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1-梨山農民權益促進會(劉振祥攝)
新聞
【農的N次方】臺灣農村發展的N種可能

從歷史脈絡來說,臺灣農業與農村發展課題,以及農民的主體性建構,是在一次次面對國內外局勢變動的過程中,經由抵抗與調適的雙重策略,不斷回應持續而來的挑戰。未來如何讓有心扎根於農村生活的跨世代居民共同合作,建構吸引人的農村環境和生活品質,都仍有待我們發揮智慧,一起探索農村未來的N種可能性。

第一個通過農村再生計畫的社區,新竹北埔南埔空拍圖(農業部農村發展與水土保持署提供)
新聞
【農的N次方】臺灣農村再生政策 翻轉農業強心劑

隨著1970年代後農工結構變化和城鄉轉型的發展歷程,農村逐漸被都市吸走了大部分的發展能力,農業與農村開始面臨非常嚴峻的挑戰。農村再生必須關注培力農村居民的共同行動,協助農村居民掌握社區的關鍵問題和發展潛力,從產業提升、文化傳承與創新、生活環境改善等方式,提振居民應對挑戰的能力,推展農村的再生發展。

東片社區入口的客家獅雕像,手中捧著鳳梨、蓮霧、釋迦等蔬果,展現農產豐碩的客庄風貌。
豐年雜誌
打造閃耀寶石村──內埔東片社區:團結向心 共創農村永續新生命

經國道3號下長治交流道,轉向綠意盎然的屏40-1鄉道,早晨清新的空氣裡,飄逸紅蔥頭入鍋煸炸時的辛香,交雜著可可經曝曬後所散發的酸甜氣息,與巷弄裡熱情招呼的濃濃四縣腔,這是專屬內埔的風土人情味。手捧豐碩農產、笑容迎人的客家獅,是識別東片村入口的歡迎意象,沿鄉間小路漫行,清澈溝渠裡魚群悠遊,田園裡的農家勤於耕作,伴隨活動中心裡傳出陣陣的歡笑聲,處處散發「寶石村」閃耀的魅力與活力。

豐年雜誌
氣候變遷下農業部推動鄉村發展的建議 從組織改造到跨部門計畫協作

鄉村地區作為生態、生產、生活的主要空間載體,不只有農作產製儲銷所帶來的經濟效益,更是創造碳匯、營造永續宜居環境的關鍵場域。農業部本於掌理業務,應率各部會之先,整合內部資源,研提公正轉型的整體農業布局,並與其他部門共議下世代的鄉村發展策略。

新竹峨眉無負擔社區內農塘,將苦茶體驗園區範圍向外延伸。
豐年雜誌
藏水於農抵禦氣候變遷 峨眉無負擔社區:苦茶體驗園區農塘的重生之旅

沿著蜿蜒的內山公路行經峨眉,一旁峨眉溪流水潺潺,雪白桐花點綴遠山。轉過急彎、拐進竹49線狹窄的赤柯山農路,取而代之的是綿延整片山坡的桶柑果園,隨風搖曳的深遠竹林,倒映山影的悠悠大埤,還有那成群結隊、搖搖晃晃地行走於田埂的菜鴨。在無負擔社區裡,你聽不見往來喧鬧的車聲與人聲,只聞此起彼落的鳥聲與蛙鳴,述說無負擔社區建立短短9年時間,居民與產業和土地和諧共生的耕耘軌跡。

《豐年雜誌》2023年7月號立體書封面。
各期雜誌
《豐年雜誌》2023年7月號 新農業部署 臺灣永續 Ready Go

1951年7月15日,《豐年》雜誌發行創刊號,至本期已滿73年,在這漫長歲月當中,見證了臺灣農業的發展,與主管機關體制的流變,從當年一手催生《豐年》的農復會,到今(2023)年8月1日將正式掛牌上路的農業部,豐年社73週年慶的時刻,再次紀錄臺灣農業史的重大里程碑。

新聞
離島農業發展難?以樸門設計課程帶動金門農村再生永續實踐

在極端氣候影響、天然資源缺乏、糧食自給率偏低、土壤酸化貧瘠等環境條件之下,金門地區的農村更需要透過永續與低碳的方式,來進行農業生產、生活、生態環境的整體營造。同時也希望藉由樸門凝聚社群的力量,在金門發展出一具有團隊意識與實作能力的行動社群,以共同推動金門地區的農村再生及永續發展工作。

新聞
農村再生成果展開幕 農委會預告農遊券4.0兩周內推出 品項增、200元面額提高

農委會水保局「農村再生」成果展今(27)日開幕,農委會主委陳吉仲表示,目前已檢討農遊券3.0執行不盡理想之處,水保局將在兩周內推出一個更吸引消費者的新版農遊券,鼓勵農漁畜產品消費,促進農村觀光旅遊。水保局初步規劃擴大適用品項、農遊券面額提高,以及提供多次抽券機會,活動時間延長至農曆年後。

新聞
深耕農村、引動轉型 創造農村新價值

這些年在「農村再生」計畫的推動下,臺灣農村正一點一滴地改變,逐漸開花結果引動了新一波的農遊潮,只要再次走入農村,便能夠發現農遊的全新價值:在純樸的農村聚落裡,看見的不再只有田園風景,而是在地人物的故事;品嚐的不再只是地方美食,而是產地到餐桌的食農教育,每一位再次走入農村的人都能透過不同形式認識臺灣農村生活的美好。

新聞
借鏡德國農村競賽 總統蔡英文力挺金牌農村二度親臨頒獎

第二屆金牌農村競賽今(21)日頒獎,由南投埔里珠仔山社區、桃米休閒農業區,嘉義阿里山茶山社區、高雄永安新港社區及屏東內埔東片社區等5個農村社區奪得金牌。金牌農村今年加碼提供100萬元行銷獎勵金。總統蔡英文繼首屆競賽後再度親臨頒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