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攝影 呂宛霖
澎湖以玄武岩地形著稱,海岸周圍多是險峻岩壁。
百萬年前海底熔岩迅速冷卻收縮,使岩體形成多角柱狀的陣列,稱為柱狀節理。無論是直的、彎曲的還是傾斜的,柱狀節理經過長期風化、海蝕作用,形成澎湖列島獨特地景樣貌,也造就了不少經典觀光名勝。像是遊客必訪的「大菓葉柱狀玄武岩」,是日治時期為了連接西嶼和馬公之間的海上交通,在大菓葉海岸建設碼頭期間,意外挖掘出來的奇景。
而我最常去的「小門鯨魚洞」則有個傳說故事。小時候聽阿嬤說,這個洞是鯨魚媽媽為了找尋擱淺的小鯨魚而撞出來的;海水是鯨魚媽媽的眼淚、海浪是哭聲……這個傳說深深震撼了我,雖然知道這不過是個海蝕洞,但每次來到這裡,心中還是會默默祈禱鯨魚媽媽已經找到小鯨魚團聚了。
除了地方故事與傳說外,觀賞柱狀玄武岩時,可以先注意「節理」部分。縱向的玄武岩柱狀節理發展良好,顯示熔岩水平流動的狀態;橫向節理的特徵則是下半部整齊,上部呈不規則並逐漸圓形化。而玄武岩上部若呈現球狀或被侵蝕,則都是風化或海蝕的證據。
另外,當岩漿從地球內部噴出至地表後,內含氣體散逸,造成岩體內大小不一的氣孔。地下水中豐富的碳酸鈣、鐵、矽等礦物質,流入氣孔沉澱結晶,經採石切割後,形成美麗的同心圓圖樣和花紋,這樣的「澎湖文石」之美,享譽海內外。
地質特色也造就澎湖石頭工藝創作的多元發展。
記憶中,奶奶家隔壁有一位滿頭亂髮、蓄著鬍子、膚色黝黑的阿伯,每天抱著石頭敲敲打打。銳利的眼神與專注的神情,讓年幼膽小的我每次經過他家門口總會加快腳步,怕被抓走。「養仔又在瘋,聽說公園在挖池子,裡頭有三顆大石頭挖不起來,他就去雕成龜,實在奇巧。」在一次阿嬤與父親的家常對話中,我才知道原來這位阿伯正是澎湖知名的雕塑大師「呂石養」,其作品古樸,使用鄉土素材反映海島文化特質,在文化中心、「東衛石雕公園」等地方都能看到。
此外,東衛還有著名的「文石五兄弟」。他們的父親一生從事文石探勘、加工的事業,而五兄弟也跟隨父親腳步各展所長,打磨玄武岩、文石,更另闢文石雕刻的創作格局。
作者 呂宛霖
土生土長澎湖人,大學起滯留臺北,途中短暫旅居神戶、倫敦,喜歡體驗世界各地不同的美食文化、熱愛下廚。現役編集者,比起寫作更喜歡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