蜂情萬種兩相好 苗栗場教你養蜜蜂 西洋蜂常見病害與飼養管理

苗栗場蠶蜂課助理研究員陳本翰

苗栗場蠶蜂課助理研究員陳本翰認為,養蜂不難,難的是永續經營,在在考驗蜂農的應變能力。

文/何宜嬨 攝影/吳尚鴻

揮揮衣袖,不帶走一片雲彩,卻傾倒出一壺好蜜。以維護森林生態為原則,於林蔭下發展額外農業收益,即是「林下經濟」引人注目的特點。其中,林下養蜂所衍生的特色蜜,吸引各路農友踏上森林養蜂的起跑線,但箇中養蜂技巧卻是不容小覷。

團團飛舞的蜜蜂,穿梭在涼爽的樹林間。陳本翰信步穿越蜂群,絲毫不怕突來的闖入會惹來蜂螫,他是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苗栗區農業改良場(簡稱苗栗場)蠶蜂課助理研究員,負責養蜂生產技術輔導及蜂蟹蟎綜合防治。

林下養蜂當道 從蜜粉源角度出發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林務局(簡稱林務局)針對林農推行林下經濟,協助農友在等待造林完成的期間裡,產出附加經濟作物以維持生計。同時,林務局亦以林下養蜂的模式,輔助原民部落發展在地經濟。但陳本翰點明,並非所有造林樹種都適合作為蜜蜂的蜜源植物。

他以輔導苗栗南庄、獅潭賽夏族原民社區為例,實施林下養蜂前,需先花費1~2年時間了解該場域生態,詳實評估自然環境是否有充足的蜜粉源。「林地植物很複雜,除非你在這一帶養過蜂或種過植物,有常常觀察、記錄周遭植物源,才會比較好掌握森林蜜粉源的來歷。林下養蜂屬於林下經濟的一環,終究還是要回歸經濟價值的討論,否則就要改變方向,往寵物或生態教育素材發展。」

噴煙器
噴煙器的煙有助於鎮定蜜蜂情緒,不限定木材焚燒,苗栗場利用附近樟樹工廠的餘枝,兼顧蜂場管理與環境保護。

他認為,平地蜂農以生產荔枝蜜、龍眼蜜等商品蜜居多,已十分熟悉採蜜地點的情況。相比之下,林下養蜂是近年興起的議題,促使林農與原民部落從蜜粉源角度重新看待所處環境,這與一般商品蜜所探討的面向,大相逕庭。「部落居民年齡層普遍偏高,少有青年留在原鄉,加上過去族人沒學過養蜂,需要投入更多時間打下基礎,學習養蜂知識跟技巧。」

常見的蜜蜂概分為西洋蜂與東洋蜂。在臺灣,西洋蜂泛指義大利蜂,但其實可再細分成其他小種,諸如卡尼鄂拉蜂、高加索蜂等等,可雜交繁殖;東洋蜂包含臺灣本土野蜂與無螫蜂,體型較小、不能雜交。由於西洋蜂早於日治時期引進臺灣,馴化歷史悠久,是臺灣蜂農養蜂的首選,故苗栗場以西洋蜂為主要研究對象。

西洋蜂
西洋蜂近照。

「西洋蜂的特色是群勢很大,一個改良式朗式蜂箱(俗稱平箱)可養到8~10片蜂片的蜂群數量。蜂群數量愈多,代表經濟產能愈高。每片蜂片上的蜜蜂數量不一定,要看群勢強弱。相較於西洋蜂,東洋蜂難以集中馴養到很大一群。」對於新手蜂農,陳本翰建議飼養西洋蜂為佳,性情溫馴、群勢擴充大,加上養蜂器具現已規格化。

西洋蜂群
西洋蜂或忙著填放花粉,或忙著照顧蜂巢裡的幼蟲。

「也有人偏好東洋蜂,但東洋蜂的特性是容易分蜂,一個蜂箱裡的巢片數量達4片左右就會分蜂或逃蜂(一群變兩群,或蜂王逃走另築新巢),管理上比較需要技巧。」有時配合不同場域的花期授粉,蜂農會帶著蜂箱四處移動,雖然東洋蜂的配合度較不如西洋蜂,但兩者釀出來的蜜各有特色,端看養蜂者的需求。

陳本翰指出,西洋蜂適合在平地或中低海拔地區活動,東洋蜂抗低溫的程度較西洋蜂強,故山區農友會選擇東洋蜂當作授粉昆蟲。至於西洋蜂與東洋蜂的染病機率,他認為與飼養管理方式較有關係。

「西洋蜂現在都養在固定蜂箱裡,一旦箱內爆發疫病,牠們無法離開,疫病蔓延導致蜂群瓦解;東洋蜂分蜂性、逃蜂性較強,當牠們覺得環境不適合居住,便會整群遷離,到別處另起爐灶。而且東洋蜂遷移時,會把染病個體留在原先的蜂巢,只帶走健康的蜜蜂,這是牠們抵禦病原的一種手段。」

除了平箱飼養,亦可就地取材,利用樹洞或空心木頭當作養蜂的蜂箱。不過,飼養環境攸關後續生產蜂產品的條件,若是空樹幹,較難符合蜂蜜產品規格化的要求。「其實養什麼蜂種不是問題,因為在飼養方面上牠們有很大的重疊性,重要的是你養蜜蜂想做什麼,才能根據需求去選擇合適的環境跟管理方法。」

苗栗場從事蜜蜂育種,2011年培育出高效產蜜的蜂種,統稱「高蜜種蜂」,近年致力於研究清潔能力較好的蜂群作為育種方向。據文獻指出,若蜜蜂擁有較強的清潔能力,能趁早將罹患病毒的個體拖到巢外,達到阻斷病原傳播的防治效果。「蜜蜂本身的清潔能力,是蜂群能否維持健康的重要指標。清潔能力的強弱跟遺傳有關但不是絕對,還需要進一步研究。」

平箱蜂箱
一個平箱最多可飼養10片蜂片的蜂群數量,各蜂片上的蜜蜂數量不一定,端看群勢強弱而定。

蜂場管理大哉問 蜂蟹蟎、虎頭蜂麥擱來

蜜蜂的生長歷程依序為卵、幼蟲、蛹與成蟲共四個階段,乳白色的幼蟲蜷縮在一格格的蜂巢裡,看起很像剝好殼的蝦仁,所以農民又把蜂蛹喚作「蜂蝦」(臺灣閩南語phang-hê)。蜂群本身會有自然的世代交替,如何判斷一蜂群更換新王?陳本翰說,一旦蜂箱裡沒有幼蟲及封蓋時,代表這批蜂群已有了稱霸的新王。

西洋蜂幼蟲
西洋蜂幼蟲蜷縮在蜂巢格內。陳本翰分享,昔日農民會將幼蟲生吃或油炸,視為日常點心的一環。

此外,例行檢查時留意蜂箱內巢片的儲蜜及儲粉量,若數量太少就要補充蜂糧。蜜蜂採花粉時,會將花粉集中起來,混合一點唾液和花蜜,用這種黏性物質將花粉黏結成花粉粒,帶回蜂巢。蜜蜂會把花粉粒儲存在巢房裡,不會封起來,只有花蜜才會封蓋。「花粉跟花蜜不同,花蜜是植物分泌出來的甜性物質,花粉則是開花植物的生殖細胞。」

花蜜經過蜜蜂釀造,最終形成蜂蜜。剛被採回蜂巢的花蜜含水量很高,可能高達30~50%,難以長期保存,因此蜜蜂持續振翅,將水分蒸散至20%以下再將蜜封蓋,隔絕空氣儲存,誠同蜜蜂兒歌唱道:「天暖花好不做工,將來哪裡好過冬?」現實中的蜜蜂們辛勤採蜜、釀蜜並儲蜜,藉此度過嚴冬。

西洋蜂與東洋蜂所面臨的病蟲害有所不同,當今蜂農多半以飼養西洋蜂為主,最令人頭疼的便是蜂蟹蟎猖獗的問題。蜂蟹蟎屬於外部寄生蟎,靠吸食蜜蜂體液及脂肪維生,亦為蜜蜂病原的傳播媒介,包含真菌性或細菌性的疾病,如白堊病。若寄生情況嚴重,將導致蜂群弱化,不但減損蜜蜂壽命,也會大幅降低蜜蜂採蜜產能。平地養蜂人使用合法藥劑加以驅除,但林地蜂農得格外謹慎運用藥劑,避免造成生態汙染。

蜂蟹蟎
蜂蟹蟎十分微小,肉眼不易查看。(圖片提供/宜蘭大學蜜蜂與蜂產品研發中心)

「蜂蟹蟎很有趣,牠是一種絕對寄生的寄生蟎,一旦離開蜂巢、蜂群就很難獨自生存,當牠傳播到蜂群身上,就會世代居住在蜂群裡。牠們會藏匿在封蓋裡繁殖,加上牠是周年性、經常性的感染,很難完全清除殆盡。」

除了蜂巢內部,隨著蜜蜂的遷移,可能形成跨蜂箱、跨場域的蜂蟹蟎感染。苗栗場統整出蜂蟹蟎綜合防治,將物理防治與化學藥劑相結合,減少蜂蟹蟎窩藏機率。陳本翰表示,防治的用意並非趕盡殺絕,而是將蜂蟹蟎數量維持在不影響蜂群生活的情況下。

「物理防治方面,我們建議蜂農定時清除雄蜂蛹,因為蜂蟹蟎偏好在雄蜂巢裡繁殖,所以沒有繁殖蜜蜂的需求時,盡量清理掉雄蜂蛹,可有效減少蜂蟹蟎的孳生;化學防治部分,若蜂蟹蟎族群數量很大,建議使用藥劑。目前合法推薦藥劑有兩款,百里酚跟福化利,需依據使用說明書來調整劑量。」通常秋天是蜂蟹蟎繁殖數量最多的時候,養蜂人透過例行檢查觀察蜂群樣態,是否有病弱或死亡個體被拖到蜂巢外,定期防治可有效防堵蜂蟹蟎大量繁衍。

蜂蟹蟎寄生於工蜂
蜂蟹蟎寄生於工蜂。(圖片提供/苗栗場「農業有益昆蟲產業資訊服務」網站)
雄蜂幼蟲
雄蜂幼蟲房的封蓋期間長,蜂蟹蟎會趁隙躲藏繁殖。(圖片提供/苗栗場「農業有益昆蟲產業資訊服務」網站)

強化蜂場管理 增益蜂群禦敵效能

「在學理上有一些調查蜂蟹蟎的方法,以糖粉法為例,研究人員會抓來2、300隻工蜂以供調查,先把一隻工蜂放進罐子裡,接著在牠身上灑糖粉,把蜂蟹蟎從工蜂身上趕下來;酒精法的操作方法也一樣,效果更好,但缺點是讓工蜂跟蜂蟹蟎同歸於盡。這兩種方法屬於學術操作,一般蜂農不太容易使用。」

當蜂農發現場內有蜂蟹蟎感染現象,大多自己處理。陳本翰說,病毒病沒有能完全根治的推薦藥劑以供蜜蜂治療,得仰仗蜂農對於蜂場管理的落實。仔細維持好蜂場整潔、壓制住蜂蟹蟎數量並給予蜜蜂充足食物,即使場內蜜蜂曾慘遭蜂蟹蟎傾覆,蜂群依然有能力東山再起。

除了蜂蟹蟎,林下養蜂另一個難題便是虎頭蜂的侵擾。臺灣境內有數種虎頭蜂,目前中華大虎頭蜂是養蜂人的頭號勁敵。一般虎頭蜂頂多捕食1、2隻工蜂,就會心滿意足地離開,中華大虎頭蜂卻偏不,牠們不僅傾向群體獵食,還喜歡捕食蜜蜂幼蟲。 當中華大虎頭蜂想進攻蜂巢,蜜蜂就會啟動防禦系統抵擋外敵。然而,中華大虎頭蜂有體型上的優勢,往往輕而易舉就殲滅所有工蜂,大搖大擺闖進蜂巢吃掉幼蟲,通常2隻中華大虎頭蜂就可以消滅一整個蜂箱。「我們建議使用圍網,在蜂箱出入口架一個網子阻擋牠們進入。雖然虎頭蜂是蜜蜂的天敵,但也是生態圈裡不可抹滅的一環,利用物理屏障直接阻絕,也能保護環境。」

中華大虎頭蜂
被農民用蜂網打昏的中華大虎頭蜂。(右上圖片提供/簡隆盛)

智慧養蜂好輕鬆 善用科技掌握蜜源

2019年苗栗場研究團隊開發了「養蜂曆及蜜粉源作物地圖資訊系統」,促進蜂產品生產溯源透明化。今養蜂曆適逢系統改版更新,網站暫停使用,預計未來結合蜂蜜臺灣良好農業規範(TGAP),提供更多便民服務。「蜜粉源地圖是為了職業蜂農設計,蒐集了很多蜜源植物的分布圖,以便農民揀選合適的蜂箱放置處。但對於林下養蜂的農友,可能作用不大,因為過去造林並非以蜜粉源角度來看待,所以我們並不清楚所有造林樹種的資訊。」

陳本翰闡述,當蜂農隨著花期南遷北移,智慧蜂箱的遠端監測系統有助於蜂農監控蜂群狀況,包括內外部環境的溫溼度、聲音、重量及GPS定位。「研究指出,蜂群失王或遇到虎頭蜂來襲時,翅膀振動頻率不同,因此利用音頻監測來推斷現在蜂群遇到了什麼情況。細節還在研究中,因為野外環境有很多影響因素。」即使國外智慧蜂箱已邁入商品化階段,但臺灣智慧蜂箱的生產成本仍居高不下,仍在尋找兼顧品質與成本的平衡點。

他補充,蜂產業不同於其他行業,若安裝監測系統,便得每個蜂箱都裝設感測器,不像一般作物在1分地或3分地的溫網室裡裝1組就可以。「蜂農飼養的蜂群數量從100箱到600箱不等,裝設上百組感測器的成本挺可觀。目前蜂農管理養蜂場還是以人工監測為主,一箱箱打開查看蜜蜂狀況,勞力負擔也挺重的。」 有鑑於氣候變遷的影響,植物花期變得紊亂,加上都市化耕地面積縮減,導致蜜粉源銳減、採蜜場域消失,對蜜蜂釀蜜形成一大挑戰,純蜂蜜產量難以有所突破。部分蜂農轉向開發精緻化蜂產品,譬如蜂王漿、蜂膠等等。「蜂王漿是蜂王終其一生的食物,運用現代技術孕育蜂王,便能持續收成蜂王漿,較無天候影響而產量不穩的問題。」

蜂蜜評鑑吃風味 結晶蜜仍是好蜜

東洋蜂與西洋蜂所採集的蜜源不同,造就蜂蜜風味的差異,而經驗豐富的蜂農與消費者,能從蜂蜜味道辨別此蜜來自何者。東洋蜂的採蜜範疇為蜂場鄰近的野花,風味會隨季節變化;西洋蜂為經濟生產蜂,常見商品蜜如荔枝蜜、龍眼蜜等,其滋味較為固定。

陳本翰曾擔任縣市蜂蜜評鑑賽評審,點明蜂蜜評鑑「主要是吃風味」。當今蜂蜜有國家標準CNS1305嚴格規範品質,參賽蜂蜜會先經過第一關品質檢測的考驗,無11種抗生素及383項農藥殘留,方進入第二關風味評比,從外觀色澤、氣味、入口後的味道來判斷。

「風味並非評斷品質標準的要素,只是偏好度。舉龍眼蜜來說,龍眼蜜本身不容易結晶或沉澱,所以當龍眼蜜出現結晶,表示它可能有摻雜到其他蜜源,分數就比較低,但結晶蜜本身還是好的蜂蜜,只是吃起來有微微的糖砂顆粒感。」

他提醒,建議著手前釐清養蜂用意,是興趣還是想朝職業養蜂發展。譬如臺灣北部地區城市養蜂的風潮,或把蜂群當作寵物飼養,或作為環境教育的素材。「新手要培養出能獨自照顧10~20群蜜蜂的作業能力,確保群勢旺盛,蜜蜂們能好好過完一整年,那基本功大致就奠定得差不多了。」 經濟發展與環境永續是一體兩面的議題,林下養蜂的推展為臺灣蜂產業開拓了嶄新的潛能,也讓更多人對蜜蜂與蜂蜜的延續,點燃了躍躍欲試的火種。

蜜粉源作物電子地圖
蜂農可利用蜜粉源作物電子地圖,查詢蜜粉源分布地區及作物種類,圖以南投中寮鄉為例。(圖片提供/苗栗場「農業有益昆蟲產業資訊服務」網站)

更多文章請見《豐年雜誌》2022年9月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