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青世代返鄉】青年跨域互聯,山禾聚落對談「回農與創生」甘苦時光

為了解決鄉村人口流失及高齡化問題、維護鄉野風土文化傳承,這幾年時有所聞青年回留農村、投入社區推動地方創生的返鄉故事。放棄高薪返鄉務農、回到故鄉築夢,像是新潮口號一般得到迴響與熱絡,政府單位也相繼投入錢和資源推出補助計畫、青創貸款推波助瀾,使這股回農運動擴大發酵,而這群回鄉、回農青年,真有賺到錢、順利實現夢想?帶動地方產業使社區凝聚再造?

新聞
【洄游農村】撐持高齡化農村,在青年返鄉之前

人口老化是農村發展的重要議題,由農保被保險人平均年齡超過66歲可見一斑,這不僅僅是數據,更是農村的日常。果子纍纍的葡萄藤間、袤綠的蒜頭田,忙碌的生產前線盡是銀髮族,青壯年人口業已大量流失。除了勞動力斷層、技術無法傳接的警訊之外,倘若老年族群都不在了,原本的社區即瀕臨消失。甚至,在那之前,隨著年事愈高,他們亦可能出現生活失能的情況。一旦發生,將不只是單一特例,而是整個社區的塌落,需要建立一個完善的社會網絡去撐持。

新聞
【青年回留農村】澎湖馬公楊馥慈:修復石滬,也修復人與海的關係

澎湖人把海中的咾咕石搬上岸,圍成「菜宅」抵禦強風;又把陸上玄武岩搬到海中,疊砌「石滬」集魚,「澎湖資源不足,常加以利用不起眼的東西,石頭就是很好的代表。」加上這裡擁有寬廣潮間帶,潮來浪去成先天優勢──經調查發現澎湖有近700口石滬,豐足漁獲餵養幾世代澎湖人,更曾為納稅指標。然而,現代漁業發達,石滬沒落、年久失修,甚至被人遺忘;海生海長的楊馥慈返鄉澎湖,創立「離島。出走」工作室,希望藉修復石滬,再次修補人與海洋的關係。

新聞
【青年回留農村】臺南七股區林筱菁:開「鄉」七股的食魚教育,尋人啟室工作室

臺南七股的光景,不只鹽田、夕陽與黑面琵鷺,還有魚塭波光──因為這裡是塭與塭連結而成的魚鄉,水面下是文蛤、虱目魚等肥美水產;水面上則有錯綜水路、澎湃風浪與因水而生的漁人故事。這些故事,總待人發現與訴說──「尋人啟室工作室」的林筱菁、廖宜霈與陳瀅羽因同是成功大學都市計畫學系而結識,創立食魚教育品牌「股份魚鄉」,努力將七股漁事搭配好吃又好玩的體驗,要讓大家認識養殖業,更懂得吃下肚的每一口水產。

新聞
【青年回留農村】宜蘭員山鄉陳毅翰:從友善農村出發,實現科學家農夫的生態夢想

農田不只是生產糧食,也是你我周遭最小的生態,近年來農村追求有機無毒的耕作方式,但卻不一定友善土地,陳毅翰期許從恢復農田的生態出發,以科學的方法找回生態系的農村。

新聞
【青年回留農村】彰化北斗鎮陳光鏡:在田野裡勤學的「豆」士

穿越彰化的鼎沸街市,掠過北斗的無數稻田,再拐幾個彎,一戶三合院隨即映入眼簾,前有讓作物盡情享受日光浴的大埕與孕育黃豆的田地,旁則有幾隻雞輕快散步──這裡有再常見不過的鄉間質氣,也是返鄉青年陳光鏡埋頭在田野裡勤學、研究生產與加工黃豆的基地。

新聞
【青年回留農村】臺南官田區林建叡:好農、好玩、好藝的山村「崎」想

「這裡有藝有農,種水果的是果農、種稻叫稻農,種藝術的就是『藝農』。」大崎藝農生活聚落負責人林建叡和羅婉慈解釋,他們也從這想像起步,一步步挖掘聚落性格,又翻新生活面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