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世代返鄉】青年跨域互聯,山禾聚落對談「回農與創生」甘苦時光

企劃製作/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水土保持局臺北分局 文/邱士倢 攝影/黃永茗

為了解決鄉村人口流失及高齡化問題、維護鄉野風土文化傳承,這幾年時有所聞青年回留農村、投入社區推動地方創生的返鄉故事。放棄高薪返鄉務農、回到故鄉築夢,像是新潮口號一般得到迴響與熱絡,政府單位也相繼投入錢和資源推出補助計畫、青創貸款推波助瀾,使這股回農運動擴大發酵,而這群回鄉、回農青年,真有賺到錢、順利實現夢想?帶動地方產業使社區凝聚再造?

山村小聚漫談,回農青年、在地人士齊聚聊聊歷程與經驗

要讓回農細水長流,就必須透析真實面與困境。有鑑於此,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水土保持局臺北分局即舉辦「青農/年回留農村跨域交流」聚會,地點則選擇於新北金山高厝聚落的山村文化工作室——山禾拾光,並邀請一代新農韋峻文、王御庭分享創業經驗,以及山禾拾光工作室的駱鴻捷老師等三人,以公私協力達成聚落新創的心路歷程,與正在從事或想進一步瞭解社區營造、農村再生推動的夥伴,對談回留農村夢的美麗與實際遭遇障礙的哀愁。

一代新農緩步織夢,資源互助突破困境

「Wish Farm韋許農場」的共同創辦人韋峻文打頭陣,開門見山道出青年回留農村的三大門檻:技術、土地、資金,身為一代新農的他三項都沒有,有的只是對自然農業的熱忱與想像。栽培技術可以多聽多學,但農業是「高資本性」產業,要做到一定規模、穩定產出必須倚靠相關設施設備投入,此時深耕農村經營人際關係就至關重要,欲投入農業必先融入在地,是韋峻文給予青農的忠告。

新北石門青農韋峻文分享從單打獨鬥到集結夥伴整合生產到銷售,打造共同品牌的心路歷程。

從原本的人生軌道遷徙成為自耕農,即希望追尋自在田園夢。而夢終究來自想像,起初栽種2分地收穫量根本不足以支撐生計,擴大至1甲時則天天擔心賣不出去,韋峻文開始結合社區在地資源,建立互助性的農業模式,與青農、廚師、零售業者合作成立共同品牌——小青秧,以社區精神為主軸串連地方資源,團結互助滾動在地生產、在地銷售的力量,形成夥伴關係突破產銷困境。

以食農教育為利器,結合學校教育創新機

「寧靜海香草園」負責人王御庭則是以「創新、斜槓」的生存模式讓品牌永續經營、不斷升級。農場位於金山海岸邊的小山丘,生產數十種香草並種植有機蔬菜供應金山地區小學營養午餐。他不諱言,儘管政府大力鼓吹青年回農,事實上並未有完善的支持系統可陪伴青年以農創業。一代農大多欲從事無毒或有機栽培,但從技術門檻到銷售通路都有障礙,甚至還有長官和他說:「種有機活不下去就改種慣行,先活下去再說!」但已選擇有機又怎能回頭?

新北金山青農王御庭透過食農教育整合一二三級產業,以教育服務為導向讓品牌形象加值。

為了讓品牌有出路,王御庭發展多項技能,增加營收並分散風險,除了一級香草生產、二級開發香草多元加工品讓產值提升,如香草茶、香草糖漿、香草鹽、純露及防蚊液等,三級則結合新北市政府力推的食農教育,到校講授香草知能並接洽校外參訪,以農民老師的身份傳遞從產地到餐桌、有機理念等教育內涵。另一方面,經農業局媒合校園午餐契作生產有機葉菜,導入作物多樣化生產,同時穩定收入。一代農沒有資本,唯有不斷創新、與時俱進,最困難之時,就是離成功不遠之日。

地方創生眉角多,保持中介角色才是上策

同樣身為本次活動靈魂人物的駱鴻捷,長期與國家公園合作,由於工作室即座落「高厝聚落」,他以服務設計為核心,勾勒在地傳統技藝,鼓勵居民做無毒耕作且協助銷售,並引導居民自主發展農村體驗導覽,成為引動社區再造能量的關鍵人物。長期下來,駱鴻捷也觀察到,政府計劃常急於見效因而忽略地方關係的經營,錯誤的發展會讓居民失和,進一步讓創生機會毀於一旦,如「八煙聚落」就是典型失敗案例。而社區經理人須維持中介角色,避免不必要的利益牽扯,由日常經營與社區會議,評估居民傾向與狀態,在適當地情境與之合作才能達標,並創造意想不到的效益。

高厝聚落的山禾拾光不定期舉辦活動,已成為傳遞山村文化故事、創造在地發展的據點。

憑藉青年回農村落的聚會與分享,先行者能以過來人的經驗提攜後備,並與同在一條路上努力的各方夥伴交流對談、整合共識並找到解決的策略,凝聚在地居民創造更多的互助與可能性。創業與再生之路總是有甘有苦,步伐穩而心堅定,團結力量勝於單打,回農夥伴共聚就交織出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