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攝影 王曉鈴
農曆七月是俗稱的鬼月,民間相信鬼門開期間,俗稱好兄弟的孤魂野鬼來到人間「放假」。普渡現場會準備很多好料讓好兄弟飽餐一頓,其中有一碗神祕的湯,湯裡只放了空心菜,看似平平無奇,卻是人們款待好兄弟的暖舉。
空心菜湯是為好兄弟特製的,雖說是湯,但沒有任何調味,不加蔥蒜,不打蛋花,只用熱水稍稍燙過,有些地方甚至不切段,直接使用整把菜浸在湯水中。
為什麼是空心菜呢?道士朋友伍玉祥指出,任何食物到好兄弟口中,都會像火燒,普渡時必須有「放焰口」等科儀,讓好兄弟打開食道,才能吞吃食物。空心菜湯可退火,象徵「呷涼ㄟ」,讓好兄弟能消消焦渴之火。
另有一說更暖心。好兄弟跟人一樣,也愛吃山珍海味,有好吃的當然先搶去吃食,只有沒滋沒味的空心菜湯不會搶,可以留到最後,如此一來,晚來或者殘缺體弱的好兄弟也有得吃。正因為空心菜湯是給好兄弟享用,而衍生出一句臺語俗諺:「做鬼搶無蕹菜水。」蕹菜即空心菜,用來教訓人動作太慢、太慵懶,好比搶不到空心菜湯的鬼,連最後的機會都沒有,實在很沒用。
空心菜湯還有個說法,因為菜莖中空,沒有心,表示「無心留你」;故意不煮熟,表示「半生不熟」。用這碗湯告訴好兄弟,可以請你吃飯,但畢竟人鬼殊途,吃完後還是要請你離開。
在明代小說《封神演義》中,有兩章回〈妲己設計害比干〉與〈太師回兵陳十策〉,便是拿「無心菜」作文章。
故事背景在殷商時代,妲己為除去忠良比干,騙紂王自己有疾,必須吃玲瓏心才能治癒,而此心只有比干有。紂王聽信妲己,逼迫比干取劍挖心。由於比干事前喝下姜子牙給的符水,因此護住性命沒流血,他把心摘了之後,憤怒的往地上一丟,就乘馬離開了。
取心後的比干,在路上遇見一位婦人提菜籃叫賣著無心菜。比干聽到無心菜,停下問婦人:「人若是無心,如何?」婦人答:「人若無心,即死。」比干一聽大叫,摔下馬流血慘死。
比干看到的「無心菜」,應該就是空心菜。根據胖胖樹〈最熟悉的陌生菜──空心菜〉一文,空心菜的故鄉在東南亞,後來傳進東亞,宋代植物書籍開始出現相關描述。假設宋人開始吃空心菜,吃到明代被寫進小說,也算合理。
作者 王曉鈴
艋舺人,路過寺廟拜拜是日常。資深旅遊記者,採訪途中拐彎看廟是經常。研究宗教文化,思考土地農事與神同行是正常。著有《日本珍奇廟》、《從弘法寺到天后宮:走訪日治時期臺北朝聖之路》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