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酪農
國內第一個臺灣起司專門協會(T.C.P.A.)今(11)日宣告成立,首任理事長、國產手工起司品牌「慢慢弄乳酪坊」創辦人陳淑惠表示,未來協會將推動起司風味教育、傳遞起司知識;結合在地飲食文化,推廣國產起司應用;並引進日本起司專業協會專業認證制度,培育產業人才,協助酪農轉型。
12年前的癸巳蛇年年尾,臺紐經濟合作協定(ANZTEC)開始生效,12年來紐西蘭液態乳關稅配額逐漸擴大、配額內免關稅,至今年全面開放無上限的零關稅紐乳。紐西蘭、美國、澳洲等國乳品早已陸續來臺,近年新增品牌尤多,臺灣酪農難免擔憂利潤乃至生存空間受到影響,紐乳全面開放後將牽動未來更多貿易協定,同樣要求乳品零關稅。面對進口乳品,臺酪爭鮮,已是風味、品牌與產地識別的戰場。
飛牛牧場是全國名聲最響的酪農牧場之一,自1995年開園經營以來被視為國內休閒牧場典範,但在揚名以前卻有逾20年的潛沉甚至苦撐。在休閒牧場中,遊客能直接觀察到的細節恐怕只有一小部分,從遊園地區到畜牧場的經營管理,多元化的產品與服務有眾多鋩鋩角角值得產業借鑑。
國內酪農產業2023年生乳產量已超過47萬公噸,其中八成由統一、光泉、味全、義美等四大乳品廠收購。大型乳廠往往兼營國際貿易,除了向國內酪農收乳,也會進口國外乳品,具調配乳品乳源的能力,甚至自有銷售端的超商通路,掌握乳品上架販售。過去兩年乳廠紛紛要求酪農減產,嚴格執行合約收乳量限制,超量即不以品質加價收購,或是只以低價收購,讓酪農大感壓力。
農業部次長杜文珍今日於政院院會後記者會表示,因近來包括家長、縣市政府及教育團體等各界意見分歧,差異非常大,農業部「沒有得到支持我們繼續辦下去的基礎理由」,因此政院決議下學期起停辦;農業部原預計四年投入44億元辦理學童乳,這學期執行7.1億元,後續預算用途配置將再與產業團體討論規劃。
隨著台灣乳業在日益競爭的市場中努力突破,酪農也在仔細考慮具體措施來提升生產力和效率,草飼料作為飼料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成分支撐著乳品生產。許多實例已證明,更多的選擇才能為產業帶來更多的可能性。
由歐盟共同資助的「歐盟脫水牧草:源自大地的優質營養」推廣活動,旨在將來自西班牙和義大利的歐盟飼料的高品質解決方案帶到全球多個市場,活動已在台灣啟動。
立委洪申翰等人今(15)日舉辦「提升乳品標示透明度公聽會」,洪申翰總結會議結論,在保障國內酪農產業發展目標下,由衛福部食藥署、經濟部標檢局共同研議調整「鮮乳」定義,讓進口乳品可與國產鮮乳有所區隔、不用「鮮」字;食藥署承諾,待進口乳品標示名稱底定,將持續推動飲料業使用乳品來源資訊強制揭露。
農業部研擬「養牛產業全面升級轉型計畫(113-116年)」輔導產業升級因應,已獲行政院核定經費18.6億元,立委陳亭妃今(29)日質詢農業部,計畫補助產業淘汰低產乳牛每頭2萬元,部分酪農去年12月即配合政策陸續淘汰,恐怕無法被溯及既往納入補助。農業部長陳駿季表示,農業部將盡可能協助酪農追溯納入計畫。
立法院經濟委員會多位立委質詢農業部輔導國內酪農產業因應作為,農業部代理部長陳駿季表示,農業部已與產業專家學者研擬出進口乳品更名「長效乳」相關標示規範,建請衛福部盡速修法;並研擬總預算29億元酪農產業升級計畫報請行政院核定,讓學校午餐9月起可喝到國產乳品,每周兩餐。
因應臺紐經濟合作協定114年將全面生效,但國內目前僅以製程方式定義「鮮乳」,進口乳品即使經加工、運輸進入臺灣市場可能高達30天以上,也可稱作「鮮乳」,可能衝擊國內酪農產業,立委決議要求農業部、衛福部就鮮乳國家標準的定義進一步協商,以有效區隔進口乳品的標示,確保國內酪農產業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