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明好農情】穿越時空朝聖西門

臺北市天后宮在西門町鬧中取靜。

臺北市天后宮在西門町鬧中取靜。

文字╱攝影 王曉鈴

臺北市西門町的新潮時尚離我越來越遠,但我還是喜歡來西門町,原因是這裡有廟宇,即使遊客來來去去,流行變來變去,但是廟宇始終靜靜的在這裡,守護傳統守著你,與熱鬧商圈形成強烈對比。

西門町之名來自日治時期,一九二二年設立臺北市劃分的新行政區。假如讓時光往回走,回到日治時期的西門町,當時的西門町是日本人聚集處,有劇場、有夜店,是娛樂休閒的地方,也是佛寺、神社聚集的朝聖地。

我在前輩攝影家李火增的鏡頭下,看到一九三○至四○年代的西門町,有和服女子與日本僧侶,穿梭日式佛寺前,那是今日不復存在的弘法寺;還有慶賀新年的人們,背景是神社鳥居,瞬間以為是日本某地的風景。

要走訪日治時期佛寺、神社的線索,可以從捷運西門站最擁擠的六號出口出發,穿越逛街人群往成都路方向直走,在接近西寧南路處,看到騎樓下出現石獅,那就是「臺北市天后宮」了。

現在的天后宮是媽祖地盤,但這個地點曾是弘法寺所在,當年日本人所拜的弘法大師,現在在左側殿享受臺灣式香火,常有祂的日本同鄉特地來拜訪。走進廟裡,一定能感受與外頭不同的氛圍,是繁華商圈裡的一處淨土。

回到六號出口,往成都路對面走便是「西門紅樓」了,舊名西門市場,是日本人所建的新式公共市場,由八角樓與十字樓組成,從前鄰居是稻荷神社。根據林承緯老師在〈臺北稻荷神社之創建、發展及其祭典活動〉一文指出,這是一間由庶民為祈求商業繁盛,所打造的民俗神道宗教設施,從東京羽田的穴守神社本社分靈而來。二戰毀於空襲,日後拆除消失無蹤。

再往中華路與長沙街交叉口走去,遠遠可見假山上的鐘樓,那便是西本願寺廣場。日治時期這裡曾是壯觀的日本西本願寺,正式名稱「淨土真宗本願寺派臺灣別院」,戰後日僧離開,佛寺建築還保留著,直到一九七五年毀於火災。

這個空間長期被占住、搭違建。住民做起賣吃的生意,對老萬華來說,說起這一帶就想起饅頭、包子之類的外省吃食。如今已成散步遛狗的公園,昔日的佛寺風采,從臺基、參道、鐘樓與樹心會館等遺跡還不難想像。

西門紅樓曾與臺北稻荷神社為鄰。
西門紅樓曾與臺北稻荷神社為鄰。
臺北市天后宮千里眼、順風耳,造型樸拙可愛。
臺北市天后宮千里眼、順風耳,造型樸拙可愛。

作者 王曉鈴

艋舺人,路過寺廟拜拜是日常。資深旅遊記者,採訪途中拐彎看廟是經常。研究宗教文化,思考土地農事與神同行是正常。著有《日本珍奇廟》、《從弘法寺到天后宮:走訪日治時期臺北朝聖之路》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