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洄游農村】撐持高齡化農村,在青年返鄉之前

企劃製作/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水土保持局 文/李柏毅 圖片提供/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水土保持局
人口老化是農村發展的重要議題,由農保被保險人平均年齡超過66歲可見一斑,這不僅僅是數據,更是農村的日常。果子纍纍的葡萄藤間、袤綠的蒜頭田,忙碌的生產前線盡是銀髮族,青壯年人口業已大量流失。除了勞動力斷層、技術無法傳接的警訊之外,倘若老年族群都不在了,原本的社區即瀕臨消失。甚至,在那之前,隨著年事愈高,他們亦可能出現生活失能的情況。一旦發生,將不只是單一特例,而是整個社區的塌落,需要建立一個完善的社會網絡去撐持。

推動青年返鄉是地方創生的重要一環,但若過度聚焦,反而容易忽略高齡化社區本身的癥結。居民漸趨老邁的社區如何自主運作,是當務之急。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水土保持局主辦的第八屆大專生洄游農村競賽於此有所斬獲,不少團隊於駐村期間觀察到相關現象,依此設計對應的長照服務,諸如樂齡共餐食堂、園藝治療五感課程、義診站等等,要促成並鞏固照護網絡,讓社區居民老得安心。

「好菜抵家」高湯料理包嚴格把關製作環節,產品更附有高雄食品實驗室SGS的營養認證,讓嘉義江山在地居民吃得安心。

呷飽擱呷好!高湯料理包、共餐食堂讓長者好好吃飯

「好菜抵家」團隊進駐嘉義布袋的江山社區,注意到年老居民為了不浪費、圖方便,長期食用隔夜飯。然而這習慣,除了保存上細菌滋生的衛生風險,飯菜重複加熱也流失營養價值,造成他們營養不良之窘境。「好菜抵家」因而運用醜蔬果、無毒養殖的蝦殼,製成新鮮健康、符合食材安全標準的「高湯料理包」,使低度市場需求的NG蔬果發揮應有的價值,更讓長者得以便捷補充營養。

共餐是另一個解決長者不好好吃飯的可行之道。種植蒜頭、花生為主的雲林瓦磘社區,由於至城市發展的青壯年未必遷籍,實際老化程度遠遠超過表面數據。「磘生一變」團隊原本預定擴增黑蒜的通路,深入社區後深感人口結構問題而改變計畫主軸。他們開辦「樂齡食堂」,以閒置空間作為共餐基地,並透過用餐前的血壓測量、出席與否來追蹤長者的健康狀況。

「惜錫」團隊將園藝治療概念,融入五感體驗手作課程,帶領彰化加錫社區長者感受植物生命力。

「園藝治療」防退化,咾咕厝進化義診據點

營養均衡之外,預防退化、失能也是重要考量。彰化大村的加錫社區,開設舞蹈、體適能等等樂齡課程,然而整體規劃上,較缺乏能夠刺激腦部思考的細部操作。「惜錫」團隊在駐村期間,因而於社區課程添入強調感官體驗的園藝治療,以在地植物、原為農業廢棄的葡萄藤作為媒介,讓長者動手創造花圈、枯山水、擴香瓶等等。過程活化視、觸、嗅、聽、味覺神經,進而減緩老化、預防失智,也透過嶄新的美學體驗來建構地方認同。

鑒於鄉村往往匱乏醫療資源,須一番舟車勞頓方能抵達最近的診所,對於容易因病痛、失能而更加需要就醫的長者並不友善,「八斗邀」團隊因此爭取設置義診站。他們在基隆中正的八斗子社區,致力清掃幾乎荒廢的漁村特色建築「咾咕厝」,妥善保存極富歷史故事性的文化資產,更以此作為義診基地。駐村期間試辦的義診活動以推拿經脈為主,獲得出乎意料的熱烈迴響。確認可行之後,團隊向大醫院洽談方案,以期能夠長期固定運作,解決社區就醫不便的難題。

整頓新竹港北社區香草園的「巡港人」團隊,開發香草花茶、裝飾紀念小物及香草特色門牌等。

示範性照護計畫,刺激更多改變機會

獨居老人在自家安靜地過世,隔一段時間才被人發現,這在鄉村屢見不鮮。地方創生的大旗下,長者容易被忽視,然而即便青年返鄉、在地產業成功升級,衰老中的他們仍值得被好好重視、對待。完善的照護網絡永遠被需求。

臺灣農村亟需以社區自發力量,結合關懷與創意,來處理高齡化現況及其衍生的種種。第八屆洄游農村競賽團隊的相關計畫,另有「義佳倫,一家人」建置線上長照平台,監護長者的安全與健康;「巡港人」以長照據點發展香草產業,並將收益回饋長照。這些可能首次踏進農村、首次接觸生老病死課題的年輕學生,付諸心力,企圖帶來更多改變的可能。

相較往年,本屆洄游在高齡長照的成果是全新嘗試,更呼應重要國家政策「長照2.0」主軸之一的「社區整體照顧模式」。期待洄游團隊示範性的計畫,讓其他社區有改變的參考方向,在講究青年返鄉的同時,共構出「老者安之」的社區照護網絡。

相關資訊

「好菜抵家」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TheCountryRangers/

「磘生一變」粉絲頁:https://bit.ly/2SbVfmv

「惜錫」粉絲頁:https://bit.ly/2zu6AYb

大專生洄游農村競賽官網:https://ruralyoung.swcb.gov.tw/