事
擦亮賽德克部落風采 南豐社區串連返鄉青年、實踐苦茶油產業六級化

要建構順應原民生活文化的產業模式,對充滿結構性問題的原鄉並不容易,但南豐社區的案例為其他人捎來希望。在王嘉勳的帶領下,居民重新牽起人與土地的連結,又藉油茶摸索新時代的產業鏈建構與營運,打下經濟基礎也一併達成文化傳承和環境永續的使命,成功吸引十幾位青年陸續回流創業。

溪州尚水友善農產
封面故事
青銀攜手共創新氣象 從友善耕作萌芽的跨世代情誼

黃燦燦的油菜花田,冒出了幾個小人影,伴隨著歌聲從遠方緩緩走來。「尚水是從生態復育起家的。以平原來說,溼地保育的方式就是水田,所以我們把尚水米的水田跟溼地保育扣合在一起,以友善耕作來復育土地。這也是把採訪地點安排在『純園』的用意。」溪州尚水友善農產(簡稱尚水)創辦人之一巫宛萍,邊說邊向小朋友打招呼。由於碩士時期攻讀社區營造,巫宛萍參加了彰化縣溪州鄉第一屆文化季,沒想到就此愛上溪州的人文風景。

橙蜜香小番茄
封面故事
摘下菸葉皇冠、締造多樣化田園 美濃以食農教育譜寫新印象

美濃曾有「菸葉王國」的美譽,極盛期耕種面積高達二千多公頃,後來臺灣廢除菸酒公賣制度,不能種菸草;美濃被列入水源保護區,不能養豬,當地賴以為生的兩大經濟支柱徹底崩塌。「雖然一度盪到谷底,卻也迫使我們做出轉變,形成現在多元作物的局面。」美濃農會總幹事鍾清輝感慨道。在美濃,有10種以上的作物,栽種面積各超過100公頃。「有人納悶,為什麼不專攻一種就好,像麻豆文旦、池上米。這是為了分散產銷失衡的風險,透過穿插種植長、短期作物,維護土壤品質跟生物多樣性。」

財團法人農業科技研究院農業政策研究中心副主任陳玠廷
封面故事
客座總編輯|農科院農業政策研究中心副主任陳玠廷 挖掘地方DNA,以多元樣貌經營關係人口

在談論地方創生之前,我們要先了解地方發展遇到的困境,簡要來說,就是人力資源不足,其中又可從「量」跟「值」的角度來看。全球有許多非都市的地區人口持續地減少,導致區域內社會、經濟功能萎縮,此時即使有良好的改革政策,也因缺乏人力而很難落實;除此之外,能否順利找到對的人來地方發展也是關鍵,而這就關係到我們對地方發展有什麼樣的期待,才能進一步討論哪些人是我們要找的對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