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作者 農傳媒 第 42 頁
尋找永續耕作的折衷方案:生態與人為不是一百分與零分
即使是最受悉心照顧的農田,我們也都需要自然。為了永續經營這些農田,我們需要找到可行的折衷辦法。對大多數農田而言,絕對找不到完美的片面解決方案,一昧保護荒野或是一昧提高生產都無濟於事。我們需要重新讓農業與自然融合在一起,而不是讓兩者進一步疏離。
【入世二十年的臺灣農業】專題報導
2022年元旦這天,我國加入WTO屆滿20年。前總統陳水扁於2001年11月20日批准我國入會條約,隔年1月1日成為WTO第144個會員,開啟臺灣貿易自由化大門,農業部門首度面臨國際化挑戰,歷經了「穩定中發展」的20年,農業部門今年將再次接下自由化的戰帖。
買不到茶不如去死?《茶金歲月》中的膨風茶傳奇
很久以前,北埔茶販運茶到臺北大稻埕出售,其高級烏龍茶之香氣與風味,使嘗試品茶的商人讚不絕口,因而爭相搶購,價格漲到巔峰。茶販回北埔,把實際售價告知同業,無人相信,大家都認為他膨風,諷刺揶揄他自稱賣到天價的高級烏龍茶叫做膨風茶,久而成為其俗稱。
深耕農村、引動轉型 創造農村新價值
這些年在「農村再生」計畫的推動下,臺灣農村正一點一滴地改變,逐漸開花結果引動了新一波的農遊潮,只要再次走入農村,便能夠發現農遊的全新價值:在純樸的農村聚落裡,看見的不再只有田園風景,而是在地人物的故事;品嚐的不再只是地方美食,而是產地到餐桌的食農教育,每一位再次走入農村的人都能透過不同形式認識臺灣農村生活的美好。
從野生內山到外銷茶園 橫跨茶杯到大海──茶的臺灣史
臺灣何時開始種茶?一般都說始於18世紀末、19世紀初,當時福建移民從原鄉引進茶樹,在臺灣北部淡水河域的丘陵地帶種植。不過,根據臺灣民間契約文書,1770年代已有「茶園」、「茶叢」 項目。此外,荷蘭時代臺灣也有種茶的紀錄,以此來看,臺灣的種茶歷史應該有3、400年以上。
【在地農人02】堅持古法土焙桂圓!陳昀鎂創「山頂壯圓」 異業結合拓展外銷
臺灣龍眼乾過去有外銷日本、韓國的輝煌歷史,但隨著中國、泰國及越南龍眼乾興起,搶占外銷市場,現在即使在國內,市場上也充斥著價格更低廉的進口龍眼乾。陳昀鎂碩士畢業後,因不捨放棄父祖基業,且國內逐漸重視農產品產地及生產過程,她才毅然決定承接家業,創立「山頂壯圓」品牌自產自銷龍眼乾。
【在地農人01】科技漁夫黃國良的「旭海安溯」智慧養殖
黃國良說起,十年前原本在中國擔任高階經理人,因為生了場重病,加上從事養殖漁業的老父年邁,返台接手家業,一開始也是經歷了魚販的剝削,他天生不服輸的性格,將科技導入水產養殖成為翻轉漁業的契機,黃國良說:「不是裝個sensor(感測器)就叫智慧養殖」,更要「聰明養、聰明賣」。
【遊於農03】從砍樹到護鳥──居民齊心 學甲濕地成候鳥新天堂
「學甲濕地生態園區」位於臺南市學甲區,占地約31公頃。這片靠近筏仔頭聚落(竿仔寮)急水溪畔的土地,從前為倒風內海,經歷長期沖刷淤積而形成泥灘地。2009年,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林務局與臺南市政府農業局向農民租用休耕農地,進行學甲濕地營造規劃。
【遊於農02】工商市鎮小農村尋國寶 中生社區花海節看向日葵、遊舊鐵橋
「花若盛開、蝴蝶自來」是今日中洲里中生社區的最佳寫照。中生社區在地農產業為一期種稻作,二期種胡麻(芝麻)、甘藷等雜糧及露天栽培的小番茄,中生社區發展協會自民國106年起利用秋季作物採收後農地休閒期間,帶領在地居民種植向日葵、百日菊(百日草)等花卉,舉辦花海節,結合挖地瓜焢窯、採蕃茄等農村旅遊活動,吸引遊客,活絡地方產業。
【遊於農01】落羽松爆紅攬客 林鳳社區農遊在地農業、文史與生態
六甲區林鳳社區發展協會於民國84年成立,包含菁埔、龜港、中社三個里,在地的林鳳營牧場栽種落羽松森林迄今22年,過去在地居民只當作一般植物景觀,5年前林鳳社區發展協會理事長蔡明賢隨手將赤紅的落羽松美景照片貼上臉書,竟吸引來媒體報導,遂一炮而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