鮮乳產地鑑別、AI蟲害監測、自然碳匯量測研發團隊 榮獲國家農業科學獎

農業部今日頒發「2023國家農業科學獎」。(攝影/游昇俯)

政府部門獎項金額最高、兩年一度的「國家農業科學獎」今(12)日頒獎,包括農業部畜產試驗所團隊開發牛乳檢驗技術,可區分國產與進口乳品;臺灣大學特聘教授林達德團隊利用AI影像辨識技術,開發可監測設施栽培8種主要蟲害的模組,協助農民及時預警防治;中興大學生命科學系終身特聘教授林幸助團隊建立自然碳匯量測技術,確認「藍碳」碳匯最高,讓「淨零」成為可能;以上均是本屆得主。

「2023國家農業科學獎」表揚在社經發展、前瞻創新、產業領航及環境永續四大領域,研發成果對農業產業卓有貢獻的研究團隊,以傑出、優選及佳作獎項鼓勵,分別提供獎勵金20萬元、15萬元、10萬元,台肥公司再加碼提供同額獎勵金。今日頒獎典禮由農業部代理部長陳駿季親自頒獎。

農業部代理部長陳駿季頒發前瞻創新領域優選獎給畜試所北區分所「高品質國產鮮乳創新研發團隊」。(圖片提供/農業部)

畜試所北區分所「高品質國產鮮乳創新研發團隊」為國產鮮乳開發出6種技術,獲得前瞻創新領域優選獎。6種之一為國產鮮乳與進口牛乳鑑別技術,可從牛奶成分區分出乳品來源產地,準確率近99%。畜試所北區分所牛乳檢驗中心主任凃柏安指出,不同國家因飼料跟飼養方式不同,影響牛乳脂防酸分布不同,「就像牛奶的指紋」,可有效判別產地差異,畜試所預計明年下半年申請成為衛福部公告檢驗方法。

「檢驗乳成分只要30秒,取得數據後以程式判別,約30分鐘可確定產地」,凃柏安表示,2025臺紐協定全面生效後,此技術將是避免進口乳品混摻最後一道防線;但所有檢驗方法都有敏感度侷限,若進口乳混摻比例在20%以下,可能就不易檢驗出來。

畜試所北區分所「高品質國產鮮乳創新研發團隊」以「國產鮮乳與進口牛乳鑑別技術」、「一滴乳精準驗孕技術」等6項技術研發獲獎。(攝影/游昇俯)

農業部畜試所「高品質國產鮮乳創新研發團隊」。(攝影/游昇俯)

傳統上乳牛配種後要知道是否懷孕,得透過直腸觸診或超音波檢查,檢查需固定牛隻,全程作業需時60天;畜試所也開發領先全球的「一滴乳精準驗孕技術」,在配種後28天可從乳汁診斷牛隻是否懷孕,提高繁殖效率,且乳牛除了擠乳外無須額外操作,更符合動物福利。凃柏安說,此技術還能預估牛隻流產機率,技術通過全國認證基金會(TAF)認證,已有廠商技轉應用。

臺大「作物害蟲監測系統研發團隊」智慧型作物害蟲影像監測系統,監測設施栽培常見薊馬、粉蝨等8種害蟲,分類監測害蟲密度,超過正常值就發出預警,獲得產業領航領域傑出獎。林達德表示,此技術已技轉海博特公司商品化,設施中裝1組監測設備可獲蟲害平均值,裝8組甚至可知哪個區域是熱點,目前商品已銷售183臺在15種以上作物、超過114個場域應用。

智慧型作物害蟲影像監測系統,監測設施栽培常見薊馬、粉蝨等8種害蟲,分類監測害蟲密度,超過正常值就發出預警。(攝影/游昇俯)

臺灣大學特聘教授林達德(右2)團隊利用AI影像辨識技術,開發可監測設施栽培8種主要蟲害的模組,協助農民及時預警防治;技術移轉台灣海博特公司,總經理張簡慶賓(左2)到場慶賀。(攝影/游昇俯)

中興大學生命科學系「自然保育與碳匯策略推動團隊」建立自然碳匯量測技術,可應用於溼地、溪流、湖泊、魚塭、農田、茶園、竹林、森林等各類型農地與自然碳匯,獲得環境永續領域優選獎。林幸助指出,農業碳匯不只計算作物吸收多少二氧化碳(CO2),還要扣掉分解排放的部分,才是真正的碳匯;過去談淨零但一直欠缺計算方法,此技術提供測量方法,去年已先獲得國際獎項「全球永續碳中和研究獎」,並已應用於農業試驗單位等18個公部門。

林幸助指出,此技術與國際接軌、和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遷專門委員會(IPCC)方法幾乎一樣,甚至有領先國際之處,例如紅樹林的碳匯量測方法他早於2018年已發表國際期刊。因水稻田排放甲烷、暖化效率是CO2的28倍,使用化肥排放氧化亞氮、是CO2的298倍,林幸助說,農業主要是碳排,真正有碳匯的是紅樹林、海草床、鹽沼等沿海溼地,總共每年吸收35萬公噸CO2當量;土壤碳匯雖不多,但因面積很大,也是未來增匯可採行的方向。

中興大學生命科學系終身特聘教授林幸助(中)團隊建立自然碳匯量測技術。(攝影/游昇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