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的N次方】臺灣農村再生政策 翻轉農業強心劑

第一個通過農村再生計畫的社區,新竹北埔南埔空拍圖(農業部農村發展與水土保持署提供)

第一個通過農村再生計畫的社區,新竹北埔南埔空拍圖。(圖片來源/農業部農村發展與水土保持署提供)

文/財團法人稻草人基金會

「農村發展」一直是穩定社會經濟發展的重要施政議題。但隨著1970年代後農工結構變化和城鄉轉型的發展歷程,農村逐漸被都市吸走了大部分的發展能力,農業與農村開始面臨非常嚴峻的挑戰。

臺灣農村再生的特質與實踐

1980年代中期之後,農村環境改善的議題重新獲得重視。從1989年的「現代化農村發展計畫」,到2000年的「農村新風貌計畫」,如何改善農村的環境景觀和提升農村發展能力,成為農業政策之外同樣重要的發展策略。

2008年所提出的「農村再生」,則是銜接改善農村發展和社區營造的雙重策略,強調動員農村居民共同參與,試圖結合生活機能改善和文化特色建設等工作,打造一個減緩人口外流的農村。這其中涉及兩個很重要的辯證命題,該怎麼動員居民一起改善農村?以及該怎麼引導居民找到適合的方向和行動策略?

分十年編列1,500億「農村再生基金」

「農村再生」是銜接「社區營造動能」與「邁向農村多元發展」的重要政策計畫。自1999年的九二一震災後重建工作開始,農村的環境改善與再發展策略,即開始納入社區營造和參與式規劃方式。

2008年總統大選中提出的「農村再生計畫」政策,延續過往著重農村環境改善和發展特色產業的政策軸線。

《農村再生條例》在2010年8月完成立法審查並公布施行,同時搭配分十年編列的新臺幣1,500億元「農村再生基金」作為推動農村再生工作之用。

「農村再生」政策指出認為臺灣農村發展的關鍵問題在於:農村發展落後且施政資源投入缺乏整體性規劃、居民共同參與農村規劃建設之理念尚未普遍推廣與深化、農村文化及特色有賴傳承及創新發展並加強人文關懷、因應全球自由化及氣候變遷而農業產業結構與生產技術亟待調整。

因此,農村再生必須關注培力農村居民的共同行動,協助農村居民掌握社區的關鍵問題和發展潛力,從產業提升、文化傳承與創新、生活環境改善等方式,提振居民應對挑戰的能力,推展農村的再生發展。

農村再生政策的演化史

1農村再生第一期101-104年度

「先培根後再生」,完成培根課程以及研提與執行「農村再生計畫」,是整個政策的核心所在。

新竹縣北埔鄉南埔社區是全國第一個農村再生計畫得主,基礎就是培根課程。(圖片來源/南埔社區提供)
新竹縣北埔鄉南埔社區是全國第一個農村再生計畫得主,基礎就是培根課程。(圖片來源/南埔社區提供)

農村再生計畫分為兩種推動模式:

  1. 「由上而下」,針對需要重點投入的跨域議題,或涉及不同單位的共同合作需求,由農委會水保局推薦參之農村社區進行,目的在產生示範效應。
  2. 「由下而上」,由自主報名的農村社區,經過完整的培根訓練後,針對社區的特質與未來發展需求,研擬農村再生計畫並執行。

培根課程分為關懷、進階、核心、再生等四階段,每個階段除有其課程目標外,也有對應的課程時數和居民參與人數要求。

除了培根工作與農村再生計畫外,為創造更多元的農村發展支持資源,農村再生計畫體系也逐漸拓展出其他類型的行動計畫,諸如試辦青年回鄉築夢計畫、大專生洄游農村競賽等。這些以青年為主要對象的計畫方案,也成為農村再生後續開展支持青年參與農村社區行動的基礎。

開始舉辦「農村領航獎」,選拔服務農村之傑出個人。

2)農村再生第二期105-108年度

成立「農村再生基金辦公室」,納入農委會內各局、處、署的施政資源,並結合「推動農業加值發展創新農業」政策,讓農村再生的支持資源更加多元。

五大核心工作項目,包括:「農村再生規劃及人力培育」、「推動農村再生計畫」、「農村產業條件與生活機能改善」、「農村農糧產業活化」,以及「農村休閒產業發展與活化」。

試辦「農村再生區域學習平臺」、建立「社區關懷與陪伴」機制。

持續辦理「青年回鄉築夢計畫」和「大專生洄游農村競賽」,並增設「大專生洄游農Stay」、「大專生洄游農村二次方行動計畫」、「青年回留農村創新研究計畫」 等計畫,鼓勵非農業領域專業青年參與農村發展。

臺南官田的大崎社區緊鄰烏山頭水庫與臺南藝術大學,2011年後,南藝學生林建叡與羅婉慈先後留鄉,同步串構出「大崎藝農生活聚落」,為農村再生開創新頁,獲得「青年回留農村創新研究計畫」支持。(攝影/許鈺屏;農村水保署提供)
臺南官田的大崎社區緊鄰烏山頭水庫與臺南藝術大學,2011年後,南藝學生林建叡與羅婉慈先後留鄉,同步串構出「大崎藝農生活聚落」,為農村再生開創新頁,獲得「青年回留農村創新研究計畫」支持。(攝影/許鈺屏;農村水保署提供)

推動「農村社區企業經營輔導計畫」。

協助客委會共同打造「臺三線客庄浪漫大道」。

加入「國際里山倡議夥伴」推動里山生態保育。

開辦「金牌農村」選拔。

第二屆金牌農村頒獎典禮獲獎社區大合照。(圖片來源/農村水保署提供)
第二屆金牌農村頒獎典禮獲獎社區大合照。(圖片來源/農村水保署提供)

3)農村再生第三期109-112年度

政策調整接合2018年通過的「第六次全國農業會議」、「地方創生國家戰略計畫」和「全國國土計畫」施政方向,特別是「完善農民經濟保障,打造宜業宜居新農村」。

農村再生第三期以「SMART賢輩」之重要關鍵元素強化農再行動計畫,著重於小農、食農教育、人力回流、科技、再生能源、地產地消、里山里海精神、高齡健康服務、再生農村傳統智慧及文化傳承等議題。

嘗試以農村發展的新典範(New Paradigm)為核心,讓農村以創新實驗室的方式,得以有機會推展另類的發展實踐。規劃的四大主軸包括產業經濟活力、文化傳承創新、農村空間改善、社會資本連結。

為了回應地方創生政策的推動需求,農村再生計畫也結合前瞻基礎建設計畫中的「城鄉建設:加速推動地方創生」資源,編列相關的補助資源作為支持農村創生工作所需。

⽊酢達⼈從製炭跨到清潔⽤品⽣產,如今再以⽊作技術投入地⽅創⽣。(攝影/吳尚鴻)
⽊酢達⼈從製炭跨到清潔⽤品⽣產,如今再以⽊作技術投入地⽅創⽣。(攝影/吳尚鴻)
森林循環湖口創生地方青年工作站聘僱木匠、木雕師傅,提供青年學習與傳承技藝的機會,學員完成的作品還可帶回收藏和交由工作站協助銷售。(攝影/羅文莞)
森林循環湖口創生地方青年工作站聘僱木匠、木雕師傅,提供青年學習與傳承技藝的機會,學員完成的作品還可帶回收藏和交由工作站協助銷售。(攝影/羅文莞)

回應國土計畫的推動,農委會同時期也提出「農產業空間規劃」,確保各縣市政府更明確地掌握農業發展需求。

農村發展策略的反省

農村再生讓農村有機會從不同行動者的觀點,看見農村產業經濟與生活環境的多元可能性,並在實踐過程中重新組構共同行動的參與者對象,為農村賦予新的再生活力。

自2010年開始推動農村再生迄今,在全國4,271個農村社區中,已累積有2,674個農村社區、3,188個社區組織參與其中,並陸續開辦2,725個培根計畫、核定1,017個農村再生計畫。

農村發展的「經理人」和「經營團隊」是農村能否真正再生發展的關鍵所在。農村發展的成效並非由一地物產資源是否豐富所決定,而是社區能否以自身的情境條件和資源網絡為基礎、以共同認可的願景為目標,有謀略地逐步累積行動成果,進而建構支持創新的社會生態系。

「農村再生發展」是一個從個別居民到整體聚落、從土地利用到生活照護、從農業升級到農村創新的複合課題,同時也會受到外在環境變遷和城鄉關係演化的影響。

農村再生就是在地方風土人文的基礎上,不斷地為農村探索能各種具有未來性的發展樣貌與行動方法。未來,農村這片風土還會遇到那些挑戰?又如何在農村再生的推動體系中找到對應策略?將仍是農村再生最為關鍵的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