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耕農村、引動轉型 創造農村新價值

水保局長期推動農村再生,促使農村轉型、創造農村價值新風貌(圖/水土保持局提供)(首圖)

文/行政院農委會水土保持局

現在的農村不再只有傳統農事印象,而是一個充滿故事、人情與文化體驗的場域。在60、70年代工商業蓬勃發展下,幾乎所有的臺灣農村都無法避免人口外移的問題,許多曾在地方引以為傲的傳統技藝也面臨傳承中斷的危機,然而,水土保持局長期在各個農村地區推動「農村再生計畫」,因應高齡化問題,亦推動「綠色照顧計畫」,以「生產」、「生活」、「生態」等三大面向著手深耕農村。

在計畫輔導之下,老農村開始重生,社區高齡者獲得更妥善的照顧,年輕人願意自主返鄉、傳統文化技藝得以傳承進而轉型,創造出「三生一體」、擁有全新價值的農村新風貌。

培植再生人力  全臺農村注新血

為了培植再生人力,加速農村轉型,水保局辦理一系列「大專生洄游農村」活動,藉由「培根計畫」發現農村社區特質、擬訂行動方案構築發展藍圖;「大專生洄游農STAY」及「大專生洄游農村競賽」則提供大專生走進農村,甚至是入住農村的管道,青年學子可以盡情發揮創意及所學,協助社區產業升級、品牌建立、傳承地方文化和教育等多元議題,至今已有數千名大專生參與這項計畫。

109年度農STAY活動、第11屆大專生洄游農村競賽。(圖片提供/水土保持局)

位於新竹縣新埔鎮的「旱坑社區」為一典型農村社區,以柿餅聞名全臺,因乾燥少雨的氣候,再加上每年9至12月吹起的九降風,自然成為了製作柿餅最適合的環境。

109年,玄奘大學藝術設計學院與旱坑社區發展協會、新竹縣柿染文化協會、農會三度合作推廣新埔柿餅節,首波行銷活動便由于敏玲老師帶領40位學生,召集旱坑居民一起替社區裡的閒置空間進行美化,在仁愛之家、伍柿山蟻窩據點外利用粉筆、粉彩創作出一幅幅生動有趣的大型地板畫,讓遊客可以以蹲、躺、站等各種姿勢,拍出充滿趣味的合照,為老社區創造出全新的拍照景點。

新埔鎮旱坑社區以柿乾聞名。(圖片提供/水土保持局)

由此可見,讓大專生走入農村,並非是為了增添務農的人力,而是希望年輕人可用不同世代的角度觀察,再藉由年輕的創意與點子來行銷農村,為農村創造出更多可能。

活絡產業發展  開拓農村新契機

除了年輕人才的導入,在生產方面,水保局「農村產業跨域計畫及農村區域亮點計畫」,以發展農村產業價值鏈為主軸,引導營造軸線或區域性的亮點,使農村社區與周邊產業及企業產生連結、共同發展;並推動「農村社區企業經營輔導計畫」,以營運租金補助與專業輔導陪伴等方式協助農村企業茁壯,再透過「農村好物」選拔,鼓勵社區持續研發特色產品,不只活絡農村社區的經濟,更將營利回饋給社區發展。

新竹縣寶山鄉新城社區的「新城風糖有限公司」便是一農社企、農村好物的優秀業者。寶山鄉盛產甘蔗,是日治時期臺灣製糖的主要產地之一,但隨著時代變遷,寶山也歷經了人口外移、糖業凋零的困境,所幸水保局致力於扶植地方特色產業,再加上新城社區居民的努力,成立「新城風糖」,將黑糖重新包裝,更研發出如黑糖沙琪瑪、古早味黑糖蔭油、黑糖爆漿饅頭等新自製商品,不但為當地增添許多工作機會,更成功吸引青年返鄉,使人口回流。

新城社區砍甘蔗農事體驗。(圖片提供/新城風糖有限公司)

同時,新城社區也通過110年優遊農村評鑑計畫,走訪一趟新城社區,不只能親自到甘蔗園裡採收甘蔗,使用甘蔗熬煮的烏糖製作爆漿饅頭DIY,體驗濃厚的人情味與在地的故事。

環境與生態平衡 里山倡議生態農村

協助農村產業發展同時,水保局亦重視生態方面工程與自然環境的調和,相關計畫施作的農村工程,獲得國內工程界最高榮譽「公共工程金質獎」及「建築園冶獎」等獎項肯定;並將「里山倡議」的理念融入農村再生的推動,為達到防災目標與生態友善,發展工程全生命週期的「公共工程生態檢核機制」,導入生態庫科技,採取最適地工法,取得安全及生態雙贏。

公老坪社區是位於臺中市豐原區最東邊的淺山農村聚落,以柿子、柑桔為主要作物,依循「里山倡議」的原則,透過多方合作,解決久旱無雨的問題,也保全日治時代所留下的柿園砌石生產地景。

設置農業儲存用水並解決當地缺水問題,景觀環境改善升級,榮獲建築園冶獎。(圖片提供/公老坪社區)

旱溪為公老坪賴以為生的水源,因當地夏雨冬乾的氣候,造成冬季灌溉水不足,進而引發抽起地下水問題,為此,水保局臺中分局協助設置農塘儲存用水及利用太陽能進行綠能循環調整高低水池用水;社區居民則成立「里山水環境巡守隊」,主要負責制定估水季節每日抽水班表,並維護旱溪周遭環境,提升社區的回復力,有效解決居民爭相抽水導致水資源匱乏的情形,實踐里山思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精神」,成為全國農村典範。

農村文藝復興──文化技藝的傳承與創新

除了農村的「三生」發展,水土保持局也致力於協助農村保留自身特有的傳統技藝,以及文化的傳承與創新,為老產業創造全新的發展契機。

水保局建構「農村文化技藝資料庫」,完整紀錄了農村傳統技藝風華,藉由保存在地獨特的技藝演變與脈絡,展現各農村不同的價值與文化魅力,並透過「農村微型工藝產業培力計畫」扶植地方工藝產業品牌化,成功吸引越來越多的青年返鄉經營,至今已有多個社區獲得國家永續發展獎與金點設計獎的肯定。

苗栗縣苑裡鎮的山腳社區有「藺草之鄉」之稱,幾十前年,苗栗苑裡家家戶戶的婦女都靠「藺草編織工藝」維生,藺編產業相當興盛,甚至銷往日本,全盛期時更佔臺灣出口的特產第三位,僅次糖與稻米;幾十年後,人們的喜好與品味隨著時代改變,再加上塑膠製品興起,藺編產業逐漸沒落,僅剩在地年邁的長者擁有這項技術,代表著苑裡的傳統工藝一度面臨被時光吞噬的危機。

苗栗縣苑裡鎮山腳社區傳承並開創藺草編織工藝。(圖片提供/臺灣藺草學會)

所幸在農村再生的推廣與臺灣藺草學會努力下,當地居民致力於文化保存及傳承,更有許多青年返鄉協助保留藺編技法、設計全新的產品。草枝一支接著一支編織,不但讓這項流傳百年的藺編工藝再次回到了苑裡的生活中,也串起了居民對苑裡在地工藝與長者的愛。

幸福農村 正在發生

這些年在「農村再生」計畫的推動下,臺灣農村正一點一滴地改變,逐漸開花結果引動了新一波的農遊潮,只要再次走入農村,便能夠發現農遊的全新價值:在純樸的農村聚落裡,看見的不再只有田園風景,而是在地人物的故事;品嚐的不再只是地方美食,而是產地到餐桌的食農教育,每一位再次走入農村的人都能透過不同形式認識臺灣農村生活的美好。

水保局也藉由「農村領航獎」、「金牌農村」等競賽,創造農村典範、凝聚社區共識,秉持水土保持為社會服務的精神,讓更多人看見促進農村活絡、賦予社區生命力的農村英雄帶領農村社區向上的溫暖故事。

兩年一次的優遊農村評鑑,2021精選出全臺62強。(圖片提供/水土保持局)


行政院農委會水土保持局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