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餐桌上的產地】林家栗園:阿里山下的綠海膽

文字 何立翔/攝影 林韋言

溫柔而不過於炙熱的陽光灑落嘉南平原,碧空萬里。車沿臺八二線快速道路經國道三號轉臺十八線,很快來到中埔,轉進嘉一八二鄉道,續行一段,阿里山脈絡愈發清晰,轉眼便抵達了至今已傳承百年、臺灣著名的栗子產地,「林家栗園」。

第三代經營者林志賢說,曾祖父林長成於日治時期從阿里山區帶回種子,先在澐水的山坡地種下中埔第一棵板栗老欉,經長期不斷改良育種,並將枝苗分享給親友與鄉人,逐漸成為今日中埔盛產,光芒奪目的「黃金板栗」。

和門口激動的大狗打過招呼,我緩緩步入園區,一股芭樂清香撲鼻而來,瞬間還以為誤闖芭樂林。頂著一顆栗子頭的「阿賢」林志賢悠然現身。「哈囉……有聞到嘉明……湖的味道嗎?」阿賢說,那就是傳說中近似「高蛋白」的栗子花味道,「現在已經比較淡了,開花期濃到會讓你受不了。」他笑得和中埔的陽光一樣燦爛。

七月底的林家栗園,已掃除滿地斷枝、落栗,看不出三日前才遭強颱肆虐,阿賢苦笑說,農損粗估約有三成;抬頭望向枝頭,一球球帶著刺針、彷彿就要炸開的栗子嫩綠,栗蓬尚待開裂、未臻完熟可採,青翠中仍然生機勃勃,一如他的年紀,今年才過二十七。

盛開時期的栗子花,特殊香味在空氣中濃得化不開。
盛開時期的栗子花,特殊香味在空氣中濃得化不開。

一本萬栗,先沉住氣

「每年大約從八月中開始,一直到十月底這兩個半月,就是栗子最忙碌的採收期。」採收期的一天,重點在於拚上午:趁一早天氣還不太熱時,盡快開始撿拾、收集掉落在地上的栗子;還掛在枝頭上的也要檢查、辨識,確認顏色轉成褐色,或帶刺的栗蓬開裂得比較大了,就可以用帶金屬鉤的長竹竿輕敲樹枝,枝頭上的「海膽」,就會和額頭上晶瑩的汗珠一起無聲落地──如果沒有砸到人的話──就這樣一路拚採到中午,任汗水灑落整整兩甲地,直至阿里山邊的午後雷陣雨醞釀得差不多,準備傾盆倒下。

栗蓬開裂成四星狀,代表栗子足夠成熟,可以採收。

下午,戴上厚膠棉紗手套,就著西北雨聲,對採收好的栗子進行加工。栗蓬的刺針不容小覷,青綠色的稍微軟彈些勉強可觸,但成熟的褐色刺針堅實硬脆,一旦被戳到不但吃痛,刺還容易折斷,萬一斷掉的半截直接嵌在肉裡,可就不好處理;除去帶刺的栗蓬,才會見到熟悉的咖啡色外殼,剝開外殼後,還有一層薄薄的澀皮附著在板栗仁上。兩個半月密集的採收與加工成果,大約可達到五千臺斤,目前除了奶奶、父親、自己和妻子四人,還需要多請三到四位人手來幫忙,才有辦法應付得過來。

採收栗子的標準裝備:斗笠、手套、雨靴和長竹竿。
採收栗子的標準裝備:斗笠、手套、雨靴和長竹竿。
板栗栗蓬刺針無數,採收、加工時得戴上厚膠手套,否則被扎到可就得不償失。

那在非採收時期,都做些什麼呢?「主要是針對栗子樹做一些修剪、矮化的工作,不能讓樹長太高,長到二、三層樓那麼高沒辦法採收啊……」阿賢說,十月底採收完,十一月到十二月栗子樹會逐漸落葉,落到只剩光禿枝幹;二月時冒出新芽,三、四月左右會陸續開花,連開三期,一路開遍整個夏天,開到瘋掉。大約第三期時開始結果,直到八月中準備採收。

「過程中除了施肥、除草,也得適時噴點藥,讓地上的草不要太茂盛,畢竟除了討厭的猴子會跑來偷吃,栗子最怕的就是潮濕,掉到濕草叢裡很快就會壞掉,不能要了。其他的話,像花期時的病蟲害防治啦,還有,需要特別注意天牛,一旦被天牛盯上,整欉都會敗去……」熟稔栗子園各類農事,思緒也清晰有條理,面容、語音都青春得令人羨慕的阿賢,其實已經有了兩個小孩,侃侃而談中帶著沉穩與自適。

掉到草叢裡的栗子容易潮掉發黴,不能要。
掉到草叢裡的栗子容易潮掉發黴,不能要。
阿賢年紀雖輕,信手拈來都是栗子經。
阿賢年紀雖輕,信手拈來都是栗子經。

問他「正式」接觸栗子多久了?「真要講的話,應該六、七年有了吧,但在那之前,也是逃避了兩年。」對餐飲有興趣的阿賢,求學時就讀嘉義在地的東吳高職餐飲科,選擇與家中農產隱然相關,難道說是因為從小在栗子園長大,早早就立定志向、預計接班嗎?他笑說:「怎麼可能。」

阿賢回憶,自己畢業後在外從事餐飲業、浮沉了兩年,並非一開始就打算回家幫忙打理栗園,過程有逃避也有掙扎,其中或許還摻雜了些許不足為外人道的內部對抗。「每天都有新成熟的栗子要採收,不是去蓬就是剝殼、脫皮、包裝或炒栗,一成不變、週而復始的行程,幾乎占據了我從小到大的夏秋回憶,每年、每天不斷重複……一開始根本不想做這個。」類似的心情,似乎是許多家有傳承事業的下一代,成長過程中的必經之路。

栗園中枝葉陽光掩映,猶如林家祖孫三代縮影。

阿祖給栗,富貴甜中求

一九七三年,林家栗園從澐水搬到現在的赤蘭溪邊,林長成的下一代並未繼承家業,而是傳給了孫子,也就是林志賢的父親,「栗子哥」林德淵,接續種植林家栗園第二代的風景。

林家的栗子雖在日治時期引入,但這批栗子品種並非日本栗,而屬於中國品種的板栗,由於溫度、海拔、緯度與氣候環境等差異,最初培育並不容易。阿賢說:「阿祖也不是一開始就種得順利,聽說經過很多嘗試和改良,才讓栗子慢慢適應中埔的水文和風土。」後來分枝給鄉親、朋友,中埔種植的人漸多,栗子色澤金黃、味道也受推崇,農會便將這落地臺灣百年的栗子品系,命名為「黃金板栗」。

林家栗園主要栽種的黃金板栗(左),基座部位和日本栗(右)有明顯區別。
林家栗園主要栽種的黃金板栗(左),基座部位和日本栗(右)有明顯區別。

中埔板栗在去殼、脫皮後的栗仁色鮮奪目、金黃亮眼,不僅口感鬆軟綿密,香氣和甜味不亞於各方品種,甚至更勝一籌。中埔被認為是緯度最低的栗子產區,阿賢分享:「曾經還有日本和美國的學者、研究員,特地跑到我們家訪稱、交流,研究我們這裡的栗子。」據說,坊間的糖炒栗子大多仰賴進口,因為成本較低,若非知名飯店或較講究食材的餐廳、甜點店,一般極少使用臺灣土產栗子,更顯中埔黃金板栗每年限量之珍貴。

每年產期限定、限量的黃金板栗,最好事先預購,以免向隅。
每年產期限定、限量的黃金板栗,最好事先預購,以免向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