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世二十年的臺灣農業03】國產鮮乳賣的是「鮮」 WTO洗練20年酪農面對CPTPP生存之道

國產鮮奶價格競爭處於劣勢,但新鮮程度無人能及,強化市場區隔才能突顯國產鮮乳優勢。(攝影/王志元)

鼓起勇氣遞出參加「跨太平洋夥伴全面進步協定」(CPTPP)申請書的一刻,臺灣是否準備好再次迎戰進口農產品?CPTPP現階段11個成員國中,臺灣僅與紐西蘭及新加坡,分別簽署臺紐經濟合作協定(ANZTEC)及臺星經濟夥伴協定(ASTEP),新加坡沒有農業,臺星協定對臺灣農業不會有衝擊,但紐西蘭卻是農業實力強大的國家,臺灣對紐西蘭進口的農產品關稅至2025年除了稻米以外都將降為零,因此臺灣早已調適與紐西蘭間貿易自由化的衝擊。

在2012年12月生效的ANZTEC中,農產品市場開放部分,紐西蘭承諾在協定生效後,對臺所有農產品關稅均降為零;我國對紐西蘭農產品的關稅優惠則是將稻米排除,鹿茸與液態乳實施關稅配額,但配額逐年放寬,至2025年取消配額限制,其餘農產品則分為立即取消關稅、2年後取消、3年後取消、4年後取消、6年後取消及8年後取消關稅等不同程度開放。

我國在臺紐協定中以關稅配額方式,對國產液態乳及鹿茸施加保護,鹿茸消費群眾侷限,但牛奶卻是國內常見飲品,統計2020年全國牧養乳牛的酪農戶有560戶,產乳量43萬7千公噸,對紐西蘭液態乳逐年開放乃至於全面開放,影響層面不小,但臺紐協定生效至今9年,國內牛乳產量卻持續增加,以進口液態乳6萬9千公噸計算,國產乳市占率87%,顯見國內消費者對國產鮮乳的偏好。

2020年全國牧養乳牛的酪農戶有560戶,產乳量43萬7千公噸。(攝影/王志元)

液態乳同時也在我國加入WTO的敏感農產品名單,以關稅配額及特別防衛機制保護中,若臺灣能取得CPTPP的入場券進一步與成員國談判農產品市場開放,國內的酪農似乎準備得比其他農民還要充分,因為紐西蘭是11個會員國中,輸銷最多液態乳到臺灣的國家,居次的澳大利亞及日本,其進口量大約都只有紐西蘭的10分之1。

WTO與臺紐協定  酪農產業數度面臨生存挑戰

中華民國酪農協會秘書長吳進隆指出,臺灣加入WTO對酪農的影響尚不明顯,直到臺紐協定生效後,廠商向紐西蘭採購價格較便宜的液態乳加工,酪農才感受到壓力。壓力來自冬季剩餘乳的去化通路受阻,國產鮮奶需要冷藏,消費者冬天不喜歡冰飲,偏偏在臺灣氣候因素下,乳牛又是冬季產乳較多,往年冬季常有剩餘乳出現;2008年毒奶事件發生後,消費者對奶精等產品有食安疑慮,改而指定加奶飲料要用鮮奶,酪農不僅解除危機更迎來轉機。

臺南梅桂牧場,以飼養荷斯登種(Bos taurus taurus)的荷斯登牛(Holstein Friesians)為主,這個品種的外觀是一般人熟知的黑底白花或白底黑花的黑白乳牛,目前飼養200頭,每日乳產量達2.5公噸。

梅桂牧場第三代主人甘智仁與沈月春(右)。(攝影/王志元)

梅桂牧場第三代主人沈月春談到WTO對酪農的衝擊,記憶猶新:「我們這區本來有18戶,後來只剩6戶存活下來。」當初乳廠姿態很高,不願跟酪農談判並且壓低收購價格,「我只能賠錢賣給他,1公斤成本22、23元,他只收20元,整個冬季都賠錢,只有在夏季及暖季可以賺一點,維持牧場營運」,而且牧場生產超過額度的生乳,乳廠是拒收的,「如果要賣的話只能賣低價,那時真的很慘」。

不過,現在已經撐過最艱難的時刻,尤其近2年的光景讓沈月春覺得很有希望,然而2025年對紐西蘭液態乳全面解禁的時限眼看將至,「我想還是會有衝擊,但就是要努力提升自己的產能及品質,不要讓自己變成後段班」。

因應自由化衝擊不減產  強化市場區隔才是王道、鮮奶求正名

沈月春說,業界都很期待「鮮乳」能獲得正名,「進口牛奶走船運,保存期限90天、120天,它怎麼可能是『鮮』奶?!」就算成分標示都是100%生乳,但進口乳與國產乳就是不同,酪農認為,國產鮮奶從收乳到殺菌包裝上架,只要2天時間,這才符合新鮮牛奶的訴求。吳進隆說,「愈新鮮愈好,我們飲用時間14天,進口的90天也叫鮮奶的話,我們會是比較委曲一點。」

消費者的支持很重要,吳進隆指出,在毒奶事件後,才有更多的消費者認識「鮮奶」, 這也是後來乳廠會在生乳收購價的基礎上,加碼向酪農收購的原因。他認為,只要國產鮮乳能維持90%的市占率,國內酪農產業就有生存空間,因為飲食習慣,未來消費者對乳業的需求會更高,若鮮乳需求量成長,即使繼續維持9成市占,國產鮮乳的消費量仍會隨著需求量而成長,「我們臺灣的乳業,還是會成長的」。

當年農業因應加入WTO所採取的對策是減少產量,但酪農業現在不再做減產思維,而是加強市場區隔,以明顯的區隔手段,突顯國產農產品的優勢。農委會畜牧處副處長江文全表示:「國產農產品可能因為價格成本而居於劣勢,但絕對可以透過新鮮及加值的方式,區隔市場並爭取國內消費者的支持。」

飼養乳牛場數為當年底統計時數量。(資料來源/農業統計年報)

由統計數據可見,加入WTO以來,酪農戶數雖然減少,但牛乳產量增加,顯示酪農透過飼養技術提升、乳牛育種改良、環境管理改善等方式,提高乳牛產乳效率,同時也證明國產牛乳消費力道確實具有潛力。

臺灣乳牛數不如加入WTO之前,但產乳量反而上升,可見飼育、管理等技術的進步。圖表可點開放大。(資料來源/農業統計年報 製表/農傳媒)


延伸閱讀

《豐年雜誌》2021年10月號 進化吧!國產鮮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