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地農人01】科技漁夫黃國良的「旭海安溯」智慧養殖

A黃國良 虱目魚 水產養殖

黃國良從高階經理人接手水產養殖家業,導入科技化,養出高檔虱目魚。

內容提供/臺南市政府農業局

有臺灣水產養殖教父之稱的黃國良,走進他位在臺南北門區的「旭海安溯」水產,黃國良介紹,這個歐盟等級的水產加工廠,在2017年完工,廠內設有虱目魚屠宰室、加工室一條龍作業,在工作區維持15度C,也有超低溫急速冷凍庫,可在30分鐘達到負18度C,還有負25度C的原料庫、成品庫,對外則有人貨分流通道和緩衝區,從池底現撈的魚貨加工處理後,就可以全程冷鏈送到消費者手中。

黃國良說起,十年前原本在中國擔任高階經理人,因為生了場重病,加上從事養殖漁業的老父年邁,返臺接手家業,一開始也是經歷了魚販的剝削,他天生不服輸的性格,將科技導入水產養殖成為翻轉漁業的契機。黃國良說:「不是裝個sensor(感測器)就叫智慧養殖」,更要「聰明養、聰明賣」,養殖漁業受到價格崩盤及盤商剝削,加上兩大成本電費和飼料費節節上漲,養殖科技化成為節省成本的唯一出路。

智慧造流機節電,生態養殖法省飼料

為水池打入氧氣的水車極為耗電,黃國良自行研發「造流機」節能打氧。

當然他的養殖池中也有他設計的各種感測器,透過手機他就可以知道池中的溫度等各種數據,「這只是最基本的標配,簡單的物聯網概念,重點還是要知道數據的意義及如何調控水質」;魚塭中打氧的水車最是耗電,為了省電,黃國良先從「造流機」開始發明改造,黃國良說:「做中學、錯中學」,光是試驗的馬達就不知道用過多少個,但是這項發明不但節省了電費,還讓他受到Discovery頻道的專訪拍攝,他的種種關於科技養殖的理念也傳播至國外,成為友邦及外賓爭相參訪的對象。

智慧養殖也要生態養殖,黃國良表示,一般養殖戶一甲地放養3至5萬尾虱目魚,他僅放養5千尾,虱目魚的生存空間變大後,活動力提高,自然更健康,背肉也更結實,不用增肥劑讓虱目魚有肥肚,並以海水養殖搭配魚蝦貝混養,不但節省飼料,無需投藥就能有效降低魚隻生病的問題。

黃國良追求虱目魚的「麻仔氣」,魚背肉結實,肉質帶有芝麻香。

重視細節,只為重現虱目魚的麻仔氣

黃國良回憶,早年虱目魚是吃藻類與浮游生物長大,肉質嚐來有一股淡淡的芝麻香,即老人家所說的「麻仔氣」,但現代化的高密度養殖方式,以及為迎合消費者喜歡吃魚肚的需求,許多養殖戶使用增肥飼料養肥魚肚,虱目魚腹部油脂雖變厚,但特有的「麻仔氣」卻消失了,他的虱目魚仍保有古早味,讓人一吃難忘。

除了養殖方式,黃國良的虱目魚在收成時,也不使用電擊方式,是在半夜用傳統的流刺網捕撈,避免驚嚇虱目魚而影響口感,還運用日本「活締」的方式,用鋼棒先讓魚腦死再放血,避免魚產生乳酸影響風味。他還發展獨特的冷風乾燥技術,生產風味絕佳的魚乾,「熟成」只為重現「麻虱目」的麻仔氣。

黃國良的虱目魚養殖重視「養池、養水再養魚」,好讓虱目魚苗健康成長。

養殖漁業水質為上,「養魚要先養水,養水要先養池」黃國良的魚池一年只有半年在養魚,「適時適地適養」,計畫性的養殖也可以避免寒害,半年一批的虱目魚收成後,先用2個月的時間「養水」,投入益生菌與微生物,分解養殖過程的排泄物及飼料殘留,產生的阿摩尼亞與亞硝酸等物質,分解完畢再將乾淨無汙染的水還給大海。接著讓魚池曝曬2個月「養池」,不用石灰只靠陽光曬池殺菌,海水再度引入池中,得再等2個月「養水」,待海水中的汙染物質分解後,才投入魚苗,讓虱目魚在完全沒有污染的環境中成長。

「水質循環」養龍蝦,飼料餵出風味魚

黃國良還有一個天然濾水的「水質循環池」,除了虱目魚外也混養牡蠣、午仔、白蝦、龍膽石斑等,以生物鏈方式自然養殖,透過二枚貝吸收藻類濾食淨水的生物過濾方式,讓乾淨的水還能養龍蝦,腦子永遠停不下來的黃國良總有關於養殖的新鮮事,他已經成功的在陸上養殖龍蝦,這是他的下一步計畫,甚至他還研發出「風味魚」,透過餵食吳郭魚檸檬風味的飼料,讓吳郭魚肉自然帶有檸檬的清甜酸香。

黃國良拿出小龍蝦的螁殼,解說龍蝦從種蝦到成蝦的路上養殖過程不易。

全程養殖龍蝦在世界都是一大難題,成功養出能作食用商品的龍蝦,是黃國良得意創舉。

科技、智慧和友善及生態,在黃國良的養殖王國中,或許是相生並存的概念,他現在還和五所農學大學產學合作,身旁有一批高學歷的年輕人追隨他的腳步,甚至他還當起Youtuber,就是要推廣他的養殖理念。

旭海安溯使用自然養殖,水質循環池混養多種水產,圖為安心蝦仁。


延伸閱讀

【廣編企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