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作者 農傳媒 第 43 頁
誰說麥寮農產不行?月光下友善農場本土小麥 化身無添加吐司
臺灣人喜歡吃麵包、麵條,但過去麵粉九成九仰賴進口,從美國、加拿大、澳洲和日本甚至歐洲,長途運輸相當耗費能源,而去年新冠疫情導致全球小麥供應出現斷鏈警報,擁有在地、非基改與新鮮三大特質的臺灣在地小麥更加受到市場的重視。積極推動「食物轉型」的家樂福,也首度採購來自雲林麥寮的臺灣本土小麥麵粉,於今年12月中旬推出百分百無添加的「友善吐司」。
【陽光物產03】東山咖啡新印象 品鑑精品級純淨與豐饒
臺南市府每年4月舉辦咖啡評鑑活動,東山咖啡農都能取得佳績,佼佼者再將產品送往國際CQI(咖啡品質研究所)受檢驗。歷年來共有24位咖啡農都受到CQI精品級咖啡的品質認可,國內專業咖啡館不難喝到東山出產的精品咖啡。
【陽光物產02】渾然天成的胡麻產區 西港、安定、善化
臺南是臺灣最大的胡麻產地,西港、安定及善化三區憑藉著天然土質的優勢,以及農民與農會間的契作制度,成為臺南胡麻產量的大宗,本篇將會帶大家認識臺南與國產胡麻的故事與產物。
【陽光物產01】蓮鄉藕然是必然 白河蓮產業獨領風騷有祕密
藕粉製作必在冬季,因為花期結束後地下莖才會肥大,藕條的藕粉產量才會增加。榨出的藕漿經過一再反覆清洗、過濾及沉澱後,將濃稠的藕泥盛入大碗公中,蓋上紗布吸取水分,待一大清早的霧氣散去陽光大灑,才是收粉包裝前的最後一道工序──刮粉曬乾。
《臺南新農》冬季號
、政府資訊提供,並以繪本的方式呈現從產地到餐桌的實用食譜。
見證臺灣經濟轉型 「茶金」餘暉中的臺灣茶業發展
近期臺劇《茶金》掀起話題,茶產業在二次戰後確實是臺灣出口主力,轉進來臺的國民政府也有意培植茶業,賺取外匯;在早期《豐年》不難看到茶園相關報導,為當時扶植外銷的重要農產業。
【南農躍進】推動農產加值「產銷暢旺」 保障農民福利「安心從農」
臺南市物產豐饒,如何提高農業附加價值,一直是農業局政策努力的重要方向,輔導農民透過加工來達到農產加值,如以前的關廟麵只放在塑膠袋中,現在都朝向質感包裝,在市場上接受度更高;又如麻豆的文旦,也朝向多元的加工,讓產品價格提升。
【臺南新農】臺南農業之美再發現
臺南市的農業活動今年雖然受到新冠肺炎疫情影響有所暫緩,農業局仍然朝著既定的農產運銷節奏,努力的將臺南市的優質農特產品行銷推廣出去,不論是胡麻季和虱目魚季及新市毛豆節、柳營牛奶節等活動,都希望透過產品加值及宣傳,達到產銷暢旺的目的,讓臺南市成為真正的農業大市。
黑金練成術 循創生技的科學黑水虻飼養廠
黑水虻被視為完美昆蟲,幼蟲以能吃掉廚餘、糞便、動植物有機體,且食量驚人聞名,黑水虻蟲體又可成為飼料添加物,增加蛋白質成分。看好黑水虻循環經濟,一群具生科背景的七年級青年成立「循創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循創生技),在苗栗設立「動物飼料製造工廠」,取得新型專利自動化生產線,講求科學化養蟲,明年三箭齊發,提升產量,為環境永續提供更友善解方。
從傳統農作到明日家園 我們曾誤以為人類征服了自然
一整部農耕史,實際上講的就是世人嘗試克服生產過程中大自然所施加的限制,而且這份努力常以失敗告終。其中最關鍵的因素是土壤的肥力。農民藉由無止盡的試驗,透過從錯誤中學習的艱辛方法,發現以下這件事:如果過度利用土壤,生態系統將會崩潰,而且人類生存和發展的能力亦將遭受破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