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故事
從商場到農場、從餐桌到化妝桌,有那麼一小群人穿梭在可可落葉鋪成的小徑上,不只成功讓故鄉接軌國際舞臺,也把世界的注意力帶進了家鄉。他們愈是投入其中,愈是發現可可的迷人之處。
世界巧克力大賽ICA主席馬丁.克里斯蒂(Martin Christy)曾驚嘆:「全世界沒有一個可可產區像臺灣的屏東,不僅莊園裡種可可樹,莊園主人還能烘豆、製作巧克力,從產地到餐桌的距離全球最短,且產業建立在土地永續與友善環境的原則上。」其實,除了馬丁說的,屏東可可正快速發展出多元產品,各式風味巧克力之外,還有可可鬆、鳳梨酥等常溫商品,以及飲料、冰淇淋,甚至以可可為原料製作的保養品,這些產品的背後,是一群屏東可可小農,他們彼此串聯結盟讓力量變大,於是可可展現無窮潛力,一如可可果色彩繽紛外觀叫人驚喜!
走進屏東縣有限責任南國天物運銷合作社(簡稱合作社)的可可農產加工室,牆上「越努力越幸運」六個大字與精美的巧克力禮盒相輝映。屏東巧克力近年在國際舞臺發光發熱,合作社理事主席、TC巧鋪創辦人邱濬宇,專注提升在地可可產業競爭力,不僅輔導契作農精進田間管理,也建置專業場域優化加工,要讓這份因可可而生的驕傲,不只流於一陣旋風,更能永續滋養青年返鄉從農的自信。
高矮胖瘦、橘黃錯落,可可家族的多元樣貌已在臺灣開枝散葉。行政院農業委員會種苗改良繁殖場(簡稱種苗場)屏東種苗研究中心、高雄區農業改良場(簡稱高雄場),長期投入可可品系選育及栽培推廣,是協助臺灣可可產業茁壯的隱形推手。
屏東可可產業發展的開端是為了解決一個又一個的問題。起因是檳榔,屏東檳榔的種植面積是全臺前三大,一開始檳榔在屏東是在平地種植,因為檳榔投報率高而轉向以檳榔為主業。屏東很多孩子都在檳榔樹下長大,卻同時帶來健康與水土保持等各種威脅,行政院農業委員會(簡稱農委會)進而鼓勵轉作其他農產業,可可是其中一個項目。
「植物肉」在臺灣近年來蔚為風潮,從高級餐廳、速食店、便利超商、量販超市、咖啡館,甚至年節送禮也會考慮植物肉乾禮盒。正在此時,龍頭素食產品製造商弘陽食品股份有限公司(簡稱弘陽食品)繼2020年推出臺灣第一個植物肉品牌VVeat後,進一步定位植物肉為「低碳食物」,今(2022)年底將率先使用國產大豆製造低碳植物肉產品!
想到營養美味的常民食材,無論湯滷、乾煎、炒菜,豆皮豆包是許多人的心頭好,但如何讓一塊塊豆包變身改善農民生計的解方,雲林縣石廟雜糧生產合作社(簡稱石廟)理事主席沈泓志,選擇了一條最有勝算卻艱辛的路:興建臺灣第一間符合國際標準的豆包加工廠。他以工廠和合理收購價掛保證,鼓勵農友轉作產銷履歷黃豆,再製成豆包,把傳統產業做出新高度,點亮農村改變的希望。
植物性蛋白在全球颳起了新一波蔬食旋風,為葷、素食者開闢了豐富的飲食選擇。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農業試驗所(簡稱農試所)研發出國內第一支胺基酸含量媲美傳統雞精的「大豆植物雞精」,還開發出免去皮的「全豆天貝醱酵技術」,提升風味之餘,也消弭農業廢棄物的產生,為環境永續善盡一分心力。
從餐桌到工業原料,大豆都占有一席之地。以往大豆長期仰賴進口,近一、兩年,新冠疫情、烏俄戰爭造成國際原物料價格波動,是國產大豆崛起的好時機。本文邀請到3位大豆專家,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臺南區農業改良場(簡稱臺南場)副研究員吳昭慧、花蓮區農業改良場(簡稱花蓮場)助理研究員詹凱竣、桃園區農業改良場(簡稱桃園場)助理研究員林禎祥,分享國產大豆區域栽培狀況、改良成果,以及輔導過程中的挑戰與契機!
豔陽炙烤著大地,嘉義縣義竹雜糧生產合作社(以下簡稱義竹合作社)理事主席翁育群一邊拭汗,一邊向觀摩訪客熱情講解大豆田的管理方法。他活用電子背景的管理專業,從細節組織大局,讓前段種植生產、後段採後處理相得益彰,為農民落下的每一滴汗水爭取最大效益。
人稱「黑豆將軍」的蔡財興,最初為找回臺灣醬油的根,一頭栽入國產大豆復興運動,今年他擔任臺灣大豆產業策略聯盟(簡稱大豆聯盟)總召集人,也積極發揮整合功能、凝聚共識,要讓推廣臺灣大豆,「從原本我一人的想法,變成一個不斷擴張的團隊的想法,走出國產大豆的未來!」
臺灣大豆消費市場需求每年約250萬公噸,其中榨油及飼料用占比9成,且多為基改大豆,餘1成供加工製作如豆漿、豆皮、豆干等大豆製品者,多使用非基改大豆,而國產大豆全部是非基改大豆,主要做鮮食用加工,因此,國產大豆市場與進口大豆市場向來有所區隔。如今,後疫情時代及俄烏戰爭等因素影響國際糧食供應緊張,目前進口非基改大豆價格,已較去年同期提高約45%,今年1月至2月份更因航運問題,發生進口非基改大豆嚴重缺貨現象,凸顯國產非基改大豆的優勢。
依傍著124縣道兩側碧綠的山林溪谷,苗栗縣南庄鄉賽夏族部落4年多來,從「9個傻瓜」歷經虎頭蜂大舉滅群及高海拔氣候考驗所剩的個位數蜂箱到成功摸索出區域型、小規模的森林養蜂經驗,周邊四季豐沛的蜜源植物,是部落發展森林蜜的最大靠山。小小蜜蜂,指引族人回溯牧蜂傳統,也提供經濟與生態和諧共存的甜蜜解方。
邁入第四代傳承的南投宏基蜜蜂生態農場(以下簡稱宏基),由養蜂小農逐步擴展成集團產銷,歷經921大地震與氣候異常的驟變,宏基省悟到「有生命的生活、有生態的生產」將是蜂業永續的關鍵,遂聯合在地農產跨域合作,開發多元蜜產品,亦將養蜂場改造成導覽園區,願喚起更多人對蜜蜂生態與臺灣蜂產業的重視,齊力守護蜂群家園。
「森林養蜂的核心,是在里山倡議原則下,營造差異化和友善環境的生產體系,而非追求大規模量產。森林養蜂的價值,是從『多一把刷子』、多元發展的角度體現,你不用養那麼多,卻能因特色蜂產品和吸引人造訪的良好環境,獲得更深遠的效益。」屏東科技大學(簡稱屏科大)森林系教授陳美惠,聊起她推動「甜蜜森林計畫」的歷程,有煎熬的汗水、收成的喜悅,卻從未遠離關懷偏鄉與山林永續的初衷。
揮揮衣袖,不帶走一片雲彩,卻傾倒出一壺好蜜。以維護森林生態為原則,於林蔭下發展額外農業收益,即是「林下經濟」引人注目的特點。其中,林下養蜂所衍生的特色蜜,吸引各路農友踏上森林養蜂的起跑線,但箇中養蜂技巧卻是不容小覷。
臺灣多山環境,擁有豐沛林地資源,林下養蜂有機會享有一年四季多元蜜源的好環境,也得以生產出各種風味的特色蜜,在此同時,林下養蜂面臨中高海拔環境,適應性較強的臺灣在地蜂種可能碰撞出什麼火花?從三位養蜂達人的角度看出「森林蜜」豐富多彩的未來性。
近年來因為氣候變遷的影響,平地及淺山地區龍眼及荔枝的花蜜產量不穩定,林下養蜂的議題開始受到重視。養蜂產業與森林的生態息息相關,森林純淨無汙染的環境,為蜜蜂提供了良好的生存條件,可以利用一年四季植物開花季節的更迭,採收到不同植物的花蜜及花粉,同時產出獨特多元風味的森林蜜,有別於市場上非林下或一般農地養蜂產出的龍眼蜜、荔枝蜜及百花蜜等,除了增加蜜蜂對環境變遷的耐受力,也提供專業蜂農更多元的收入,提高林下養蜂的吸引力。
今年疫情帶動的中草藥熱潮,進一步引發市場需求的討論,農業界多半覺得市場的門被法規限制甚至關閉,行政院衛生福利部(簡稱衛福部)國家中醫藥研究所(簡稱中醫藥研究所)所長蘇奕彰表示,「市場關了?要創造出來啊!」直言國家花很多資源去支持疫苗的發展,也應該往中草藥的方向前進,以技術研發能力一起支持農業,聯合力量投入產業化發展,「但不要情緒化,必須很理性,因為不創造市場價值,沒人會理你。」生產防疫茶包的保康生醫以實際行動支持臺灣農民,透過技術加值對的農產品,成為更高單價的漢方草本食材,進一步提高臺灣農產品的附加價值。
臺灣中草藥產業領域當中,於攻讀博士時即結合學術理論與實務,以博士論文《臺灣中藥有機和GAP模式之研究:以薑黃、柴胡及紫蘇屬植物為例》實際種植薑黃並投入研究,進而以薑黃為健康養生食品自創品牌,成功行銷世界各地的謝瑞裕,可說是代表性人物之一,因為嫻熟重要中藥材的田間有機栽培與加工技術,獲聘國內知名中藥廠順天堂的中藥有機栽培顧問,協助順天堂成功打造藥用石斛基地。而成功生產並行銷「清冠一號」的順天堂,這幾年走向更貼近消費者的產品策略,以良藥兼具可口、便利的原則,開發多樣化的保健食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