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深耕農村、引動轉型 創造農村新價值

這些年在「農村再生」計畫的推動下,臺灣農村正一點一滴地改變,逐漸開花結果引動了新一波的農遊潮,只要再次走入農村,便能夠發現農遊的全新價值:在純樸的農村聚落裡,看見的不再只有田園風景,而是在地人物的故事;品嚐的不再只是地方美食,而是產地到餐桌的食農教育,每一位再次走入農村的人都能透過不同形式認識臺灣農村生活的美好。

新聞
青年勇闖青村的故事 感動登場!水保局支持 九年洄游、十年精彩

農委會水土保持局九年前從大專生洄游農村計畫開始,陸續增加洄游農STAY計畫、洄游二次方、大專院校農村實踐共創、青年回鄉行動獎勵等一系列計畫,不僅幫助農村產業升級,也促成無數青年回留農村、翻轉再地,成為農村再生與教育創新的典範。

新聞
【青世代返鄉】青年跨域互聯,山禾聚落對談「回農與創生」甘苦時光

為了解決鄉村人口流失及高齡化問題、維護鄉野風土文化傳承,這幾年時有所聞青年回留農村、投入社區推動地方創生的返鄉故事。放棄高薪返鄉務農、回到故鄉築夢,像是新潮口號一般得到迴響與熱絡,政府單位也相繼投入錢和資源推出補助計畫、青創貸款推波助瀾,使這股回農運動擴大發酵,而這群回鄉、回農青年,真有賺到錢、順利實現夢想?帶動地方產業使社區凝聚再造?

新聞
【洄游農村】大專生創意發揮,帶動「地方創生」曙光

城鄉發展失衡是全球普遍面臨的窘境,直接反映在人口結構。都市的快速膨脹,意味著傳統產業沒落、青壯年外流嚴重的鄉村,連同其上的文化地景、產業風貌等等,一併瀕臨消失。都市減壓,同時推動地方再造,成為永續發展的必要之舉。

新聞
【青年回留農村】臺南七股區林筱菁:開「鄉」七股的食魚教育,尋人啟室工作室

臺南七股的光景,不只鹽田、夕陽與黑面琵鷺,還有魚塭波光──因為這裡是塭與塭連結而成的魚鄉,水面下是文蛤、虱目魚等肥美水產;水面上則有錯綜水路、澎湃風浪與因水而生的漁人故事。這些故事,總待人發現與訴說──「尋人啟室工作室」的林筱菁、廖宜霈與陳瀅羽因同是成功大學都市計畫學系而結識,創立食魚教育品牌「股份魚鄉」,努力將七股漁事搭配好吃又好玩的體驗,要讓大家認識養殖業,更懂得吃下肚的每一口水產。

新聞
【青年回留農村】宜蘭員山鄉陳毅翰:從友善農村出發,實現科學家農夫的生態夢想

農田不只是生產糧食,也是你我周遭最小的生態,近年來農村追求有機無毒的耕作方式,但卻不一定友善土地,陳毅翰期許從恢復農田的生態出發,以科學的方法找回生態系的農村。

新聞
賞蝶、手作、美食!探訪新竹「南外社區」生態秘境,感受農村樂食趣

特別的是,社區更安排了5星級飯店主廚進入社區協助調整菜色和擺盤,規劃出「蝴蝶食草料理」,同時導入說菜服務,品嘗美食的同時,也增進了蝴蝶食草的知識,不僅色香味俱全,更具在地特色。不僅如此,社區也規劃打造一面以環保概念出發的蝴蝶生態拍照牆,遊玩之餘,讓一家大小也能留下美好的回憶。

新聞
積極推動食農教育,金牌農村「南埔社區」舉辦節令飲食烹飪擂台

臺北分局也進一步指出,「食農教育」、「農村再生」、「區域亮點」、及「浪漫臺三線」皆是當前農委會與國家的重要政策。其中,食農教育可以做為具體實踐的基台,帶動區域發展中亮點的核心產業研發、生產加工、地方民眾增能、市場行銷。且食農教育議題亦能回應國家浪漫臺三線政策,提供民眾參與及深入體驗地方的特色、文化、產業與瞭解農村的機會。藉由整合鏈結,有利於活化農村、彰顯農村價值,協助農村恢復原有生產的功能,翻轉傳統農業經營觀念,賦予饒富創意、嶄新且多元的農村面貌。

placeholder-light
新聞
跟著蝴蝶去旅行,探訪你所不知道的水沙連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水土保持局南投分局為推動農村深度體驗,於去年度選拔出彰投雲嘉地區22個農村體驗亮點,並規劃出10條精釀深度旅遊路線。今年更進一步與交通部觀光局日月潭國家風景區管理處合作,將農村深度體驗行程推入國民旅遊,規劃以日月潭為中心向外延伸到周邊各具生活、生產、生態及文化特色的農村社區,提供國人更多元的旅遊選擇,豐富國內觀光品質與內涵。

新聞
強震後注意土石流警戒值,自主監測減少傷害

2月6日花蓮發生芮氏規模6.0地震,花蓮、宜蘭震度達7級,災情嚴重。在此同時,專家提醒地震後土石鬆動,土石流發生風險也跟著提高,農委會水土保持局已經啟動衛星影像監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