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有六十多年歷史的八卦大佛,近年經過整修煥然一新。
土地
【神明好農情】八卦大佛的秘密

八卦山大佛是很多人的兒時回憶,日前到彰化市,在市區街道遠遠看到大佛的頭從招牌群中冒出,越接近身形越大,彷彿兒時老友的招喚。我對老友的印象已模糊,臨時決定趁空檔拜訪。

走到大佛下,仰望大佛,還是印象中的巨大,一九六一年落成,仿日本鎌倉大佛設計,為釋迦牟尼佛像,不同的是鎌倉大佛為銅鑄,八卦大佛則以混合鋼筋水泥建造。去年大佛整修,漆色煥然一新,帶點金屬光澤的紅黑調,在烈日下呈現很陽光的巧克力膚色。

那幾天天氣冷到水面都凍成一層薄冰了。
土地
【山路食藝】撿回來的一頓飯

去年跨年前的四天「南二段」行程,應該會是我這輩子最難忘的經歷之一。

出發前知道第一天會下雨,第二天起就放晴。時值深冬,本來就冷。對登山的人來說,這樣的天氣是可接受的。誰知道,最後寒冷和風雨的程度都遠超想像。第一天從向陽登山口出發,中午途經嘉明湖時,我已經冷到發抖,往拉庫音溪山屋時,沿途只剩一片白霧,道旁植物掛著冰霜,強風呼呼,我的輕量登山傘不慎脫手,隨著冷風在空中翻滾,消失在山谷中,忍不住氣得大罵髒話,狼狽抵達山屋。

土地
【山羌交友記】時光的隧道

與友人們搭上火車,去了瑞芳。印象中很遠的地方,火車移動間才發現,原來半個小時左右就可以抵達,一點都不遠。搖搖晃晃,跟著窗外風景,進入一片綠意,天氣很好,說走就走的旅行這樣開啟。

有時為一間店,有時沒明確目的,只因某個地名,就搭上火車,帶自己出去走走。沒有預設的出發,總得到最真實的感受。熱就是熱,下雨便迎著雨,遇到什麼天氣,就乘著那樣的風前進或駐足。

嘉義椪皮麵
土地
【地方臺味】嘉義椪皮麵

因為層層不可細數的緣由,麵食一直在我行動菜單上,有一席之地。記得那時於嘉義民雄求學,在家庭與學院往返,民雄車站是中繼點,往右是陽光空氣震蕩的學術之旅,往左便是均衡身心的小吃集散地,日子就這樣一天過著一天,火雞肉飯、鐵板燒、芋圓、當歸麵線,一家替換一家。

「椪皮」就是炸豬皮,閩南語辭典寫為「磅皮」(pōng-phuê)。民雄椪皮麵的椪皮,是將炸得脆爽帶勁的肉皮滷得入味發亮,以取代肉。

蘋果樹下的,是夏娃嗎?
土地
【菜市人生場】天使插翅也難飛──臺南佳里中山市場

善化人我,只熟家鄉鄰近兩、三區,地理位置再向外推一圈,則非常陌生,因此今日前往佳里區時,還想它或許地處偏僻,頗有預備探訪鄉間之感。

豈知,剛抵達位在佳里中心地帶的中山市場,立刻脫口而出:「好……強……」自此,「好強」二字不離口,臺南市五處百年市集,唯一位處市區外的,便是中山市場,兩百多攤全年滿租,在這也無節慶的平常日,便滿場吆喝。百年市場,不乏光復初期開業的米苔目、七〇年代起家的肉圓。四十年歷史,幾乎要是此處店家的基本盤。

晒麵線已經是澎湖西衛里的代表風景。
土地
【菊島喫風土】海風與陽光交織出的澎湖麵線

我對食物有些小小執念,像是吃慣了澎湖麵線,就不太能接受其他軟軟爛爛的麵線。除了口感差異之外,最特別的便是澎湖麵線入口前的那一股鹽水香氣,很是誘人食慾。

「海風鹹鹹,晒出來的麵線不用加鹽」從小聽著阿嬤叨唸,一直以為是老人家節省,直到長大自己在臺北的小廚房開伙,被母親耳提面命煮麵線不要再加鹽,才知道煮澎湖麵線真的不用加鹽便已有滋有味。

善息堂.寺外觀主體為紅色,周邊綠意盎然。(照片提供 善息堂.寺)
土地
【神明好農情】當仙公遇到偶像劇

近期上演一齣鬼屋主題的偶像劇,搞笑中帶靈異劇情,劇中有穿著道袍的道士,也出現宮廟畫面。常到新北市郊區登山的話,應該不難認出那就是土城山上的地標「善息堂.寺」,許多登山客喜歡來此休息、參拜仙公或賞花觀鳥,安頓好身心再下山。

善息堂.寺座落大暖山系龍泉溪谷,周遭是自然美景,主祀仙公,即呂洞賓,又稱呂祖、孚佑帝君或純陽真人。祂身分多元,既是唐代道教丹鼎派祖師,也是民間傳說的八仙之一,還並列五文昌之一。

斜坡處是阿伯的一小區茶園。
土地
【四方茶話】初訪家族中的茶農阿伯

阿伯的本名顏永興,跟我父親是同輩的親戚,因為要寫茶專欄的機緣,在父親居中聯繫與陪同下,終於第一次見到這位長輩。

阿伯的茶園總計約有三甲,分散在石碇區的幾個地方。拜訪當天,他帶我們彎入水底寮的一個小岔路口,看看其中一處離路邊比較近的茶區。為了改善土質,阿伯使用合法範圍內的有機肥,主要成分是米糠跟麥麩。

問到阿伯當初是怎麼想要種茶跟做茶,阿伯說:「原本是看到自己的爸爸做得很辛苦,想幫忙,後來對茶很有興趣。」

愛玉亭的斗大招牌,還有橫樑上滿滿的登山隊布條。
土地
【山路食藝】不只是愛玉

久聞東埔愛玉亭大名,但那次我和兩位朋友相約從東埔攀登郡大山時第一次到訪,早上還不到七點抵達登山口,看到斗大的「古道愛玉亭」招牌,還有老闆娘中氣十足的吆喝聲,我才知道原來這家小店這麼早開。

我們的行程避開了車程遙遠又顛簸的郡大林道,捨棄傳統的入門走法,選擇從東埔爬升超過兩千公尺的「硬斗」路線,預計要在山上紮營兩天,回程則下開高山接回東埔開高巷,走一條小環狀路線。當時不確定幾時才會下山,所以我提議,先吃碗愛玉再上路吧。

土地
【山羌交友記】店貓

與友人們去了一間在海邊的咖啡店,聞聞海風,看著眼前的藍天白雲,度假感立刻開啟。晒著暖暖的太陽,正準備走去點餐,發現吧檯上坐了一隻貓。輕輕摸了摸牠的頭,讓牠嗅一嗅手上的味道之後,接著翻開菜單,第一頁就寫著貓咪的名字,以及以牠的造型和花色做的甜點,真是完美的貓店長,竟然還有一系列小周邊。

高雄大碗公冰。
土地
【地方臺味】高雄大碗公冰

小時候阿公很愛帶我從西子灣的渡船頭搭船去旗津,有時中午太熱就吃大碗公冰當午餐。從港務局退休的他曾告訴我,以前大碗公冰那邊是製冰廠,沒什麼錢的水手就自己帶著碗公去冰廠裝冰消暑。後來那一帶就自然開起了冰店,而且越做越大碗,巨大的碗公盛著尖尖的「冰山」擺在桌上,硬是比坐著的你還高上一些。

看著「滿山遍野」的水果,你心裡有了與平時吃冰不同的感受,此刻你彷彿成為一個挑戰者、登山者,要靠著撿拾路上的水果來征服這座五彩冰山。

驥園川菜餐廳有名的雞湯,標榜用老母雞與火腿熬成奶白色湯。
土地
【飲食身世錄】還要稱「金華」火腿嗎?

在江浙餐館裡,一翻開菜單,便能見到菜色裡有「火腿」的蹤跡,像是蜜汁火腿、醃篤鮮、火腿蠶豆……用到陳年火腿的比例特別高,幾乎成為江浙菜的重要識別之一,只是不同菜色需求的火腿熟成程度不同,有的用「家鄉肉」(新腿)、有的則用陳年火腿。
有句話說:「唱戲的腔,廚師的湯。」不同菜系會用不同湯頭烹製菜色,江浙菜則會用金華火腿、老母雞熬煮成奶白色的金華火腿雞湯。

最常見的草莓乳脂鬆糕。
土地
【異鄉人英式餐桌】Trifle乳脂鬆糕

讀哈利波特的時候,常常看到裡面提到乳脂鬆糕。照字面上來看,很難想像到底是什麼樣的食物,曾以為是一大塊鬆鬆軟軟加上鮮奶油的蛋糕。到英國之後,才發現Trifle的真面目與鬆糕並無太大關聯,而是一種放置在透明容器內,由各種食材層層堆疊而成的豐富甜點。

剛開始與Trifle的相遇並不算浪漫,我灰頭土臉、飢腸轆轆的從學校回家,照常去宿舍附近的Tesco(平價連鎖超市)買晚餐食材,瞥到裝在透明大碗公裡的Trifle正好打折。

從江浙菜領悟何謂「看了就飽了」。
土地
【菜市人生場】我與市場跳恰恰──臺北南門市場

南門市場與我,經常保有一種亦近亦遠的關係。大學讀戲劇系,不時要到國家戲劇院看戲,與其相對的南門市場門面,再熟悉也不過了。然而自從有次入內逛了一圈,被物價嚇到的大學生,從此只上二樓吃「合歡刀削麵館」。

日治時期建起的「千歲市場」,歷經多次改建,在戰後更名為南門市場。自中國遷來的住民,將家鄉味帶來,各省老字號店家在此雲集,南門市場扎扎實實成了中菜基地。

金獅陣結合宋江陣武術與獅頭演出。
土地
【神明好農情】功夫金獅,舞動西港香

今年又到了三年一科的「香科年」,在四、五月熱鬧整個臺南。傳承數百年的臺南香科,不僅神明出巡遶境別具特色,伴駕的文武藝陣更是有看頭。這段時間,境內居民與宮廟發動陣頭參加,遶境前還得苦練武藝數月,全體動員不分男女老幼一起開心的團練。

所謂「香科」,指的是「刈香」與道教「法事科儀」。臺南香科包括蕭壠香、學甲香、土城香、麻豆香與西港香,合稱「南瀛五大香」,舉行的日期與科儀不同。

壯闊美麗的八通關草原,也是壓垮我那天體能的最後一根稻草。
土地
【山路食藝】泡開一片如山的食慾

輕量化必須捨棄上山烹煮的樂趣,帶上山的食物不外乎乾燥飯、能量棒、即溶飲品,講求快速、輕便、高熱量,進食這件事變得非常功利。

我第一次嘗試輕量化,是某次獨攀八通關山、大水窟山和秀姑巒山三座百岳,俗稱「八大秀」,通常需要四天才能完成。我規劃飲食,是以攝取有用的熱量及不製造多餘重量為目標,開出來的菜單不外乎是:早餐能量棒、午餐更多能量棒、晚餐乾燥飯。這種吃法在開始風行輕量化的登山界已是顯學。

土地
【山羌交友記】公園

在城市裡想深呼吸時,我會用眼睛、鼻子和耳朵去尋找:走著,發現眼前被大樹籠罩,空氣呼吸起來帶有植物氣息,耳邊傳來蟲鳴鳥叫,就這樣在微風的呼喚下,走進公園。

近期我很常在下午時間晃出門,想坐在樹下,享受被自然包覆的感覺。一直以來我都覺得城市裡的人口太密集了,走到哪裡都是商店,好像總要透過一個緊接著一個的消費,才能與世界產生連結。

豐盛的星期天烤肉。
土地
【異鄉人英式餐桌】星期天烤肉

在英國,尤其是英格蘭地區,每到星期天許多餐廳與酒吧都會供應星期天烤肉(Sunday roast)。這是一整盤由牛、豬、羊或雞肉,加上兩三種蔬菜(通常是紅蘿蔔、高麗菜與馬鈴薯),與蓬鬆柔軟吸肉汁的約克夏布丁(Yorkshire pudding)組合成的豐盛料理。既然都叫烤肉,顧名思義肉類都是烤製而成,配菜有時水煮有時一起烤製,並一定會淋上肉汁。

英國的烤肉相比臺灣路邊炭烤或是桶仔雞,顯得秀氣,直白一點也可說是清淡。

老闆十四歲兒子的墨寶,裝框使用數年至今。
土地
【菜市人生場】三民街的乾女兒──高雄三民市場

我出生以前,爸媽曾住在三民街附近,我卻遲至年近三十,才發現它的好(吃)。

傍晚,來到這當地人都親暱稱它「三民街仔」的小路,兩側攤販排得滿滿:燒肉飯、燒麻糬、燒馬蛋、意麵、黑輪、蝦仁羹、當歸鴨、粉圓冰、檸檬汁,露天小攤做食物不馬虎,動輒開業數十年,是不少家庭至少兩代人的共享滋味。

賣香菇雞湯的老闆,身材激瘦、頭髮蓬爆,緊身褲與白布鞋,和音響放送的迪斯可舞曲、英文老歌十分搭配。

位在外垵山頭上的三仙塔,具有鎮風擋煞的功能,守護出海漁民們的安全,祈求豐收平安。
土地
【菊島喫風土】鎮風鎮雨鎮人心:石敢當的多種樣貌

澎湖人對於神靈的崇敬,從日常生活中的「石敢當」就能窺見一二。

老一輩的人敬天尊地,常以信仰的神靈作為規範行為的準則,漸漸養就人們對未知的恐懼,與敬畏大自然的態度。在澎湖四面環海、冬季風大浪高的特殊地理環境中,石敢當的存在,便是幫人擋去災厄。從現代角度來看,晚上太黑怕出門會危險,所以警告「亂跑會被鬼抓走」;冬天風大要小心,便在風口處建石塔提醒人們當心;不希望村民跑離村里太遠遇險,就在四周建造「五營」限定範圍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