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能力加值 創造市場先鋒 既要安全更要有效的中草藥產業化之路

在董事長高嘉凰(左)與總經理林信宏(右)帶領下,保康生醫以「預防醫學」概念,結合臺灣特有的農作物與藥食同源中草藥,以科學、創新思維,擴展多元化保健食品市場。

文/葉小慧 攝影/吳尚鴻

今年疫情帶動的中草藥熱潮,進一步引發市場需求的討論,農業界多半覺得市場的門被法規限制甚至關閉,行政院衛生福利部(簡稱衛福部)國家中醫藥研究所(簡稱中醫藥研究所)所長蘇奕彰表示,「市場關了?要創造出來啊!」直言國家花很多資源去支持疫苗的發展,也應該往中草藥的方向前進,以技術研發能力一起支持農業,聯合力量投入產業化發展,「但不要情緒化,必須很理性,因為不創造市場價值,沒人會理你。」生產防疫茶包的保康生醫以實際行動支持臺灣農民,透過技術加值對的農產品,成為更高單價的漢方草本食材,進一步提高臺灣農產品的附加價值。

蘇奕彰是開出「清冠一號」與「防疫茶」配方的靈魂人物,除了中醫藥研究所所長的身分,在此之前擔任中國醫藥大學中醫學系教授,二、三十年來投注於重症臨床醫療與學術研究,更是臺灣中醫教育改革與國際中醫科學體質量表建立的重要推手。外界不太清楚的是,蘇奕彰從小生長在外界認為最窮農業縣的雲林土庫,原本打算退休後返鄉當農夫,用自家的幾分田地種植稻米與中草藥,所以對農業並不陌生。他看好臺灣農業技術,從不認為在種植中草藥的技術上有什麼困難,問題是理應跨部會產官學界合作的鏈條「全部斷開啊」,他感嘆。

中醫藥研究所所長蘇奕彰
中醫藥研究所所長蘇奕彰表示,必須透過學術研發為臺灣中草藥生產加值,方能以更高的品質、更低的成本抗衡進口中草藥。

支持產業化的整體策略基礎 國家投注科研進行加值

臺灣中草藥產業問題缺乏整體策略,蘇奕彰指出,過去農民種植中草藥後,多半想做成食品,比如丹參、山藥,卻因為無法市場運用,最後落入向總統或政府陳情的地步,為了解決這個問題,他認為必須用學術研發加值。加值有兩個目的,一是確保種植的品項可用,不只不輸其他國家種植,品質還要更好;二是因為品質好,進而能降低成本,「使用臺灣的藥材量只需要三分之一,中國的藥必須用足量,儘管人力成本比對方貴三倍,臺灣少了運費還有其他成本,還是能被市場接受。」

蘇奕彰舉例說明,茶葉要變成可以喝的凍頂烏龍,中間要有製茶廠,而農民種植的農產品要變成中藥廠可以使用的中藥材,也必須有農產品處理成為藥材的部分,藥材廠涉及農產品加工乾燥、炮製等技術,才能達成藥品規格,但臺灣目前並沒有輔導藥材廠,當農民種植當歸、魚腥草、薄荷,想交給藥廠、中藥商進到中藥房的時候,要如何確認是否符合規格成為問題,「所以產業上要有學術研究的加值,這個加值是讓農民不要白忙一場,種植的東西沒有用、不能用、不敢用。」

其次是藥廠有成本考慮,以科學中藥為例,國家健保給付藥費為每日37元,當中包含醫療院所調劑費、設備費,藥材也會耗損,因此當農產品變成中藥材交給濃縮科學中藥廠,必須考量成本控制問題,「這裡面有很多是中醫藥司藥證分級管理的各種審議規畫,藥廠有品管、沒有科研能力,農民更沒有科研能力,所以農民能種植什麼,我們要幫忙。」

蘇奕彰為此取經行政院農業委員會(簡稱農委會)花蓮區農業改良場(簡稱花蓮場),發現花蓮場輔導種植的黃芩,在中國需要2年才能收成,而臺灣只要1年,同時分析有效成分比中國黃芩更高,「成本剩1/2,若有效成分高出1倍,相當於我們有4倍的競爭力。」

藥用或食用大不同 種下去就要對的品種

蘇奕彰強調,要以國家力量幫助產業發展,「從種下去的東西就要對,還要告訴農民應該提供什麼樣的種植條件,必須在什麼時間收成,」這些都要有科研資料的支持。中醫藥研究所目前正投入科研工作,直接與各地農事單位及農民接觸,將臺灣已經成熟種植、產量較高的中草藥材料,從種植的品種(基原)一路追蹤,包括每個月生長的成分濃度,全部進行科學數據分析,「如果這個藥草原本要種植9個月,但我們發現6個月後必要成分的濃度上升不高,等於6個月就能進行採收,這樣一來等於降低成本。」

為了一一解決中草藥產業,從農產品變成藥品,再從藥品到科研的問題,除了協助種植的品種,中醫藥研究所也可協助後續中藥廠的藥證管理階段,提供品質控制或是表面劑量控制的數據參考選擇,使中藥廠更相信臺灣生產的中藥材。蘇奕彰明確指出食品用與醫療用的中草藥特性有所不同:「如果要變成食品使用,活性成分要求標準不用太高,但藥品用藥就必須達到醫療用的活性成分,才會有價值。」他相信一旦做出市場價值,即使農民不願意自己投入,也會有企業界願意投入與農民一起賺錢。

談到市場價值創造,蘇奕彰回到「清冠一號」成功的例子指出,中醫藥研究所的藥物研發角色仍將持續,更進一步考慮疫情結束後,投入「清冠一號」與「清冠二號」抗流感的效益測試。目前「清冠二號」已完成藥理測試,成為治療肺部纖維化、嚴重阻塞性肺病的藥物,基本確立未來有很大的市場,也因為市場已經確立,「這時才能回過頭來跟農民談,你們只要種植品質跟成本符合藥廠需求的產品。」他透露,中醫藥研究所已向科技部申請通過,自7月起推動以「清冠一號」重要藥物銜接農業栽培的智慧農業計畫。

衛福部國家中醫藥研究所團隊
衛福部國家中醫藥研究所團隊規畫進一步投入清冠一號和二號的抗流感效益試驗,也將推動以清冠一號重要藥物銜接農業栽培的智慧農業計畫。

養生保健風潮夯 專業加值研發有利基

位於臺南市永康區的漢方茶製造廠保康生醫,早早看到中草藥市場的價值,以及市場技術的門檻,從2011年成立,最初幫客戶代工生產,包括生技公司、中醫診所、藥局通路、連鎖餐廳,乃至於地區農會或自有品牌小農,進化到成為擁有自有品牌的生技公司,致力於臺灣當地特有的農產品多元加工,以及藥食同源中草藥的開發設計,產品涵蓋草本漢方茶包、料理藥膳包、漢方零食等。

營養師出身的董事長高嘉凰,在就讀嘉義大學食品科學研究所時,專門研究黑豆的機能性開發,因此創立保康生醫時的第一個訂單,就是為客戶代工開發的黑豆茶。

高嘉凰指出,做機能性開發和一般食品講究的重點不同,以抗氧化能力為訴求的黑豆茶,所選擇的黑豆是臺灣品種「台南3號」青仁黑豆,有別日本品種的大顆黑豆,雖然顆粒最小,抗氧化成分卻是最高,「黑豆的豆子是蛋白質為主,有效性則在種皮,愈小顆的黑豆種皮愈厚,所以愈小顆的營養成分最高。」同時,為了避免機能性成分和抗氧化能力在重烘焙的過程中流失,保康生醫開發低溫炒焙方式,成本增加且耗時費工,但完整保留黑豆的機能性。

高嘉凰
高嘉凰是營養師出身,強調從事機能性開發不同於一般食品製造,除了製程要求高,更須跨單位合作試驗,證明產品的有效性。

保康生醫不惜重本,除了將歷年代工的利潤投入開發,也以科研方式「借力使力」證實自己產品的有效性,食品技師出身的總經理林信宏表示,今年獲得農委會銀髮友善食品標章的「芭桑代謝茶」,就申請了臺南市地方型產業創新研發計畫,委請南臺科技大學跟屏東科技大學進行動物性試驗與化學性分析,確立所使用芭樂葉和桑葉的降血糖功效。

臺灣農民的素質是保康生醫選擇在地芭樂葉的主要原因,為確保芭樂葉的品質,保康生醫選擇與高雄芭樂農契作,從採收到保存都確保無毒的方式,以每公斤約500元的價格收購芭樂嫩葉,林信宏說:「臺灣農民不是不會,只是不懂怎麼做,只要教他,真的比中國可靠一千倍。」高嘉凰表示,保康生醫與農民合作的方式,會先讓農民拿到一筆錢,提高改進生產流程的意願,同時幫農民找出證明經濟價值的文獻和研究期刊,請農民按照標準方法收集回來,使得原本在芭樂果農眼中習慣被丟掉的芭樂葉和疏果掉的小土芭樂,變成可用且有附加價值的產品。她認為臺灣有很多特色產品,只要選擇對的原料,都有這樣的實力。

漢方防禦茶
保康生醫是取得FACS第二級品管驗證業者,根據國家中醫藥研究所提出的8種防疫茶配方生產漢方防禦茶的同時,也謹守法規、不逾越過度宣稱療效的分際。
保康生醫生產流程
保康生醫精心研發、設計與把關每一道生產流程,包括原料檢驗(上)、乾燥(中)、低溫焙炒(下),做到每一份產品的品質保證。

法規要求須注意 食品使用不宣稱功效

中草藥加值產品功效的宣稱,常成為銷售時的困擾,保康生醫是通過衛福部食品藥物管理署食品衛生安全驗證管理系統(FACS)、取得第二級品管驗證證書的漢方茶製造業者,林信宏坦言,衛福部對於食品的要求規範,一般民眾相當容易踩地雷,例如茶包,從產品名稱到標示內容以及廣告描述,坊間常見的「健康食品」和「防疫茶」,其實是官方認證的專有名詞,不能隨意使用。所以保康生醫所開發的產品,也只提供使用建議,以癒後保養之類的簡單字眼進行推廣,不會明確宣稱功效。

若想簡單認知到底哪些中草藥可用於保健食品加工,就是依照衛福部「可供食品使用原料彙整一覽表」,確認「可用或不可用」、「可用但部位為何」、「是否有限定使用」以及「有無警語」。他舉例,民間流行食用的「桃膠」,在官方公告其實是「不可用」,已經註明「尚未確認安全性」;杜仲是常見中藥材,若以食品加工形式,可使用杜仲葉,但藥材類的杜仲片不可使用;限定使用的例如金銀花,可供茶包或藥膳包,限定不能作為食材料理;至於加註警語很常見,比如蘆薈,就限制孕婦不可使用,又比如黑豆牛蒡茶,會特別加註「腎臟病患請遵循醫師建議後使用」。

林信宏
林信宏提醒,若想確認哪些中草藥可用於食品加工,可參考衛福部「可供食品使用原料彙整一覽表」,避免不小心觸法受罰。

保康生醫在食品加工的專業性,已累積不少與地區農會或農民團體合作的案例,例如臺南東山區農會的桂圓薑母茶與桂圓喉糖、屏東地區的老蘿蔔藥膳包等,林信宏表示,近兩年農委會已開放農民進行農產品初級加工,能進行簡單的乾燥,若想進一步更細緻化的開發,如機能性保健功效,可考慮與保康生醫合作討論或協助開發,透過複方或劑型的多樣化來增加產品的競爭優勢。

芭桑代謝茶
保康生醫生產的芭桑代謝茶、藕好蒡調質茶和黑豆牛蒡順暢茶,獲選為2022年銀髮友善食品,不僅營養適口、功效有認證,也符合嚴選在地食材的標準。

更多文章請見《豐年雜誌》2022年8月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