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方茶話】地景的變奏曲──茶園與科學園

新種的茶樹與鋪設的稻草。

新種的茶樹與鋪設的稻草。

文字╱攝影 小令

當初,「森之形」的好朋友柏璋,才聽到我正到處訪茶,居然就能立刻介紹小白大哥給我;大哥的岳父就是茶農,在苗栗銅鑼種茶,更精確的地點是九華山。

據說,那裡原先整片茶山景色,因土地徵收,現陸續開發成科學園區。

雖說如此,有些茶農用被徵收的錢買了旁邊的地,繼續種茶。聽說有些則趁園區尚未移除原先的茶樹,禁止開發、無人進入期間,私下還是會偷偷回去採茶。

我們約好一天,正式拜訪小白大哥的岳父,巫先生。

那時,一下車就被問會不會講客家話,我傻笑說不會。進門後,在茶桌邊聊起來,小白大哥不時充當翻譯。習慣講客語的巫先生跟巫太太,配合我不講客語語速就變得稍慢,偶爾才以客家話回答。

現年八十一歲的巫先生,自有印象以來就在家裡做茶。因體力關係,目前只有種茶,茶菁直接賣給茶廠。年輕時做過製茶師,家中的客廳,高掛著比賽茶得獎的匾額。

巫先生說,這裡的土太乾燥,較適合種茶或杭菊。碰巧,今年沒種杭菊,種花比種茶更累,要收成時,茶可以機械採摘,或請移工來採。但杭菊不能機採,雇請工人又擔心採花力道;花謝的速度很快,要趁新鮮、搶收成的話,巫先生說:「他們就給你用拔的。」一來傷花,有損品質與賣相;二來是杭菊本身可以在短時間內二採,如果一採的時候亂拔,傷到植物,連帶會影響二採的狀態。

每年,巫先生的家人們都會回來幫忙採收杭菊,然而,依據杭菊價格的浮動,常常也只是打平,沒賺什麼錢。

直到去年,巫先生多種一塊茶地,新舊加起來三甲左右的茶園面積,但要仰賴儲水池在夜間噴水,否則太乾,茶會枯死;早期沒有儲水或抽水技術,都靠鐵牛跟水車載水。巫太太一旁補充:以前氣候雖然乾,但沒這麼熱。

巫先生說今年茶收成不好,因春茶生長期間沒有雨水,南風一吹又枯死。

我們動身去看茶園。巫先生說茶園很近,就在旁邊,沒想到實際情況得開車上山。磚紅色的土襯托茶樹的綠,樹身被矮化成方便採收的一致高度;最老的茶樹樹齡有到十九年。

茶園最吸引我目光的,是外圍地面鋪著像布料的東西。巫先生說明他把廢棄的棉被蓋在地上,方便吸水保濕,也防止土壤流失。問他怎麼想到的,他笑說:想就知道。

茶園地面鋪蓋廢棄布料,幫助保水固土。
茶園地面鋪蓋廢棄布料,幫助保水固土。
巫先生介紹茶樹剛修枝。
巫先生介紹茶樹剛修枝。

作者 小令

景美人,一九九一年生。臺東大學華語文學系畢。專職侍茶數年。著有詩集《日子持續裸體》、《今天也沒有了》、《在飛的有蒼蠅跟神明》、《監視器的背後是彌勒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