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1-梨山農民權益促進會(劉振祥攝)
新聞
【農的N次方】臺灣農村發展的N種可能

從歷史脈絡來說,臺灣農業與農村發展課題,以及農民的主體性建構,是在一次次面對國內外局勢變動的過程中,經由抵抗與調適的雙重策略,不斷回應持續而來的挑戰。未來如何讓有心扎根於農村生活的跨世代居民共同合作,建構吸引人的農村環境和生活品質,都仍有待我們發揮智慧,一起探索農村未來的N種可能性。

第一個通過農村再生計畫的社區,新竹北埔南埔空拍圖(農業部農村發展與水土保持署提供)
新聞
【農的N次方】臺灣農村再生政策 翻轉農業強心劑

隨著1970年代後農工結構變化和城鄉轉型的發展歷程,農村逐漸被都市吸走了大部分的發展能力,農業與農村開始面臨非常嚴峻的挑戰。農村再生必須關注培力農村居民的共同行動,協助農村居民掌握社區的關鍵問題和發展潛力,從產業提升、文化傳承與創新、生活環境改善等方式,提振居民應對挑戰的能力,推展農村的再生發展。

在觀光脈絡底下,強調在地性,卻忽略環境負載力,會造成對生態的威脅。八煙聚落2015年的封村行動,正提醒了這種現象,而這也說明了,一個地方的生產模式有其最適規模,而不可能伴隨經濟無限上綱。(提供 八煙聚落)
新聞
【農的N次方】新時代來臨 農村新挑戰才開始

農村所面對的挑戰未曾止歇。對農地、農業與農村資源的大量汲取,累積為人口與資本的持續流失,造成農村的持續高齡化、少子化。與此同時,農村的廣闊田野也成為氣候調適和發展再生能源的重要資產。

新聞
回顧解嚴後農民運動到面對農村挑戰 「農的N次方」特展邀全民關心農業未來

稻草人基金會主辦「農的N次方」主題特展,即日起在中正紀念堂展出兩周,回顧農運歷程,並展示珍貴的農運現場影像及史料。今日特展開幕,農運當年擔任學生代表的嘉義縣長翁章梁回顧直言,當年農運興起有國際性、制度性剝削因素,讓農民咸認「從農沒前途」,但現今青壯農重新看到農業的希望,是今昔最大的轉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