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間小路
封面故事
經典風格:具年代感的時光記憶,今已淡出城市推薦路樹之列。
Ficus microcarpa 榕樹
在臺灣幾乎四處可見。長壽,喜高溫多溼,生長快,耐修剪,枝葉密適合遮蔭。根淺易竄且有氣根,長期易將他物包覆,樹體常長成不規則狀。
可曾注意過,從出門到回家,一天究竟相遇過幾棵樹?這些堪比生活鄰居的草木、樹群,你跟它們,熟嗎?
栽植豐茂的植物於城市,除了有益生態多樣,也是讓人們可以暫離水泥、科技冷酷生活的紓壓綠境。「一花一世界」,心靈在綠意裡沉澱,可以思考得更透澈,藉以壯碩我們的身體與心理。
有沒有那麼一棵樹,是希望身為臺灣人一定要認識的?「阿里山上那株超過一百二十歲的染井吉野櫻。」長期投身樹木救治、保護工作的「樹木醫」詹鳳春滿是珍惜的說,這棵樹是全臺灣最老的櫻花樹,見證了阿里山歷史、文化發展。「從故鄉東京抵達臺灣阿里山,耗費數十年終於適應高山氣候。曾面臨枯死危機,但熬過重症,奇蹟似的復活。」
「行道樹或景觀植栽,通常來自各地方種苗場,樹木照顧到一定程度,再運送至需求單位種植。」「台灣樹木種源保育基金會」常務董事兼執行長鍾年鈞愛植物成痴,耐心為我們說明行道樹在島內遷移的費工過程,不夠,更身兼起「生態導遊」,熱情邀請我們走入產地,看看這些路樹的故鄉風景。
人物
春天是菜蔬極美的季節。草木萌芽,葉菜類紛紛開花,二月到四月正值芥藍花上市,一大把賣五十元,能吃好幾餐。
小時候只知芥藍炒牛肉好吃,卻不知道芥藍花也可以吃。有一次跟父母去鄉下,採回一大把盛開的白花芥藍,美極了,草花有一種恣意的生猛氣勢,抽高的花梗上星星點點,素樸又聖潔,怎麼大家沒有想到可以栽培來做裝飾用切花呢?
念戲劇系時,有一堂課老師帶我們去花市,給我們一個固定額度,讓每個人自由挑選自己喜歡的植物。
在花市裡仔細尋找,與自己頻率相近的植物,最後帶走了空氣鳳梨。花市老闆說,這種植物好照顧,不需要放在水裡、土裡,在空氣中就可以生存。
當所有人拿著一盆一盆的植物,走出花市集合,我只拿了一株握在手上,不用提袋,小小空氣鳳梨,就這樣被我拎出來。
迎接舊曆新年,思索著寫個開運文章應景,想起日本逢年過節常出現的達摩不倒翁。念頭一來,開啟了達摩「雷達」,我在住家附近商店、友人剛入厝的新房,陸續偵測到了達摩身影,原來達摩與我們很親近,這個小發現讓我頗驚喜。
達摩為中國禪宗初祖,飄洋過海到了日本,形象變得很Q,而且還成了圓夢大使。日本人認為圓滾滾的達摩不倒翁,倒了立刻站起來,不為困境打倒很勵志,向祂許願一定能實現。
清晨六點,清水第一公有市場地下室還是暗的,但最角落的攤位已經亮起燈光,這裡是一一二號「黑豬王」,幾位早起的客人耐著性子排隊。年輕女子正俯首分切砧板上的豬肉,神情專注,俐落修除豬肉邊角多餘的筋膜、脂肪,手起刀落、大力剁塊,桌面為之震動,接著輕柔捧起豬肉秤重、裝袋,交到客人的手上後,她抬頭明媚一笑:「謝謝!下一位,姐姐妳想怎麼煮?」
土地
從竹崎站到阿里山國家森林遊樂園區之間,除了中途的奮起湖站,就只有交力坪站有派駐人力,辦理票務與行車運轉的工作。由於車站規模較小,「一人小站」的工作日常,成了許多人心中的好奇。
家離山邊那麼近,一定很棒吧?我也這麼想。
大肚山和我的老家同屬海線,一直是臺中夜景勝地,但直到接觸越野跑,我才知道這裡也是在地跑者的熱門訓練地點:難度低、可跑性高、路線多變,而且距離我家只要車程二十分鐘。很棒吧?
然而,每逢假日有空,我往往還是捨近求遠,往谷關或泰安跑。
據統計,全臺老樹,主要是平原聚落中,綁上紅布條的那些大樹公,前四名的樹種為:榕樹、樟樹、楓香、茄苳。這每一種,確實都深刻交織在平民生活中。
日本人以溫帶民族的眼光,認為臺灣的亞熱帶意象,以榕樹和茄苳為代表,日治時曾大力推廣種植。然榕樹的根系兇猛,在擁擠的現代都市被漸漸淘汰,而茄苳留了下來。
說到貓頭鷹,除了平安、吉祥等象徵,第一時間想到的是「哈利波特」中的信差「嘿美」,雪白蓬鬆,乖巧有靈性,每次出場送信都讓人被可愛爆擊。全世界貓頭鷹有一百三十多種,臺灣就有十二種。
飲食
好友的母親饋贈了我一大包干貝,顏色金黃,個頭飽滿,散發帶著甜味的香氣,這也是香港人所謂的「瑤柱」。將近過年時,我便想著要復刻媽媽以前的年菜「干貝燴蘿蔔」,當她還健康的準備各式年菜時,總要堅持這一味,把白蘿蔔挖出一球一球的,和已經料理好的干貝絲燴在一起,再勾芡使湯汁濃稠,最後撒上蔥末,就盛盤上桌了。
長大以後才慢慢喜歡逛菜市場,小時候跟著母親去傳統市場,覺得油膩、混亂,人潮洶湧,不像超級市場舒服又有冷氣吹,所以很不愛去菜市場。
然而,等到自己有經濟能力,開始掌杓以後,才稍稍踏進「懂吃」的階段,傳統市場在我眼中的形象立刻轉變成寶山。
週末到勃根地訪友,朋友帶我去一家道地的小館,嚐到了極美味的「燉牛犢頭肉」。這是一道將小牛頭所有能吃的部位去骨留肉捲成一圈,切片後和蔬菜一同燉煮的料理。聽起來好像很可怕,但膠質滿滿入口即化,有點像半筋半肉的清燉牛肉。
若說要去「鳳山市場」,當地人或許會多問一句:「第一還是第二?」老一輩則可能問:「『兵仔市』還是『公園仔』?」
戰後,諸多軍事學校設立在鳳山,讓第一市場成了阿兵哥的伙食採買地,連帶布莊也經常有個業務──製作軍營內的蒸饅頭布。而第二市場的所在地原為公園,國民政府來臺後,攤販陸續進駐。
藝文
週末到勃根地訪友,朋友帶我去一家道地的小館,嚐到了極美味的「燉牛犢頭肉」。這是一道將小牛頭所有能吃的部位去骨留肉捲成一圈,切片後和蔬菜一同燉煮的料理。聽起來好像很可怕,但膠質滿滿入口即化,有點像半筋半肉的清燉牛肉。
我們常常讀到一些「法國女人吃不胖」的文章,但法國料理重奶油的傳統,怎麼可能吃不胖?像早餐的可頌麵包要好吃,奶油是它最重要的靈魂。那有沒有一種可能,法式料理的量很少,所以法國人吃不胖?還是法人的運動量較大?
歲末,有一些新的際遇,也有一些故人離去。如何才能讓人從分離的悲傷中重拾希望呢?來一個肉桂卷吧。
每逢天冷,我就會翻瑞蒙卡佛的短篇小說集《大教堂》,當然是為了重讀〈一件很小、很美的事〉,小說裡的女主角因為遭遇劇變,忘記去取給兒子訂作的生日蛋糕,蛋糕店師傅不明其委,以為對方是棄單奧客,雙方本將大吵一架的火爆場景,最後化解於蛋糕師傅端出剛烤出爐的肉桂卷、請主角夫婦品嚐的溫馨時刻。
小時候,母親喜歡熬鮮魚湯,加入大量的薑片,可以行氣、暖身。父親也常說,當兵時若行軍淋了雨,部隊必定煮薑湯給士兵暖身,而嗜甜的父親少時最喜歡的夢幻零食之一,即是薑糖。我讀著外國小說,裡面過聖誕節必有薑糖和薑餅人,聽起來就是美妙之至的食物。可惜,我真怕薑。
各期雜誌
端一杯咖啡,靜坐在公園長椅,光線穿過背後樹林,攀爬過肩膀、輕咬手背,莫名感覺微微溫暖,抬頭,發現地上的光影都是,枝枒與樹葉的形狀──城中高壓生活偶爾需要短暫逃離,我們好像總不自覺會循著有樹林立的綠徑而去。
這一期綠意散步學,想帶著長居城市的鄉友一起漫步這座「植物園」。開門見樹,理解城市植栽、路樹的脈絡與來歷。
身處海產豐饒的美麗島嶼,洋流與季風推送,餐桌上迷人的風景,總有一兩道鮮美得讓人口齒生津的時魚海鮮。不過現今,隨友善環境和漁業永續觀念興起,應該怎麼做,才是落實關懷海洋,以及永續海鮮的識魚、食魚之道?跟著《鄉間小路》,我們邀請各有美味「手路菜」的海鮮主廚,化身餐桌邊的「侍魚師」,細說他們挑選食材時的海洋關懷與理念故事。
雖說現今可以看到的年糕百百款,街頭小吃的韓國辣炒年糕加魚板、江浙餐館裡雪裡紅炒寧波年糕,甚或日式百貨唐吉訶德裡,隨著新年起始陳列出的各式日本鏡餅裝飾……但說到年糕,臺灣最經典的代表,終究是傳統口味的甜年糕(甜粿)吧。那黏稠、彈力十足,來自糯米的延展特性,加上糖的甜蜜風味,臺灣人為生活奮鬥的堅韌與熱情,盡在其中顯現。
冬日必嚐的草莓,酸甜滿溢彷彿通往天堂的階梯。島內流通品種繁多,風味、口感皆各自有迷人之處。不僅新鮮草莓,季節一到,街頭小攤、咖啡廳、甜點店的草莓飲食創意盡出,生活相遇各種「莓」好,一場喜氣洋洋的紅色派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