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島可可怎麼種? 可可種群與栽培要點

高雄區農業改良場助理研究員楊舒涵與屏東種苗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員周佳霖

高雄區農業改良場助理研究員楊舒涵(左)與屏東種苗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員周佳霖(右)經常交流研討可可栽種,援引資源輔助農民耕作。

文/何宜嬨 攝影/楊為仁

高矮胖瘦、橘黃錯落,可可家族的多元樣貌已在臺灣開枝散葉。行政院農業委員會種苗改良繁殖場(簡稱種苗場)屏東種苗研究中心、高雄區農業改良場(簡稱高雄場),長期投入可可品系選育及栽培推廣,是協助臺灣可可產業茁壯的隱形推手。

「目前臺灣可可都是混種栽培,不像種水稻有明確品種,例如水稻臺南20號。可可無法用品種來定義,只能說哪一類型的範圍,好比蘋果,會再細分成富士蘋果、青蘋果等等,可可也是這樣。」種苗場屏東種苗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員周佳霖認為,影響可可鮮豆風味的要素,在於種植地區、栽培方式的差異,其次為品系特性。

混種栽培成主流 選育高產量品種

早期以可可果實外觀作為區別準則,將可可綜分為Criollo(克里歐羅)、Forastero(佛洛斯特羅)、Trinitario(崔尼塔利奧)三大種群,現代學者分析可可果基因,進一步劃分出十大種群,當中只有1個分群屬於Criollo,其餘均是Forastero及Trinitario。「這或許跟Criollo的抗病力跟產量較差有關,後來人們把Criollo和Forastero雜交,希望擷取Criollo品質佳的優點、 Forastero產量高的優勢,最後綜合出Trinitario。」

周佳霖表示,目前國內沒有發現Criollo的蹤跡,雖然日本巧克力大師土屋公二在臺期間,曾發現疑似Criollo的可可樹,但經調查,該樹所產出的果實亦有Forastero種群特色的紫色種子,並非真正的Criollo。「可可不是不能做單純品種,它單純品種的基因依然是複雜的,但能利用無性繁殖保持單株基因一致,這正是我們努力的方向。」

三大可可種群

高產量是種苗場選育的要件,有產量才能助農民建立市場競爭力,獲得理想的經濟回報。2017至2018年間,種苗場走訪許多果園調查可可果實,包含外形、大小、產量及種子占整顆果實的比例。「巧克力是利用可可種子做成的,要是一顆大果實剖開後,果殼很厚、種子少少的,沒人想收購。」種苗場從4、 500棵可可樹中,汰選出表現優良的10棵植株,預計再觀察1、2年便可進行下一階段新品種的選育。

可可屬於蟲媒花,草生栽培給予昆蟲生活環境,有助於提高授粉機率,亦可人工授粉或買樹苗培植。通常3個月大的可可苗並不高,可能會被雜草覆蓋,建議6個月再定植。周佳霖提醒,選購時切忌3吋盆,以免妨礙主根生長,徒留一堆虛根盤結在一塊;選擇盆身較深者,確保根系能往下茁壯。

此外,買苗前務必詢問母株生長狀況。「我曾聽到一件慘案,有位農民誤以為莢內發芽的種子適合育苗,就大批種下去,最後採收下來的可可果裡面幾乎都發芽了。」莢內發芽會吸走儲存在種子內部的養分,導致種子風味變調,偶爾果內出現1、2顆發芽種子,收果業者尚可接受;倘若近一半以上的種子都發芽了,很難視而不見。

可可紫色種子
可可紫色種子。
可可果莢內發芽的種子
剖果後,發現莢內發芽的種子。

魔鬼藏在細節中 嫁接增產一點通

今(2022)年種苗場綜合過往經驗,推出了「可可營養系嫁接苗篩選技術」,提供鮮果調查、少量醱酵、果園更新的技轉服務,透過精準嫁接與建立栽培模式,協助農民提高生產效益。

「首先會教農民如何做『調查』,以醱酵為例,該怎麼去檢視醱酵效果?醱酵是造就可可風味的要點,現在醱酵都是用一個桶子裝滿綜合可可豆。建議單次醱酵至少使用100公斤的可可鮮果,剖果後大約有2、30公斤的可可豆,量大才有醱酵的效果。」實務上分批採收時,可能一次只收幾棵樹的果,適合採用「少量醱酵」。唯有了解醱酵方法,方曉得自己種出來的可可是什麼滋味,進而評估品質落點。

接著是「果園更新」,教農民如何嫁接可可。相較於實生苗的生長變異,嫁接能穩定植株表現,延續優良果樹的繁衍。「嫁接有兩種方式,一種是把枝條接好後移植到田裡,另一種是直接把田裡的樹嫁接成新的樹。」後者的優點是砧木(被嫁接的樹)已長足根系,可提供充足養分予接穗(新接的接條),但風險是砧木可能會因砍伐過度而枯死,或砍伐得不夠多,使得砧木搶走接穗的營養。「這兩種嫁接方法沒有絕對的好壞,我們會把優缺點及風險都告知農友,看他們傾向選擇哪種,再用安全嫁接刀輔助執行。」

此技術另有附加服務,教導農友如何測量可可的有效成分含量,如酚類、類黃酮等抗氧化物質,前者是香氣的來源,後者是苦澀的源頭,但含量會隨季節有所變化,因此成分檢測多半作為風味參考值,而非絕對依據。

關於可可栽種,聽說可可耐遮蔭,得在有遮蔭的環境下才能生長?「不!這是兩回事,耐遮蔭不見得就得生活在沒有陽光的地方。所謂的遮蔭,是靠它本身的葉片替果實遮擋陽光。我們輔導農民修枝時,會教他們修剪成傘狀,讓可可躲在傘葉下,否則曝曬過度的可可果會變黃,看似成熟但其實還沒熟。」

周佳霖指出,可可不同於木瓜、番茄、香蕉等水果免加工可直接食用,從可可果到巧克力,需經醱酵、曝曬、烘焙、研磨等多重工序,除了巧克力業者,沒有拍賣市場會收可可鮮果。「農民得找好配合收購的業者,不然就是自己跳下來做巧克力,但要做好覺悟並開拓客源,努力熬到屬於你的市場出現。」

施肥修枝不可少 田間管理恰恰好

了解可可品系與培植要點後,接下來便是動手種植了。依屏東縣政府統計,屏東可可種植面積已逾200公頃,粗估近300公頃。高雄場果樹研究室助理研究員楊舒涵以屏東地區為例,說明可可栽培的田間管理策略。

「可可怕淹水,但喜歡生活在高溼度的地方,所以種可可有兩大項要留意,第一是不能淹水,要選擇排水良好又有充足灌溉水的地方;第二是避風,因為可可樹的葉片很大,遇強風容易折葉,葉面折損就不利於光合作用。」

若為南投地區,避風處的揀選條件更嚴格,由於冬季風勢強、溫度低,不利於可可生長,最好選擇背風面,苗期時須架設圍網等防寒措施。可可的生長適溫為30℃左右,如生長環境常出現18℃以下的低溫,則不建議種植。

「可可算是比較『野』的作物,在肥培跟病蟲害管理的部分,農民多半走『佛系』路線,農藥用量上相對少很多,選擇友善或有機耕作的比例滿高的。」可可果莢裡含有高量的鉀,須適當補充鉀肥予土壤,避免土壤肥分都被可可吸走。通常每個月補肥1次,按照生長期給予不同肥分。除了日常補充的均肥,在小果期可多施加鉀肥,大批採收後則要補充基肥。

由於當今可可為雜交混種,無需針對品系劃分栽種方法。「可可是非常怕颱風的,事前裝設支架與破風網,並在採收季後做強度修剪,修除大量枝條跟葉片以降低颱風折損率。除了天災,產業上碰到較大的問題是莢內發芽。」

莢內發芽肇因多 落實養護沒煩惱

楊舒涵分析出3種莢內發芽的原因,一是遺傳基因的突變;二是太晚採收使得果實過熟,這可透過教學加以改善,輔助農民正確判斷果熟程度;三是外在環境溫差大,「前年寒流持續了滿長一段時間,當時屏東出現莢內發芽的情況,南投也不例外。我們推測莢內發芽是逆境求生的繁衍機制,雖然種子在一定低溫下會進入休眠狀態,但還不清楚是什麼原因打破休眠,跳到繁衍階段。」

她建議捨棄果實莢內發芽的母樹,因為再萌發的機率只會高不會低。「這樣的果實很可能會被收購業者全部退貨,無法帶來收益。」高雄場會持續觀察莢內發芽的情況,尋找解決對策。

另外,她常接獲農民詢問,可可樹為什麼不開花?怎麼不結果?「不開花的情況比較少見,基本上會連續開花。不開花也不結果的原因,通常是果園管理所致。比如前陣子下大雨,我們會問農民:你的果園有沒有淹水?最近有沒有改變肥培類型?從這兩個角度切入,幫農民釐清問題。假設果園積水,可能有損傷根部,建議下『開根素』把根養好。」開根素為一種植物荷爾蒙,能刺激根部細胞生長與分化,再由綠葉行光合作用供應養分予根系,進而修復受損、重新茁壯深根。

建立產量紀錄 評析產能效益

近期一案例讓楊舒涵印象深刻,某位農友勤於管理果園,維持樹下通風及園區整潔,往年採收時節,滿園可可樹開花結果,今年卻遲遲不見動靜。比對資料後發現,他的可可樹齡約4~5年。從前幼樹時期,無法負荷那麼多的果實,因此邊開花邊結果;如今可可樹變得成熟,能一次背負較多果實,故養分匯聚到果實上,導致母樹沒有多餘力氣同時開花又結果。

「歸功於這位農友有記錄收成量的習慣,我請他比較前兩年同一月分的資料,發現今年4~6月的產量將近是過往的1倍!才知道不是產量變少,而是產期集中了。」

她呼籲有志進入可可產業的農友,務必事前確立投入程度,定位單純生產或後製加工。「假設想做一條龍生產,請先思考自己懂得醱酵嗎?後端處理又了解多少?每個環節都需要一定程度的設備,個個都是成本。近兩年我們在外教課都會提及這一塊,雖然可可很熱,但投入前必須冷卻腦袋,做好詳細規畫再行動。」

臺灣可可潛力大 望突破產量桎梏

談及臺灣可可產業的限制,周佳霖與楊舒涵一致認為生產成本高昂是最大的局限。楊舒涵解釋,以1公斤可可乾豆為例,臺灣要價500元,期貨市場上只有70元。「如果買國外莊園可可豆,大約2、300元就能買到品質非常好的可可。臺灣可可目前都是小規模生產,農民不太敢接大訂單,怕無法穩定供應客戶。」

不過,一條龍生產是臺灣可可產業的獨特亮點,不像國外原料產地與後端製程之間的距離相當遙遠。不論是Bean to Bar(從可可豆到巧克力塊)或Tree to Bar(從可可樹到巧克力塊),從可可作物到巧克力成品都在同一地區完成,其產品碳里程數短,是與眾不同的潛在優勢。如今綠色消費意識崛起,若能結合臺灣生物科技、農業加工技術的特長,將為寶島可可開創嶄新的時代。

可可花苞與盛開的可可花
可可花苞(左)與盛開的可可花(右)。

屏東可可果園常見病蟲害及防治

資料來源/陳明吟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高雄區農業改良場植物保護研究室助理研究員
整理/何宜嬨

在屏東可可果園中,炭疽病、黑腐病、粉介殼蟲類及蛾類幼蟲為常見的病蟲害種類,目前已有核准使用的可可樹藥劑,亦可參考其他安全防治資材,如波爾多液、石灰硫磺、蘇力菌或礦物油等。此外,維持樹勢通風與田間整潔,亦能有效降低果實受害機率。

一、炭疽病

炭疽病的葉部病徵可分為三種,葉穿孔、葉枯及葉片不規則斑。葉穿孔病徵主要是葉片上出現許多斑點,病斑之間會癒合成更大的病斑,後期時葉片變得乾枯,甚至落葉;葉枯病徵常由葉尖或葉緣開始發展,並有黃暈圍繞;至於葉片不規則斑,會在葉片上造成圓形或不規則狀的小型黑色斑,再由較寬的亮黃色暈圈所包圍,其病斑中心呈暗褐色至黑色,後期則呈灰色。

可可果莢感染炭疽病時,多發生於果柄與果莢的連接處,隨後向下擴展。受害處形成深褐色凹陷壞疽,外圍有擴散狀的黃暈。病原菌也會沿果柄向上侵染枝條樹皮,導致受感染的果柄嚴重皺縮。幼果受害後,病原菌可向內擴展至豆仁,最後整粒果莢皺縮;但成熟果莢受害時,病原造成的褐化狀病徵侷限於靠近果莢表面的組織,不會擴展至豆仁,溼度高時會產生橘紅色孢子褥。

炭疽病菌具有潛伏感染的特性,可感染幼果而不表現病徵,待果莢收穫後才快速發病。主要傳播途徑為雨水、霧水,潮溼的環境會加大感染病原真菌的可能性。

感染炭疽病的可可果莢
感染炭疽病的可可果莢,病徵好發於果柄,之後向下擴展。

二、黑腐病

可可幼果感染黑腐病後,會產生乾枯、皺縮及木乃伊化病徵而垂掛在枝條上;較成熟的果莢在感染初期,果莢表面先浮現褐色小點,隨後轉為不斷擴大的黑斑,直到整粒果莢全都黑化,內部可可豆也會黑化,組織腐壞,整顆可可變得宛如木炭一般,因此又稱「炭腐病」。

部分間作植物同樣容易遭受黑腐病病原菌的侵染,進而成為可可黑腐病的可能感染原。感染途徑由果莢傷口入侵,不論幼果或熟果均可能染病,尤其以夏季最為嚴重。

受黑腐病感染的可可果莢
受黑腐病感染的可可果莢,最終黑化宛如木炭。

三、粉介殼蟲類

目前出現在可可樹上的粉介殼蟲種類繁多,如太平洋臀紋粉介殼蟲(Planococcus minor Maskell)、橘臀紋粉介殼蟲(Planococcus citri Risso)及木瓜秀粉介殼蟲(Paracoccus marginatus Williams & Granara de Willink)等。這些蟲害全年皆可能發生,以春秋兩季雨水少時較為嚴重。雌成蟲尾端會分泌白色棉絮狀臘質卵囊,並將卵產於其內。蟲孵化後鑽出囊外,棲於植株陰涼處,包括葉、枝條、花、果實及果柄等處,刺吸植株汁液。危害嚴重時,會造成葉片乾燥脫落、幼芽嫩枝停止生長及樹勢衰弱,尤其是木瓜秀粉介殼蟲,在取食的同時還會注入有毒的物質,導致葉片色澤轉淡或畸形、植株變得矮小。粉介殼蟲如同蚜蟲般,可分泌蜜露誘引螞蟻前來取食,同時受螞蟻保護及擴散。

粉介殼蟲布滿可可果
粉介殼蟲布滿可可果。

四、蝶蛾類

於可可果園調查到的鱗翅目(蝶蛾類)害蟲種類繁多,危害較嚴重者為毒蛾類的小白紋毒蛾(Notolophorus australis posticus Walker)、臺灣黃毒蛾(Porthesia taiwana Shiraki)、柑毒蛾(Olene mendosa Hubner)、斜紋夜盜蟲(Spodoptera litura Fabricius)、咖啡木蠹蛾(Zeuzera coffeae Nietner)及一些刺蛾類害蟲等。

小白紋毒蛾、臺灣黃毒蛾及斜紋夜盜蛾的幼蟲寄主範圍廣泛。雌蟲將卵產於植株上,通常數十粒(或數百粒)卵產於一處;初齡幼蟲期除啃食葉片外,還會取食嫩枝、花穗及幼果,危害嚴重時,植株僅剩枝條或葉脈,無葉片可取食時,會藉由吐絲懸垂至其他作物上。

咖啡木蠹蛾的各齡幼蟲均會危害可可樹。成蟲產卵於幼嫩枝條或腋芽間,幼蟲孵化後鑽入,沿木質部周圍蛀食,阻斷水分輸送使得植株枯死,受害枝條易被風吹而腰折。幼蟲沿髓部向上蛀食,形成隧道,糞便自害蟲出入口處排出,田間發現如受害枝條越粗,表示幼蟲齡期越大。

臺灣黃毒蛾
臺灣黃毒蛾啃食可可葉片。

友善防治建議

在病害方面,良好的田間衛生、適當的栽培管理方式可減少病害發生,如修剪枯枝、清除落葉及病果,以掩埋或焚燒方式防止病菌散播。建議農友在天氣乾燥時採收,而且採收時儘量不摘除果梗,也不要損傷果莢,可降低病菌從傷口入侵的機率。此外,亦可參考使用石灰硫磺或無機銅劑的病害防治藥劑,例如波爾多液,效果佳且藥效速度快,免訂殘留容許量,但若使用不當或濃度過高時,還是有可能對作物產生藥害。

在蟲害方面,可使用物理防治、性費洛蒙防治及安全防治資材。物理防治上,可設置燈光誘捕器,於夜間點亮燈管,並在燈管下方放置添加沙拉脫的水盤,利用燈光誘引成蟲自投羅網。而毒蛾類或斜紋夜盜蟲的卵粒,多聚集成塊狀,直接清除即可。

性費洛蒙防治方法如懸掛性費洛蒙誘殺器,除可誘殺斜紋夜盜蟲或小白紋毒蛾的雄成蟲外,亦可監測害蟲族群密度。至於安全防治資材,石灰硫磺及礦物油對蚜蟲族群有穩定抑制效果,若能提高噴施霧粒的細密度,可增加藥劑接觸害蟲機率,提高防治效果。另外,傍晚時施用添加展著劑的蘇力菌,能有效殺害蝶蛾類幼蟲。

更多文章請見《豐年雜誌》2022年11月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