買不到茶不如去死?《茶金歲月》中的膨風茶傳奇

《茶金歲月:北埔姜阿新洋樓的故事》作者廖運潘先生與妻子姜麗芝出席《茶金》戲劇宣傳活動。(圖片來源/翻攝自《茶金歲月)

內容提供/聯經出版公司 文/廖運潘

北埔鄉土地大部分是山岳丘陵地,土質多為第三紀層軟鬆砂礫壤土,因此無法開闢廣面積水田種稻,但適合栽植茶樹,而且上述兩個缺陷正是生產好茶的最佳天然條件。加上,北埔一帶早期普遍種植青心大冇青心烏龍等優良品種製成的茶葉具有特殊香味,因此北埔鄉可以說是先天的高級茶生產地。

北埔茶品質早已聞名,但產量有限又缺乏運輸工具,清朝末期乃至日本治台初期,欲把商品送至臺北,唯有人工肩擔是賴,搬運成本高昂,只能限於攜帶高價位的北埔特產膨風茶。

19世紀末美國出版的北臺灣地圖,可見新竹北埔、峨眉一帶(紅框處)早已以茶為特產。(圖片來源/Reed Digital Collection

膨風茶由來:不真實的天價 商場競爭出人命

聽故老說,從前由北埔前往臺北,必須走山路經過樹杞林(竹東)、鹹菜甕(關西)、大嵙崁(大溪),在此宿夜,翌日經由三峽至臺北,或從大嵙崁坐船行大漢溪,入新店溪至艋舸(萬華)。因此,當時走一趟臺北,比現時往地球背後更艱鉅辛苦。

很久以前,北埔茶販運茶到臺北大稻埕出售,其高級烏龍茶之香氣與風味,使嘗試品茶的商人讚不絕口,因而爭相搶購,價格漲到巔峰。茶販回北埔,把實際售價告知同業,無人相信,大家都認為他膨風,諷刺揶揄他自稱賣到天價的高級烏龍茶叫做膨風茶,久而成為其俗稱。

臺北茶商聞知,買賣茶葉的英商亦知之,怡和洋行將其試銷本國而深受歡迎,英國上流社會視 Pun Fuen Tea(膨風茶)為珍寶,因而輸出英國的膨風茶逐年遞增,屬於同一地勢、地質、氣候條件的周邊地區,峨眉、獅頭山、老田寮、頭屋一帶亦出產膨風茶,後來隨著交通發達,膨風茶在臺灣出口茶葉占了一席地位。

姜阿新(圖中戴眼鏡男子)與三井農林、怡和洋行均合作密切,在臺灣製茶界的地位非凡。圖為姜阿新好友、新竹客運創辦人之一許振乾(後排右方墨鏡男子)一家與怡和洋行職員眷屬到訪北埔粗製茶廠。(圖片提供/聯經出版》)

可惜其生產受到地理、節氣和天候等天然因素限制,限於夏茶、六月白大約芒種至大暑間天氣良好的日子、受過浮塵子蟲害而停止發育的蕊芽才能製出真正上等膨風茶,因此無法提高產量(1960年,我綜合同業意見,估算全島年產量不超過3,000公斤,其中北埔鄉1,200公斤,我們於1961年輸出日本三井270公斤),為此有一年鬧出悲劇。

1920年代後葉,怡和洋行臺北分公司茶業部的青年才俊經理把茶葉出口貿易做得有聲有色,尤其是膨風茶銷售倫敦市場是他的拿手,每年充分地掌握供需量,臺灣膨風茶出口幾乎成為他們的獨門生意。不料那一年,按照往年慣例訂好售貨契約,開始收購膨風茶時發現情況不妙,過去未曾積極採購膨風茶的三井農林會社突然殺入市場,把那一年生產的膨風茶全部搜括殆盡,害那一位英國青年無法可施而舉槍自盡以示負責。

據聞,當年怡和洋行是三井農林在臺灣茶業界的勁敵,三井農林搶購、壟斷膨風茶並非真正有銷路,主要目的在於打擊商敵,卻無意中傷害了一個寶貴性命,後來三井花了相當長的時間才把囤積的膨風茶銷出去,此即商場如戰場的實例。

三井農林的岩倉一馬(右)大力支持姜阿新(中)投入茶業,兩人成為至交。圖為岩倉1953年到北埔洋樓訪問。(圖片提供/聯經出版》)

立頓紅茶間接影響臺灣茶業

最早的茶農,可能是依照自己嗜好或判斷銷路來製造包種茶或烏龍茶,但北埔一帶出產的烏龍茶較具特色而廣受歡迎,因此逐漸傾向於烏龍茶製造,兩者之差別本質上是依發酵程度而異,同樣的茶菜(茶葉)撒開在竹棚上曬太陽,適當地攪拌,促進其發酵,然後倒入炒鍋殺青,阻止發酵,包種茶發酵較輕,烏龍茶較重,兩者基本上的分別決定在這一個階段。

比較起來,前者(包種)外觀和泡出來的茶湯與茶渣之顏色較淡,後者(烏龍)較濃,味道、香氣各有千秋,孰優孰佳依品嘗者嗜好而定,然而同樣的茶菜造出同種產品時,其品質優劣亦不盡相同,此事完全取決於茶師手藝,是外人不可端倪之者也。

北埔一帶較早期的茶農是自己把每日採摘的茶菜製成茶葉,積少成多擔到北埔或峨眉街上出售,以買賣茶葉成品為業的「茶販仔」櫛比而興。茶販仔收購茶農的成品,按照品質分等拼堆出售,收購時的品質鑑定是決定價碼的關鍵,討價還價之間涉及製造品質問題,對茶農製茶手藝的提高不無教益之功。因此早期的茶農個個都是製茶高手。

1913年,北埔、竹東間輕便軌道開通,貨物可託輕便車經新竹轉火車運往臺北販賣,從此北埔茶葉產量漸增。臺北有一種中盤商,專購各地茶葉拼堆賣給茶行,他們把各地出產之次等茶摻上北埔茶而號稱北埔茶推銷,是臺北茶販仔的伎倆。

日本早在第9世紀初,留學中國唐德宗治世的僧人最澄空海攜回茶種子和製茶方法,但一般人喝茶是16世紀末才慢慢開始流行,到了17世紀中葉以後已經變成普通家庭的日常飲料,他們喝的一律是綠茶。日本明治維新成功後40年,進口商明治屋輸入立普頓(Lipton,現譯為立頓)紅茶,從此飲用紅茶的嗜好逐漸浸透在日本人飲食習慣中。

臺灣自1920年代開始生產紅茶,但直到二戰後均以出口為重。圖為1953年推出的永光紅茶茶罐,幸運地輾轉留存下來。(圖片提供/聯經出版》)

1906年,三井農林會社投資臺灣茶葉事業,在林口、角板山、龍潭銅鑼圈、三義等地培育茶畑(日語,即茶園),製造烏龍茶外銷美國等地,後來配合全球紅茶需求增加而改製紅茶,旋於1928年開始生產罐裝紅茶,以三井紅茶商標向全國推銷,對紅茶之普及有了莫大貢獻,戰前的日本國內市場占有率高達90%,該會社業務蒸蒸日上,紅茶銷售量逐年大量遞增,對永光公司之創立和發展有很大的影響。三井紅茶後來改為日東紅茶至今。

1959年膨風茶到倫敦 價格賣到一般茶葉40倍

1959年的夏茶,北埔地區茶山受到浮塵子蟲害,不少茶樹產生著燃現象(按:指茶葉遭小綠葉蟬叮咬,著燃又稱「著涎」、「著蝝」),這個茶農劫難卻讓北埔地方生產不少真正的膨風茶。所謂的「著燃筍」是嫩芽剛剛萌動即被大群浮塵子吸走葉汁,以致失去成長力而即將枯萎凋落,從而呈現赭紅色看似茶樹著火的蟲害茶芽,乃是最高級烏龍茶(又名膨風茶)獨一無二的原料。

著燃筍價錢固然高出一般行情十幾倍,但茶筍短小,比重輕,產量減至最低,故而得不償失,茶農視其為畏忌,勢必設法盡早採摘,以減輕損失,但蟲害蔓延迅速,因而北埔茶廠收購原料裡面摻有不少輕微著燃的茶菁,未加工前即馥郁芬芳,製品之色、味、香絕佳。我認為這一種逸品之精製作業,盡可能保持其原貌特色為妙。

姜阿新洋樓復刻日治時期三星HOPPO(北埔)茶、戰後永光茶罐,綠色永光茶罐即為必須手工採摘的膨風茶包裝。(圖片來源/翻攝自姜阿新洋樓粉絲專頁

森哥(茶師)照我的意思,小心翼翼地篩出長條 FOP 15箱(約1,000磅)[1]和 FBOP 25箱(約2,500百磅)[2],其樣品經過怡和洋行送至倫敦茶市參加拍賣(Auction),每磅報價 FOP 12美元,FBOP 10 美元,未幾傳來照價成交的消息,令我無比的興奮和自豪,也讓岳父大人對我這個初生之犢刮目相看。

當時臺灣紅茶出口價格每磅大約0.25美元上下,永光產品也不過0.3至0.35之間,我們從大批製品中抽出精華賣出30倍高價而不影響其餘部分之售價,換句話說,上揭4,000磅之所得等於一般紅茶12萬磅的金額,這種前無古人,可能後無來者的破天荒成績由我這個半桶水來達成,值得驕傲,只是礙於當年國民政府美金官價偏低,我們不得不申報官方認定之最低價格每磅0.21美元結滙,以免損失黑市與官價之差額,這是公然違法,但不得公開宣揚,因而鮮為同業所知,乃是美中之不足。

然而,其餘大量夏季紅茶售價未必特別高,此乃臺灣紅茶戰後的宿命使然。

延伸閱讀


[1] FOP 為紅茶品級術語,為 Flowery Orange Pekoe縮寫。Orange Pekoe指葉片較長、完整的茶葉,Flowery 形容茶帶有花香,原因在其中含有茶芽。

[2] FBOP 同樣為紅茶品級術語,為Flowery Broken Orange Pekoe縮寫。Broken 形容破碎的茶葉,因較易釋放茶味,沖泡後味道較濃,常用於奶茶。FBOP的意思即為同時含有破碎茶葉及芽葉的茶,香氣芬芳且茶味濃郁。


 

《茶金歲月》
北埔姜阿新洋樓的故事(公視時代生活劇《茶金》靈感原型)

 

作者:廖運潘

出版:聯經出版公司

 


本文經農傳媒編輯,節錄自《茶金歲月:北埔姜阿新洋樓的故事》,完整原文請見原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